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在日本经商的吴锦堂,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教育立国有着深刻认识。他说,“国民失养就无以为生,国民失教就难以争存”。于是,慨叹故里之学校不兴,毅然引为己任,倾全力创办锦堂学校。 锦堂学校创办人 吴锦堂 资料图片 |
|
创办于1906年的镇海方氏培玉学校,在近代宁波城乡,如此精美的校舍并不少见。(资料图片) |
郑元东 孙善根 2022年12月29日,由虞仁荣先生捐资建设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在汩汩东流的甬江之畔奠基,引发了人们对宁波帮捐资办学现象的关注。 宁波帮具有捐资兴学的传统。仅就宁波一地而言,近代特别是清末以后,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民间办学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经久不衰,成为推动宁波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力量,并影响至今。 长期以来,宁波人以商著称于世,特别是近代以来,宁波商人抓住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上海崛起的历史机遇,奋发有为,发展成近代中国最大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宁波帮。事业成功后的宁波帮,家国情怀浓烈,纷纷投身于家乡慈善公益事业,特别是其办学活动可谓薪火相传。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办学形式与办学重点有所不同,办学规模也有所差异。 1894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举国震惊,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此后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影响,宁波民间社会纷纷发起创办各类学校,有力地推动了宁波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捐资主体来看,有本地绅商,更多的则是旅外宁波帮;从办学形式来看,则以初级国民教育为主,也有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乃至传统义塾等,不一而足;从助学重点来看,以创办或资助各类学校为主,也有对师生的经济捐助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近代著名宁波商人严信厚等协助宁波知府程云俶,创办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宗旨的宁波储才学堂(宁波中学前身),成为宁波本地新式学校之始。 进入20世纪后,宁波商人捐资兴学之风益盛。如1908年,镇海旅沪商人谢蘅牕发起创办求精学堂。此后,谢氏又相继创办多所以“求精”为名的学校。到1947年,谢氏办学40年,在家乡独资创办学校10所,出资总额在国币50亿元以上。其间,甬上各大家族亦以协助当地办学为荣,竞相设立各类学校。仅镇海一地,清末就办起樊氏便蒙、董氏轫初、叶氏中兴、洪氏尚志、方氏培玉、李氏养正、李氏敬德、虞氏述志、乌氏养中、陈氏思本等有影响的学堂。 1916年,慈溪商人秦润卿等,集资创办慈溪私立普迪小学,寓“普及文化,启迪民智”之意。不仅学生就学免费,“教师只求安心教学,待遇从丰,全部经费由润老筹拨”。1925年,又建起普迪二校。盛时两校学生达2000人。1941年,慈溪县境沦陷,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两校恢复,需资浩大。无奈之下,秦润卿把自己身后抚恤金提前拨付应用,坚持办学到1952年上交国家。 上世纪30年代,宁波旅沪同乡会,发起创办四明大学并决定先办工、商、法三学院,后因战云密布,改为四明大学奖学金,以为四明大学之先声。后获奖者并不限于甬籍子弟,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张龙翔(浙江东阳籍)、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镇海籍),都是四明大学奖学金获得者。 1937年7月,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旅外宁波商人也不例外。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教育事业也遭受重大挫折。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宁波帮在家乡办学活动仍不绝如缕。 办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事业,近代宁波帮家乡办学活动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在于得到了以新式知识分子与开明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社会的大力支持。可以说,近代商人与知识分子是推动宁波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两大力量,根源在于两者对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高度认同。 首先,在工商实践中,宁波商人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而他们通过与外人的交往,又对教育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有深刻认知。如“五金大王”叶澄衷,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痛感早年失学之苦,表示“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以为“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为此,早在1872年,他即捐3万银元在家乡庄市创办叶氏义塾,惠及同族同乡子弟,后发展为镇海叶氏中心学校。当代享誉海内外的邵逸夫、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宁波帮人士,早年都曾在此求学。 其次,具有一定教育程度,又主要在宁波本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本土知识分子或乡居绅商,大多认同“教育救国”与社会事业“先乡后国”的理念,具有改造地方社会的强烈愿望与乡土情结,而他们认为教育是建设家乡的最好途径。正是出于对教育于个人和地方发展乃至民族振兴价值的高度认同,加之造福家乡的桑梓情怀,使两者一拍即合,汇聚成重教兴学的强大力量。 近代中国长期贫困落后,风景这边独好的宁波近代教育得以发展与进步,无疑在于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民间办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宁波帮办学活动,不仅有力弥补了地方教育财力的不足,而且积极推动了全社会尊师重教风尚的形成,更为普及新式教育以及探索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正是在宁波帮的大力支持下,近代宁波教育事业相当发达,教学质量甚至不逊于许多大城市。许多后来在海内外卓有成就的宁波籍人物,包括邵逸夫、包玉刚、屠呦呦等,都是在家乡接受良好基础教育而后大步走向世界的。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