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学生眼中的胡福明

    

    

    

    

    1月2日一早,噩耗传来,胡福明老师于6点40分去世。几天前已从同学群中得知,胡老师进了ICU,暗自担心患有糖尿病且87岁高龄的他恐怕难以躲过这一劫,但还是希望奇迹出现,默默祈祷他能战胜疾病,早日康复。不承想,一个月前还谈笑风生、毫无病态的他,最终难敌病魔,离我们而去,悲痛与思念阵阵袭来。

    初识胡老师,是在1978年春天,我有幸跨入南京大学校门,成为胡老师常说的“门下七十二贤”之一。胡老师对我们这批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一届大学生格外重视,寄予了厚望。主持系日常工作的他,亲自担任班主任,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是班上为数不多的现役军人,尤得老师器重,他让我担任班长、班级党支部副书记。

    几天来,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在校期间及毕业后与胡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

    胡老师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听他上课实在是一种享受。他有一副好口才,讲台上信马由缰、海阔天空,但又收放自如,不离主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讲到激动处,常常挥舞着手臂,有一种“真理在手我惧谁”的气势。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联系实际,生动形象。他会从早晨在流动摊贩那里买到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谈起,大声疾呼放开市场搞活经济的重要性。讲到忘情处,常常忘了下课铃声已响。下次上课,他还会问一句:哎,我上次上课讲到哪里啦?不知是自嘲记忆力差,还是考验学生听课是否认真。如此轻松活泼的气氛,以致于课堂上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以致于我们很难记全笔记。

    我们班共有72名同学,大家虽都考上了大学,但社会经历、职业、年龄、知识层次各不相同。比如学历,有老三届高中生,应届毕业生,也有初中生;职业有干部、工人、农民、军人、教师等;而年龄,最大与最小的相差15岁。胡老师因人施教,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他鼓励学生与老师对话辩论,提出不同意见;他允许学生去外系、外校听课,甚至准许基本掌握教科书内容的同学,可以不来上课。因为他深信这批即便在生活南区和教学北区穿行的短短路途中,甚至趁食堂排队的间隙,都要从口袋中掏出小本子,背诵几个外语单词的学子,绝不会浪费宝贵的求知时间。于是,同学中有去“南工”听黑格尔哲学的,有去“南师”学音乐的。在学生管理上,班委会一年一选,班长轮着当,学习小组和学生寝室一年一调整,以便大家彼此了解,相互学习。胡老师还准许困难学生勤工俭学。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大家日后在各领域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毕业后,班上不少同学在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上成为名家,很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胡老师是一位爱生如子的宽厚长者。进校第一年,发生了一场风波。因对学校的某一举措不满,班上部分同学采取在校内张贴大字报等过激行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事后证明,同学的诉求内容和行为方式是错误的,但作为系负责人的胡老师并没有过多责难,事后也没有追究哪个同学的责任。按当年的规定,大学生是不能恋爱结婚的。但实际上,有同学在大三下半学期寒假悄悄结了婚,也有同学以农忙种地瓜为由,请假返乡结婚成亲。胡老师仿若不知,并不干涉。临毕业时,当他得知有一对同学正在恋爱,负责分配工作的他将他俩一起分配到北京,免除了日后夫妻分居两地之苦。两同学对此感激不尽,每次师生聚会,夫妻俩都会恭恭敬敬地敬胡老师一杯。

    毕业后,胡老师继续关注、牵挂着大家,并乐于参加同学们的聚会。那次我出差北京,恰逢胡老师也在,于是在京同学就与胡老师相聚了。席间,胡老师愤然抨击党内腐败现象,同时不无担忧在党政部门工作的同学走上邪路。当得知全班同学无一人“落马”,胡老师欣慰地说,看来学哲学有用,能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抽烟、喝酒,是胡老师生活中的两大爱好。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每当下课铃响起,胡老师第一件事便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燃,猛吸一口。不知趣的同学缠着他问这问那,常常搞得他一支烟没抽完,上课铃就响了,他只好匆匆捻灭烟蒂走上讲台。知道胡老师的爱好,每次与他见面,我总是第一时间递烟点烟。对此,胡老师笑眯眯地欣然接纳,并戏称吸烟有助活跃思维,拓展思路。至于胡老师善饮,在校时并不知晓。退休后,在师母的督促下,胡老师曾戒过一段时间的烟酒,但很快就“复辟”了。理由似乎很充分:心血管医生对他说,适当喝点酒,有利于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此后,烟酒就一直陪伴着他。

    真正让国人乃至世人记住胡福明这一名字的,无疑是那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那位特约评论员就是胡福明。胡老师常说,自由地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没有自由,思想被各种条条框框禁锢,哪来什么创新?!他撰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指派,完全出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共产党人的担当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至于后来,该文成为思想解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先声,倒是他始料未及的。胡老师一文成名,最高殊荣是被评为“中国改革先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1982年,胡老师听从组织安排,进入党政部门,先后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省政协副主席。繁忙的政务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时间,身份地位的变化制约了自由思想的空间。但即便如此,胡老师仍没有中断学术研究之路,撰写出版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我的学术小传》《论县域经济》(与人合作),同时主编出版了《苏南现代化》一书。

    临毕业时,胡老师赠我“无私无畏、为真理献身”的题词,勉励着我一生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遗憾的是,由于才疏学浅,毕业后的人生路平庸、平淡,自觉有负胡老师的教诲与厚望。

    师恩难忘,谨以同窗、江苏省楹联学会会长周游代表全班同学撰写的悼念胡老师的挽联,作为本文的结语:

    七十二生幸列墙门,得道释疑领哲思隽语,忆南苑春深,座中皆仰谆谆语;

    百万千绪遥飞天宇,追士林高范崇学清风,哭恩师今去,何处再聆朗朗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