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3-02/08/A6/n2086710_b.jpg) |
东部新城 (唐严 摄) |
![](../../../images/2023-02/08/A6/n2086702_b.jpg) |
西洪大桥(唐严 摄) |
![](../../../images/2023-02/08/A6/n2086708_b.jpg) |
老旧小区改造 (唐严 摄) |
![](../../../images/2023-02/08/A6/n2086709_b.jpg) |
环城南路西延 |
![](../../../images/2023-02/08/A6/n2086701_b.jpg) |
慈溪明月湖文化商务区 |
![](../../../images/2023-02/08/A6/n2086704_b.jpg) |
城市绿道 (唐严 摄) |
![](../../../images/2023-02/08/A6/n2080666_b.jpg) |
制图 毛雪娇 |
新建471公里城乡绿道环绕甬城,共同织绘宁波城市“绿网”;西洪大桥、环城南路西延等工程建成通车,中心城区拉开“中”字型快速交通路网框架;老旧小区逆生长,未来社区持续扩容,城乡风貌稳步提升,美丽村镇工作成效显著;江北区应家共有产权房拔地而起,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列入国务院督查激励事项清单…… 广厦千万间,城乡焕新颜。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关乎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 一年来,全市住建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强党建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步前行,全方位推进住房城乡建设各项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市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宜居水平明显提升。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这份亮丽的成绩单背后,蕴藏着住建人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凝聚着全市上下共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强大合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金伟平说。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新征程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瞄准“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目标,紧扣省“两个先行”和市“六个之都”战略部署,奋力谱写城乡品质建设新篇章。 固定资产投资 为经济发展续航 “稳”字当头,这是一道必答题。考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成色好不好,为高质量发展续航给不给力。 兔年伊始,四明大地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鄞州大道-福庆路(东钱湖段)二期等一批路网建设提速。 重大项目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抓项目就要抓投融资”。去年,宁波全力扩大住建领域有效投资,以超常规举措和力度,使重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注入最强动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总量一半以上,实现了“开门红”“半年红”和“全年红”,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领跑的背后,是城市更新和房地产业的不断加持。去年全市城市更新完成投资436.10亿元,增速56.1%,投资增速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北仑、鄞州、海曙总量居前,海曙、余姚、慈溪增长较快。房地产业投资稳中有进,同比增长5.5%,其中镇海、北仑、高新区增幅超过20%。 住建领域固定资产的“加速”奔跑,离不开投融资模式的持续改革创新。 环城南路东延快速路、通途西路管廊和世纪大道南延管廊PPP开启项目加速度;九龙大道、绕城高速综合管廊等18个重大项目投融资方案加速推进,其中专项债券项目10个84亿元、PPP项目3个158亿元、国有平台项目5个188亿元;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项目累计申报中央政策支持301.59亿元,实际到位82.34亿元;江北天鑫等11个未来社区地块筹集社会资金70.66亿元,完成投资居全省第二;安置房建设向“限房价竞地价”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变,城市更新授信941.26亿元,绿色信贷授信49.03亿元。工程保函扩面提质增效加速推进,2022年累计为企业减负13.6亿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房地产市场。这一年,市住建部门始终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紧扣“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先后推出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强化公积金信贷支持、优化限购条件、实施房票安置等一系列调控举措,牵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宁波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通知》,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同时,积极培育租赁市场,国家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三年任务提前完成,累计筹集租赁房源15万套,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22家,两项指标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 住房保障 安居幸福在城乡 “保”字为要,这是一道基础题。 一眼望去,地下大平层上是不停转动的吊机、各类作业的工人。位于江北的应家2#地块共有产权房项目建设鏖战正酣。 “这个项目是政府重视的民生项目,我们要赶工期,让更多人早点住进新房。”春节假期,安徽籍钢筋工李玉强和工友选择留守工地,赶快完成手头上“更重要的活儿”。作为宁波首个、也是浙江省首个“出让土地的共有产权住房集中建设项目”,应家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的落地,为有购房需求但资金不足的住房困难群体带来利好。也就是说,该项目主要为“夹心阶层”人群提供刚需服务。按照合同工期,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6月交付。 近年来,宁波逐步构建起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新市民住房保障改革入选省共同富裕首批试点,并获五星评价。