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雅颂有风 比兴而赋 韵成入乐

——林在勇的诗、词、曲创作

    

    

    

    

    

    

    汤丹文 

    

    我是在酷暑季节收到在勇兄的两本诗词集《比兴而赋:词牌创作三百零五例》《雅颂有风:近体古体诗三百零五首》。当时捧得新书,随手翻阅,如清风拂面,燠热顿消。而及至细细读过一遍,已至凛冬。

    一

    对于古诗词,我是门外汉,而且我先前非常极端地以为,诗词在唐宋已臻高峰,今人创作无非“狗尾”。创作其实是有门槛的,绝非凑个七字八句舞文弄墨一番便是诗词。当下口水之作很多,有些所谓诗词不忍卒读。

    我与在勇关系特别,他是我在华东师大求学时的同班同学,亦是班长“大熊”。他祖籍宁波,毕业后,他曾来甬,我还陪着他去了城内紫金巷林宅、鄞南陈婆渡等地寻根。其实,他的祖籍是原鄞县的桃源乡林村,现在也属海曙了。

    一段时间,我们微信传讯,他会把路上车内吟就思得的诗词,第一时间发我。当时我以为在勇是突发诗性灵感,偶一为之。没想到他的诗词创作竟是洋洋大观,终结集有成。

    其实,是我肤浅了:在勇诗词创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厚积淀。可以这么说,他这辈子与诗词做伴。

    他的父亲虽是理工科出身,但会作诗词——夹在药书中的泛黄诗词手抄页,早早就在在勇心中扎下了慧根;在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就读时,一位不会写诗的老师把她所珍藏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唐诗一百首》送给了他;华师大二附中“对对子”大赛上,他得过一等奖……少时学看《笠翁对韵》,青年时翻透“联绵词典”,用他的话说,“少年沉潜用功,后福不浅”。

    大学时代,在勇本科、研究生、博士“文史哲”通吃,先后师从徐中玉、钱谷融、冯契、王家范等大家。读研时的导师邓乔彬更是词学大家,但在勇一直默默创作,秘而不宣。

    及至主政上海音乐学院,在歌剧《贺绿汀》、音乐剧《梦临汤显祖》的创作中,他除了为主策划,更承担了撰写唱词口白。而多年浸淫于诗词的创作经验,令他视这类写作为“小菜一碟”。《梦临汤显祖》开场的主题歌,在勇一挥而就:“天古无今,方生方死,任他背景终飞逝,唯真爱了永恒存,终归超越千般事。”谱成曲后过了一年,他再回味,竟与词牌《踏莎行》的句式、平仄、韵脚几乎一致。

    在勇自认与宋词打交道逾40年。他在《调仙歌·填词四十年》中写道:“铁板共红牙,柳岸江涛,一真率,便同呼吸。”

    这是在勇颇为自傲的一面。他曾说:“从有题,到写完最快的绝句,也就五六分钟,平均也就十几分钟。”这个,我是笃信不疑的——古诗词的童子功,加上深厚的学养,令他的诗词创作已像呼吸一般自然。

    二

    在勇对诗词创作,有着严谨的要求。他深知,“戴着镣铐跳舞”,必须“鉴古通今”。如写词而言,“平仄绝不可无视《饮定词谱》而苟且,声韵必严《词林正韵》之出处。既要不误继承,对得起祖先,也要有利于弘扬,方便于今人讽诵”。此所谓,“不刻意,不到其境,未获其心,怎会有其心”。

    在他看来,写四言,就让它像《诗经》或曹氏父子的质朴沉郁;写乐府古诗就让它像《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淳朴流畅;写歌行体就让它有李白的性情放达;写律诗律绝,就让它尽量得唐人天机、宋人理趣、明人性灵。“律诗之律,不是恼人的桎梏,正是诗的艺术性所在。近体律诗,不严其律就谈不上是艺术;古体风诗,不具其格就谈不上有腔调。”他说。

    在勇这两本诗词集的副题也很有意思,一本叫《近体古体诗三百零五首》,一本叫《词牌创作三百零五例》,前者让人想起“诗经三百零五首”,后者则把古人的词牌悉数写尽。在我看来,在勇那点“叫板”古人的意思是有的。虽然,在他看来,“好句古人都写了”,但未必是“会心来处遍寻无”。在《咏桂》一词中,他写下“还把早春花气索,竟如何”,堪称如围棋中的“腾挪”妙手,以早春馥郁花香来生发秋日桂香的美感,从而走出与古人不一样的意境。

    尽管如此,在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峰人物是服膺的,特别是东坡学士。或许,苏轼就是他的人生大偶像:在勇的词中,有大量与东坡先生相唱和的作品;他甚至把苏词的一些名作与自己的作品放在一起。他在《东坡行》一词中感慨:“与公千岁怨,缘悭一谋面,向言未尽然然见,知君留一半,知君留一半。”

    这一点也不奇怪,在勇虽从政,但学者、文人的身份并未褪去。于当时的苏轼而言,词的创作,已基本脱离酒席宴间、声色场所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成为士大夫的自我表达。苏轼之后,词已经有了言志、记史,也“可以怨”的多重功能。在勇应该是把诗词创作,当作他官员、学者、文人等多种身份自我表达的重要一面吧。

    三

    写诗填词形式上严守定律,内容上专主情致,风格上崇尚高雅。在勇的诗词,于我直观而言,体味的是一个“真”字,这也是在勇诗词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

    “无用好随散淡,有为须做均匀,百般心力应都妄,万古天机只一真。”这些体现哲思的词句,为在勇的“三观”和创作做了极好的注脚。

    于情致而言,在勇诗词的各种“真”,不时跃然纸上。

    如儿时涂鸦的童真:“漫画几头猪,颇欢一幅图,年少多奇趣,时寒乏好书,何为精与粗?”

