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深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截至去年底,全市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 总收入50万元以下村全部消除——

“消薄”攻坚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

宁海锦绣村养殖塘。
(蒋攀 孙吉晶 摄)

余姚横坎头村初新农庄。(受访单位供图)

制图 陈思佳

    

    

    

    

    

    

    

    

    记者 孙吉晶

    

    岁末年终,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传来好消息: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626个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和149个总收入5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除。有1491个村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同比增加315个,占比达到69%,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10%。其中,626个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经营性收入翻倍增长,相对薄弱村年总收入9.43亿元,经营性收入2.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07.6%。

    去年9月,我市召开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推进会,并下发“消薄”攻坚行动方案,全市计划到去年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以下和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双清零”。

    “‘双清零’目标如期实现,标志着宁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差距明显

    村庄发展不平衡

    

    

    

    

    强村富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宁波经济发达,但村庄发展不平衡,有的村年收入过亿,但有的靠输血维持日常开销,经济较为薄弱。

    数据显示,宁波现有2159个建制村,涉及社员人口345万人。2017年,我市全面消除了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2019年,全市实现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清零”;2021年,实现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清零”;2022年,实现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清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市村级集体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22年,全市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7.3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9.2亿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55%和131%。

    从具体情况分析,呈现3个特点。一是结构更加优化。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共1759个,占村总数的81.5%,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共1491个,占村总数的69.1%,集体经济收入“橄榄形”结构初步形成。二是动能更加强劲。近年来,以绿色经济、融合经济、服务经济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经济,在集体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特别是2018年以来市、县、乡三级政府统筹安排的795个村级集体经济“消薄”项目,有力地提升了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发展动能。三是特色更加鲜明。各地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村资源特色、区位条件,探索创新了党建联盟、抱团联营、村庄经营等多种方式。如慈溪市新浦镇17个村共同组建新浦海涂开发服务公司,通过养殖经营权公开发包盘活海涂资源,实现5年租金总收入从820万元增加至4732万元,每村平均增加经营性收入25万元以上。

    成绩值得欣喜,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的要求存在差距。与杭州、嘉兴等城市相比,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的总收入、经营性收入、村均收入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区域来看,奉化、宁海、象山三地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北部区(县、市)仍然差距较大。2022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海曙最高达420.7万元,宁海最低为68.8万元,相差6.1倍。收入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除城郊村外,相当部分的村庄经营性收入依赖物业出租、山林农地转包等初级经营形态,利润率、成长性都不高,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蝶变”的手段不多、渠道不宽。

    

    项目开路

    增强“造血”能力

    

    

    

    

    据了解,全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大多分布在奉化、宁海、象山及海曙、余姚的四明山区域。这些地区普遍面临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产业边缘化等问题,村庄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文特征、风格地貌也不突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难度大、潜力小。

    象山县的村数量全市最多,共有355个。一方面,村庄分散,运行、基础设施配套等成本相对偏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缺少产业开发、资金运作等优质项目,增收来源较为单一。

    “全市剩下的626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都是难中之难,仅仅依靠村庄自身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发展集体经济,关键在于走对“路子”,通过推进项目建设,增强“造血”能力,提升村庄内生动力。

    慈城镇南联村位于江北区西北部,受区位条件限制,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以山林等资源发包为主,发展相对较慢。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江北区全国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依托水韵、杨梅、古道等特色资源,大力引进优质农旅融合项目,打造集体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一个以精品民宿引领的水韵乡愁村呼之欲出。去年,南联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9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过35万元。预计今后两年内,南联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望达到50万元以上。

    胡陈乡地处宁海东部山区,辖18个村和1个社区,户籍人口2.2万人。2021年全乡有15个村集体经营性经济收入低于30万元。如何抓住机遇培育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成为乡政府重点谋划的一个重要课题。乡领导班子为每个村精准“把脉”,实施“一村一策”。该乡

    

    探索村企协作“联购厂房”模式,对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低于15万元的9个村实施厂房联购精准帮扶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一笔经营性收益。梅山村、长山主村、永和村、岙里王村通过自主开发、引进主体参与等方式,开发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村落;东山桃园景区改造提升项目由投资运营方给予中堡溪村集体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分红;永和村以村集体土地等资源入股天空飞行公园项目,按比例分红;胡陈村、胡东村、大赖村等则通过自主经营、合作开发或公开发包等方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胡东村农贸市场每年为该村集体带来约6万元收入,胡陈、大赖农产品交易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8万元收入。截至去年,胡陈乡1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超过50万元,经营性收入均超过30万元。

    据了解,我市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去年市财政统筹安排4亿元用于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行动。各区(县、市)安排相应支出,统筹美丽乡村等各类资金,积极引导村级和社会投资,综合保障“消薄”项目的投入。到去年底,全市已统筹安排“消薄”项目财政计划资金9.6亿元,其中奉化、象山两地财政投入均超过2亿元。我市还强化“消薄”用地保障,按照每个相对薄弱村不低于2亩的标准,预留建设用地,由县乡统筹专项用于“消薄”项目建设。

    去年,全市共安排投资入股企业或园区、购建标准厂房、购建商铺、发展光伏发电等8大类“消薄”项目98个,实现626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全覆盖。其中抱团联建项目56个,抱团村612个。奉化区48个村抱团投资工投集团矿山项目公司;象山县成立“象富基金”,100多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抱团入股农信联社。到去年12月底,全市已有70个“消薄”项目启动建设,有31个项目已产生收益。

    

    创新方式

    抱团发展开新篇

    

    

    

    

    近年来,余姚横坎头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民收入节节攀高,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

    一个村富起来还不够,他们还要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一起走上共富路。横坎头村组建成立了红锋共富联盟,联盟采用“1+5+3”模式,以横坎头村为核心,吸纳周边汪巷村、甘宣村、白水冲村、贺溪村、横路村5个村为主要成员,引领带动让贤村、岭头村、东山村3个村共同发展。

    目前,横坎头村正推进美丽未来乐享田园项目。这个项目整合了横坎头村、汪巷村、甘宣村的700余亩土地和3个村的特色资源建设综合性文旅项目。这也是横坎头村红锋共富联盟运作的首个项目。

    海曙区横街镇组建“两山”公司,8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抱团在“扶贫攻坚”产业园联建标准厂房,预计每村可增加经营性年收入30万元以上。

    我市创新“消薄”方式,统筹整合相邻区域资源要素,通过强村带动、产业集聚、项目牵引等8种方式,构建片区发展联合体。全市新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县级抱团项目6个、乡镇级抱团项目50个,组建高标准全域党建联盟600余个。

    大力深化村庄经营,深入实施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加大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村集体参与农业“标准地”建设、开展闲置资源激活利用、拓展村集体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经济、服务经济等,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全市新增闲置宅基地(农房)激活利用4573宗,发展村级集体服务产业项目800多个。全面建强“消薄”项目服务体系,各地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对每个抱团联建项目,建立一名县级班子成员和一家机关事业单位、一家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家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四个一”项目服务小组。

    各地还打破各村的界限,按照片区组团、多村联合、镇村联建等联营抱团模式,推动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蜕变。慈溪市通过片区组团发展,带动村经营性收入增加2400万元,其中首批培育的8个党建联盟片区,村均年增收38.9万元。北仑区白峰街道、郭巨街道26个村整合村级留用地400多亩,通过异地建设仓储物流项目,村均年增收90万元。海曙区章水镇乡村振兴公司联合10多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打造“负氧生鲜”特色品牌,通过与平台公司合作、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当地油焖笋、花生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各村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