第A7版:政治纵深·党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统领 强村富民

宁波:“共富工坊”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鄞州咸祥“鲜2°”共富工坊开展线上直播
“坞里就业”共富工坊里的村民正在进行手工劳作
海曙区洞桥镇村民在家门口的“洞力·共富工坊”做工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新时期新征程,对标“两个先行”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过去一年,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紧扣“组织工作助跑共富行动”,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扩中提低为目标,引领推动“共富工坊”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质效化,全方位多维度强联动、聚要素、优机制、赛绩效,推动形成共同奋斗致富、共创美好生活新图景。

    截至目前,在红色党建引领下,全市共建成“共富工坊”508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800余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共富工坊”俨然已成为四明大地上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金名片。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本版图片由市委组织部提供

    “一盘棋”布局:党建统领 协调推进

    

    

    深冬的四明山,层林尽染,游人如织。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浙东红村风貌区的“四明红锋”共富工坊,白墙、黑瓦、马头墙,颇具江南韵味。

    这35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是为周边老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供销服务和信用服务打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土鸡、大糕、樱桃、蓝莓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来自大凉山的乌金猪、高山土蜂蜜等摆在一起,一份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让人眼前一亮。

    “目前,工坊已累计帮助四明山革命老区8个镇乡(街道)78个革命老区村近1000户农户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800多万元,帮助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四明红锋”共富工坊的负责人如是说。在他身后,工坊门口“红色引领 绿色发展”的字样尤为显眼。

    党建引领、统筹全局,是“四明红锋”等一批“共富工坊”共同的底色。考虑到过去农村点多面广、能级有限的现实困境,我市将“共富工坊”建设纳入党建联建机制,创新构建“一统六富N场景”标准指引体系,牵引推动工坊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集成化发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一统”即党建统领、协调推进,指的是强化县乡党委统筹协调功能,发挥党建联建提质聚力作用,综合集成各方政策、资源、力量和抓手举措,精准衔接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村情民情、企业需求等,推动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

    去年下半年,市委组织部和市委两新工委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的标准指引、重点举措、工作机制、组织保障,并同步建立了联席会商、资源调度、协同生产等8项工作机制,清单化、项目化推动工坊建设任务落实。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已有探索做法,宁波梳理出“一支创富团队、一批带富项目、一群帮富对象、一名助富管家、一个造富基地、一套致富报表”的“六富”要求以及按照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等类别区分的N个各具特色的实践场景,方便各地参考借鉴、按图索骥。

    引入企业(商户)、强村公司、农村经济合作社等作为经营主体,引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专业培训、推广优质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引入熟悉村情民意、了解产业项目、懂得经营管理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指导,引入能够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各类生产经营项目或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项目……

    有了组织支撑,“一盘棋”布局下的“共富工坊”建设,“朋友圈”更大、底气更足。

    在不改变原有农村之间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党建联建机制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作用,会同涉农涉企部门,建立健全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四张清单”,送政策、送人才、送资金、送培训,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加快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惠企发展优势、共富优势。

    如今,我市已联动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8个涉企涉农部门制定出台项目引进、资金扶持、农创客培养等12项政策,选派2000余名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为各个“共富工坊”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同时建立晾晒评比机制,按照党建引领力、组织运行力、服务支撑力、共富带动力4个维度,对标创优、争先进位。

    

    “一体化”运作:因地制宜 抱团发展

    

    

    “我们将在这里重点打造全年无休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全新农业体系植物方舱,通过对灯光、温度、湿度、土壤等控制科学确保生产周期,数字化控制农作物全流程生产,同时周边正在布局一些三产服务新场景……”

    站在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工地前,奉化区西坞街道雷山村的村民孙普正难掩喜色。雷山村的“逆袭”故事,在“金溪五村”里口口相传。这个过去因发展过慢而抬不起头来的“末位生”,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逆袭”的源头,在于“共富工坊”带来的农旅融合新模式。2021年9月开始谋篇的“坞里就业”共富工坊,依托“二山二水一乡愁”村域特色,集中布局一二三产融合农旅业态,目前已累计吸纳28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38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

    和雷山村一样,一个个“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正在我们身边轮番登场。得益于一个个“共富工坊”带来的新理念、新格局、新气象,各地正陆续构建市场运作、高效有序的运行体系,“授人以渔”这句话正加快从理念变成现实。

    “我们一方面引导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或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康养医疗、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谋划布局工坊建设,提升农渔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专业化组织程度,共同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市委两新工委工作人员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对于文化水平低、资金本钱少、视野能力有限的低收入农户或残疾村民来说,从事农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希望;但同样,他们也会因为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农业生产中难以避免的风险而担忧焦虑。