    情窦初开时的天真:“冤家又惹相思念,真讨厌,不是一般三两点。莫非今世前生欠?”

    教训孩子的家长无奈之真:“神兽神兽,这货谁家没有,愁人好赖不知,温柔也变吼狮,狮吼狮吼,气得亲娘动手。”

    回忆青葱校园的年代纯真:“青春在、丽娃柳岸,絮飞扬、织网千千结。”

    从这里也可看出,在勇诗词的“真”,出自个体生命体验的记录,也是他拥抱生活后的个性书写。他力图以当代人、当代心的视角,来感悟书写当下社会的真实图景。

    评论者认为,在勇的诗词中有“江山风物、民生哀乐、友朋之谊、室家之乐、观剧听乐、案头清玩”等,不一而足,其中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比如他写抗疫,就表达了“疫必靖,民必安,国必兴”的必胜之情,“纵有豪情开万世,都是人民积寸功,长歌唱大风”的磅礴气势,着实体现出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对“本是黔山耕者”“卷烟吃过,相告不支力疲极”的农民工兄弟,他表达了“我闻如泣,人间苦乐,各在局中不交集”的悲悯感慨;致敬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团队,他吟出“青山白,夕照又见添新数。浩渺多消息,涯涘何穷,天问春秋几度”的终极之思……

    在许多时候,在勇的思绪是与千年之外的古人相接的。或许,他创作的许多时候是活在唐宋万千气象之间。但他又是出得来的,有时他以时代词语的一种“乱入”,让他的诗词情绪的通感,具有了当代性。

    比如,以“妾办不成啊办不成”“糊弄搅和,一把烂污泥”等在现代语境中方能明白的字句入词入诗,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在他的《七律·甲戌歙县往绩溪芜湖至雄路天晏无车折返念友》一诗中,表达的是过门不得入的怀友之思,却以“一停二看三通过”的“歧路标牌久久观”,寄托了对友朋之念。这“一停二看三通过”,岂不是最大的人生感悟?

    读了在勇的诗词,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要以看穿世事的“命知耳顺”,来真实从容面对这个世界。在勇在他的诗词中说,“小林昔日,脾气相公拗”,而如今,他却是诙谐幽默、快意面对人生——这是“半世明白是否,岂必分晓”的从容,更是“这些些,那般般,不了了”“学个天无巧”的禅意。

    四

    在勇告诉我,他的新作《韵成入乐:散曲、杂剧二百曲牌创作》即将出版。这本集子由83只小令、22支带过曲、57个套曲和一部剧曲《青梅恋》组成。看样子,在勇的唐诗、宋词、元曲之梦,接续得圆满。

    几个月前,他曾在微信上把杂剧《元文宗海角青梅恋》发给我,我只能观之以情节。后来,好事的我把这一作品转发至研究中国昆曲的苏州大学周秦教授,他亦是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首席唱念指导。周教授读后赞道:“选牌联套,合辙押韵,关目情节,都足称新编戏曲之上乘。”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朱恒夫教授则不仅仅是赞叹而是惊骇了:“想不到今天的人,居然能作出和元人一样的曲子。”

    在勇曾谦逊地说,作为外行研读元曲的初步感受是,从写作难易程度说,古诗易于近体,律诗易于词牌,宋词易于元曲。而学作元曲,散曲小令易上手,带过曲难些,套曲更难,杂剧就最难了。

    王国维曾言:“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

    在勇知难而上,缘于他对元曲的热爱与理解。从他的描述中,我也得知,元曲等中国戏曲研究,其实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是有传承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中文系主任齐森华是曲学大家,曾经的中文系主任谭帆也是研究中国戏曲的。此次,他为在勇写了《青梅恋题辞》一文,赞道:“北剧一体,殊难作之。元人之后,即鲜有佳作。文宗、青梅之旧事,久传于琼岛……(在勇)翻为《青梅恋》杂剧,字字本色,颇具古意。宾白科诨,亦点缀得体,允称当行。”

    在勇是宁波人,他的诗词曲创作,自然也是阿拉宁波人的骄傲。他的诗词中,也有不少是吟咏宁波之作。如写到宁波林家,“甬府林家,气接天在封,座对月湖”“积德施人,遗风荫子,好事当头是读书”。世界宁波帮大会上,他发出“明州古港潮如雪,列屿千帆插”之兴,寄望“愿贡剩年桑梓,衰鬓青发”。

    他见《宁波日报·四明周刊》曾刊登《宁波城内旧十景》,对我说,可以写个“宁波新十景”的诗词的……

    希望疫情过后,在勇能来宁波走走看看,践行这个故乡之约。

    人物简介

    

    

    

    林在勇,宁波人。人文学者,作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