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敏 省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月12日上午,“厅(局)长通道”如期开启。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在接受集中采访时介绍了我省当前的疫情形势。他说,虽然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但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接下来,要把“防重症、遏病亡”作为重中之重。 那么,面对新阶段的疫情大考,目前宁波医疗资源总体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各医疗机构又是如何“防重症、遏病亡”的? 为增强重症救治能力,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宁波各大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ICU、抢救室不断扩容床位,调整病房设置,压缩、撤并外科病房和部分内科病房,扩增呼吸内科收治床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救治需求。 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平稳渡过,曾经的“阳过”患者一个个转为“阳康”,生活又开始回到正轨。这几天,当记者走进宁波各大医院时,感受更多的是信心。“我们熬过了最难熬的时光!”这是医务人员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信心来自各医院急诊患者数量的下降、抢救室患者数量的回落。 前天上午10点,在宁波市中医院急诊室门口排队的患者并不多,抢救室里还有几张床位空着。输液室里,有五六名患者在有序排队,护士长曾尹亮说,最多的时候每天输液的有600多人次,现在基本维持在350人次左右。 急诊患者明显减少,是宁波各家医院的普遍现象。宁波市第一医院最高峰时,一天的急诊接诊量在1500多人次,到1月11日已降至832人次;李惠利医院急诊的接诊量自1月9日起开始明显下降,近几天保持在平均800人次。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日急诊量较高峰期时下降了40%左右,最紧张时,医院调派14名医生、18名护士增援急诊,目前这些增援人员都已返回各自科室。 信心来自患者在一个个康复。 记者在多家医院采访了解到,虽然当前住院和重症危重症仍处于高峰平台期,但让各医院充满信心的是,新冠患者入院的少、出院的多,而且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在李惠利医院,每天约有10名患者从ICU转至普通病房。宁波市第一医院医疗业务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ICU的救治工作目前处于平稳状态,床位暂时无需再次扩容。 信心来自120呼入量、出车量的明显减少。 最高峰时,海曙、江北、鄞州三区120一天的呼叫量有2600多次,出车量达到416次。调度人员、一线急救人员只能带烧上岗、加班加点。宁波紧急启动120扩容工作,其中,市级部门安排车辆46台,驾驶员、担架员290名,47名话务员支援院前急救工作。 最近几天,尽管120出车量仍保持较高位运行,但呼入量、出车量较之前明显减少。宁波市急救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中心增援顶岗的行政人员已经回归原岗位,调度人员和一线急救人员加班加点的次数明显减少。 让记者感到欣慰的是,暂时走出艰难时光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并没有就此松懈。宁波各大医院已经开始了“关口前移”,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李惠利医院、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已经开始与基层医疗机构、养老院等主动建立紧密联络的工作机制,成立专家团队下基层、进养老院,通过上门巡诊、远程会诊等形式,将优质医疗向基层延伸。 黑夜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有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