目前,全市公租房在保家庭达5.53万户,实现城镇户籍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应保尽保。今年1月,宁波出台《公租房保障管理办法》,对环卫、公交、卫生等行业人员给予优先保障,并率先将符合条件的5578名一线环卫工人纳入住房保障。 目前应嘉丽园北侧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已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这个项目去年5月开工,整个工程大约26.5万平方米,共有22幢住宅,总户数有3584户,可满足7000多人居住。”该项目负责人王森甫介绍,这个项目里设有商业、社区、物业、体育馆等,加上应家1#地块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还有轨道交通7号线,可以说,“配套设施非常齐全”。按照合同工期,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11月交付。 保障性租赁住房全面发力。去年,宁波全面启动“甬有安居”行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并在全省率先发布《保障性租赁住房空间布局引导图集》,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4万套(间),完成省定目标148.7%,26个集中供地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园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等8条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宁波经验”。 让城乡居民“幸福安居”,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过去一年,宁波加快打造“数字住建”。“一仓一脑”(时空数据仓、行业大脑)实体架构基本建成,“甬上工程”“甬有安居”“甬保建安”协同推进、高效运行;浙里建、农房浙件事等省级应用贯通落地,“建筑工人保障在线”获评浙里办年度亮星应用,江北区“舒心住”应用场景获省委主要领导肯定,“甬砼码”升级为“浙砼管”并在全省推广。 城乡更新 改造保护齐头并进 “实”字发力,这是一道挑战题。从有房住到住得好,就是幸福生活的鲜明注脚。 门禁卡一刷,小区新装的电梯稳稳到了6楼,家住鄞州区兰亭绿源小区的68岁邵大爷赞不绝口:“现在上下楼很方便,我可以经常陪老伴出门买菜,下楼和街坊聊天,日子过得更舒心!”安居方能乐业,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备受居民关注。加装电梯,既能提高老小区居住品质,又能提升居民居住的幸福感。去年,宁波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完成电梯加装102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城市更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道新命题,既关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也是城市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过程中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 面对这一命题,宁波住建部门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改造为抓手,打造幸福家园,发挥了惠民生、提品质、增效益作用。 去年,宁波204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共涉及建筑面积约1057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59个老旧小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小区改造“软件”升级与“硬件”更新“同频共振”,极大提升了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年来,我市累计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50个,涉及建筑面积约347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36.6万户,完成总投资约94亿元,基本实现了我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目标。 在“改”的同时,宁波加快“拆”的步伐,为城市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去年宁波持续推进“阳光征收”和“清零攻坚”,实施征收项目97个、339.09万平方米、15192户,以徐戎安置小区为重点的回迁安置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推进城中村成片连片改造,重点保障宁波西枢纽、甬江科创区、现代化港区等重大片区协同改造,全年完成改造1076.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389.80万平方米。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今年将启动城中村改造三年(2023-2025)行动,计划今年改造城中村197个、建筑面积1002.6万平方米,惠及村民21336户,建设安置房28个、19945套。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宁波持续发力打造未来社区。 2019年初,浙江省启动了未来社区建设,宁波在坚持“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未来社区特点,融合创新改造方式,赋予社区自治新空间。过去一年,宁波共新开工未来社区项目83个,建成25个。 江北区湾头社区和高新区明珠社区是省级第四批未来社区旧改类项目。湾头社区以全域创建为设计理念,围绕“居民融合共富”目标导向,全力打造了覆盖全域、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数字共生的高品质宜居新核;明珠社区紧盯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提高民生服务精细化水平,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等先行经验,打造富有借鉴意义的宜居“生活家”、治理“服务家”、特色“品质家”。 目前,全市已建成25个省级未来社区,包括湾头社区、明珠社区在内的19个未来社区成为省级示范样板,97个社区场景入选省共富单元“一老一小”场景,为全省未来社区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宁波样板”。 美丽城乡 让品质同频共振 “美”字当道,这是一道加分题。 今年1月,全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名单公布,宁波5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入选,包括江北慈城老城、慈溪明月湖文化商务区城市新区等。 