    借助特色农产品,拓宽致富渠道,在产业振兴方面“做加法”。聚焦国内驰名的优秀地方良种“象山白鹅”,象山县东陈乡党委会同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党支部、宁波文杰大白鹅种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象山白鹅”共富工坊,创新解锁“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品牌产业共富新模式和利益联结新机制。

    目前,该工坊已在东陈乡建成8家鹅养殖场,示范带动象山形成24个种鹅产业扶贫基地,累计吸纳村民就业200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43人,养殖年均收入达20万元;同时还借助“北上、南下、西进”战略,有效推动国内18个省份2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媒体时代的农特产品推广,不仅仅需要物美价廉的产品,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推广销售手段,让小小农村的“美景”和“美食”也能够在“流量时代”里分得一杯羹。

    引入市场运作,导入直播带货,在已有资源禀赋上“做乘法”。江北区洪塘街道联合附近的宁波抖音电商直播基地,推动鞍山村成为网络主播培训实践基地和农产品直播销售中心,通过抖音平台推宣风景、销售特产、运营民宿,开启了“直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加速实现项目、流量“双导入”和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直播带货+开店卖货+租金股金薪金”,崭新的创收模式为周边村庄带来了新气象。目前,“红色助农直播”共富工坊已吸纳农村就业者100多人,其中低收入人员12人,人均月增收1400元;带动全村建成农家乐22家,日接待游客500人,户均年营业额超过20万元,间接或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

    因地制宜、抱团发展,“一体化”推进“共富工坊”之后,乡村振兴的漫漫征程中多了一座座能够指引方向的灯塔。

    

    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宁波组工”微信号

    “一站式”致富:灵活就业 共享红利

    

    

    在传统来料加工点的基础上,叠加了非遗活态传承和保护、非遗产销一体元素,65岁的村民何雪琴在“共富工坊”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回乡创业的王少华是宁波乡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她重点打造民宿“云体验”模式,带领网友们“云游”云湖:“直播预订的房源价格比其他渠道优惠更多,更受欢迎。”

    在北仑区大碶大街道“蚂蚁”共富工坊里,63岁的刘阿姨上个月拿了1600多元的工资。她说,在这里,既交到了朋友,又赚到了“养老金”,比在家里坐着还舒服。

    ……

    在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故事里,增收致富的场景从“远方”的城市搬到了乡村的“家门口”,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术到人,“共富工坊”架起了致富桥梁,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灵活就业,一起共享共富成果。

    “真没想到我们头顶的太阳、身边的绿水青山居然这么有用,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啊是一天比一天鼓了!”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的王大爷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研学团队,笑得合不拢嘴。

    背靠龙观乡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李岙村“中国桂花之乡”等品牌优势,依托“一馆三基地”农旅研学、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李岙村、大路村、山下村、雪岙村、龙峰村、龙溪村“观岭六村”开展党建联建,打造“阳光里”共富工坊品牌,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将产业链向前端劳动岗位进行延伸拓展。

    目前,当地已建成“丰收”“四季”“甜蜜”3家共富工坊,分季推出农产品种植采摘、桂花类产品开发、竹编工艺品生产、工具包装盒加工等手工劳作岗位,为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提供了15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2.4万余元。

    “整村分布式光伏项目不仅带来了山清水秀,还为村民带来了每月50度的免费用电,同时每年还可为每村带来近3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大家都说‘党的政策好,阳光变成宝’!”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山下村党支部书记林森激动地说。

    而在宁海,该县交通运输局党委牵头12家成员单位开展“集市驿站”党建联建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农村物流集成改革,融合电商运营平台建设,有效破解农村物流成本高、末端网点稳定性差、农特产品销售难、劳动力闲置等一系列难题,推动实现快递进村、农货进城、就业富民。

    打通了“农货出山”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方便了农户在“家门口”坐享收益。比如,借助越溪乡南庄村的“集士驿站”,大批虾干、青蟹、白枇杷等当地特产走出村庄,其中仅“南庄虾干”一项就创收40多万元,养殖户每年增收3000元至5000元。

    截至目前,宁海已集中打造11个县乡级集市驿站枢纽站和20个村级驿站共富工坊,开通9条公交邮路,累计实现公交带货200余万件,带动农产品销售1000多万元,助农就业1500人以上。

    “农村的发展,不是靠转移性支付,也不是靠形象工程。建设‘共富工坊’的目的,也是为了可持续地为农民、农村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市委两新工委相关负责人说,预计到2023年底,我市累计打造800家“共富工坊”;到2024年底,累计打造1000家“共富工坊”,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

    

    “共富工坊”

    

    

    

    依托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党建联建机制,综合集成各方政策、资源、力量,推动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攻坚,引导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或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康养医疗、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利用农村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提升农渔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专业化组织程度,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