过去一年,从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城镇三年行动收官,再到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宁波探索出了一条“宜居宜业”的城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自2019年8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美丽城镇建设以来,宁波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五美”目标,持续推进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打造了一张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城镇“金名片”。 作为宁海中心城区副中心,宁海县西店镇以“宁北门户,海湾星城”为整体定位,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创建工作,先后投资15.27亿元,重点实施31个项目,倾力创建“颜值”与“智慧”兼具的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 去年,宁海西店镇等18个乡镇(街道)获评省级样板,我市圆满完成三年106个美丽城镇建设任务。22个市级农房改建示范村、34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部通过创建验收。去年也是全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样板区建设的首战之年,首批22个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全部建成,成功创建12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 让城乡居民抬头见绿、转角见景,让生活更宜居,是宁波打造美丽城乡的初心。 “沿山、沿江、沿湖、沿海”,宁波城乡绿道从无到有、从点到网,576公里省级绿道主线基本贯通,镇海九龙湖绿道入选“浙江最美绿道”;41.7公里、342.1公顷的“三江六岸”高品质滨江休闲空间持续提质扩容,鄞奉公园等9个城市公园建成投用,新建海绵城市面积43.2平方公里、累计已达210平方公里。 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宁波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管理办法,启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覆盖率达99.3%,在全国首个“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排行榜36个大型城市中位列第八。 打通路网“毛细血管”,为美丽城乡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随着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大刀阔斧推进,宁波“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发展战略全面确立。 打开宁波交通地图,一张立体通达的交通大网正在甬城大地加速编织——贯通“断头路”18条、15.7公里;世纪大道(永乐路-沙河互通)、鄞州大道-福庆路(东钱湖段)二期东段等快速路开工建设,环城南路西延(环镇北路-秋实路)、鄞州大道-福庆路(东钱湖段)一期建成通车,快速路总里程已达142.1公里,中心城区形成“中”字型快速交通格局。邵家渡大桥开工建设,新典桥、西洪大桥先后建成,中心城区过江通道达30座。 宁波城市的发展正由“拥江发展”加速迈向“全域统筹”。 这些“硬核”力量的背后,是建筑产业的加快转型。 去年宁波建筑业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全年完成省内建筑业总产值2799.26亿元,同比增长8.0%;浙江二建获省政府质量奖;我市企业荣获“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0项、“钱江杯”优质工程奖21项,县级及以上优质工程数量占当年竣工项目的30.3%。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815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7.2%,提前实现省定“十四五”目标。以机制砂为主体的建筑用砂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机制砂应用比例达52%。 基层治理 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人民至上,是一道综合题。考量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为民解忧的真心、实事实办的贴心和暖心。 每月18日,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的名仕花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都会如期迎来“志愿者活动日”,为小区业主提供理发、小家电维修、缝补衣服、测量血压等齐全而贴心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志愿者活动日”已组织志愿者500余人次。 1月17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浙江省建设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级“红色物业”项目名单,宁波共有32个项目上榜,数量同比2021年增长128%,名仕花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正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市全力做好物业管理规范文章。《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出台,配套政策陆续公布;深入开展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清零攻坚行动,提前完成194个小区和45幢零星住宅无物管清零,住宅小区专业物业覆盖率达到93.6%,居全省第一。成立390个物业企业和项目部党组织,“红色物业”持续扎根拓面。 民生无小事。一年来,市住建部门始终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民之所望为行之所向,聚焦住有所居、生态宜居、安全安居,带着感情做深做细做实住房保障、“问题楼盘”化解、自建房安全整治、停车位增设、高速出入口整治、“净空”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 疫情防控中,全市住建系统党员干部踊跃下沉一线,先后建成镇海、北仑防疫2189套集成板房,改建市健康驿站隔离用房4356间;推进工程项目监管验收集成改革试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接入“一张网”并实现100%网上办理,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80个工作日内。 撰文 冯瑄 李芮 廖鑫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住建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