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市场活力 规范市场秩序

——宁波市场监管年度发展成就纪实

市场监管十大专项行动服务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
地理标志助力共同富裕
高质量推进“甬有食安”
药品安全严格监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勇攀高
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全国推广

    

    

    

    

    

    

    

    

    

    一年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四个定位”要求,推进“五个市监”建设,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宁波首次入选国务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表彰名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蝉联全国第一,四获“国字号”知识产权类试点示范,高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锚定“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新方位,为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所作的不懈努力。

    

    王岚 宣文 文/图  

    

    新 智造能级加速攀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宁波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全链保护示范区。

    “专利侵权纠纷解决以后,订单陆陆续续回来了,公司经营也恢复了正常水平。”浙江正庄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总对宁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感触颇深。去年,宁波蝉联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第一,并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和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城市等多个“国字头”殊荣,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领跑”全国。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公益服务机构海外知识产权观察组织布点,成立全国首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互助基金,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园区、站点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宁波也以市知识产权大厦启用为契机,纵深推进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改革新地标。线上在省“知识产权在线”框架下,开发“知识产权智保”6大特色场景,获评2022年度全省数字经济系统“最佳应用”。线下建成启用汇集公安、法院等12个部门的行政、司法资源和9类机构社会资源的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实现177项知识产权业务“一楼通办”。

    政策效应传导之下,宁波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去年,全市发明专利新增授权量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创历年新高,同比增幅超过20%。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160亿元,知识产权价值实现通道持续拓宽。开放许可专利总数全省居首,占全省总量的40%。全国首创数据知识产权保险,设立全国首个实体化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全国首笔海牙协定与PCT两类专利国际申请费用补偿保险在宁波落地,率先实现工业产权领域(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海牙协定、PCT国际专利条约)三大服务体系保险全覆盖,并完成全国首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费用补偿保险赔付。

    与此同时,“质优宁波”建设再开新局。去年,宁波谋划实施全方位服务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市政府质量奖扩面增量,全市申报数量再创新高,政府质量奖四级培育库实现制造业“大优强”企业全覆盖。全市新增“品字标”品牌企业146家,同比增长55.3%;新增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58项,国家和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15家、“同线同标同质”企业39家,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提速,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 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宁波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七部门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日办结,开办网办率达99.9%以上。推进极简审批许可,出台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其中,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的涉企许可总事项达185项,占全部事项清单的35.6%;优化审批服务335项,并在自贸区增加实施43项改革试点举措;优化注销服务,迭代升级注销“一网服务”功能,实施歇业备案“一件事”,畅通企业退出渠道。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0.44万户,同比增长8.01%。其中,个体工商户76.53万户,占总数的58.7%。

    市场主体“愿意来”,也要“留得住”。作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联系点、省个体工商户经营状况监测试点及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助力个体工商户发展,宁波先后出台一揽子金融助力政策,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广“贷款码”、扩大“信用贷”,实施“百圈千场”整圈授信,创新“共富保”等,提升融资便利。同时,牵头启动“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助力个体工商户发展提升。截至去年底,已有3.64万户市场主体通过“贷款码”提交融资需求,成功发放贷款604亿元。

    与营商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是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去年,宁波深化“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探索开展“放心消费现代社区”创建,通过“消费业态全覆盖、纠纷处置全流程、行业顽疾全治理”的融合共建模式,实现“微事不出商户、小事不出社区、难事急事部门解决、重大事件司法救助”的社区消费维权闭环处置目标。开发应用“甬信宝”数智治理平台,创新推出“线下无理由退货损失”保险,试点网购领域放心消费建设,从源头上化解消费纠纷。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放心消费”单位3.2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3万家,其中重点商贸领域“放心消费”单位占比超50%,111个商圈进入放心商圈培育库,30个社区纳入“放心消费现代社区”建设范畴,全市行业整体创建拓展至黄金珠宝、通信金融、二手车交易、老字号等29个行业类别,部分行业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实现全覆盖。

    同样“旧貌换新颜”的还有与市民“菜篮子”密切相关的农贸市场。去年,宁波启动新一轮农贸市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制定实施宁波市地方标准《菜市场运营管理规范》和《智慧菜市场建设规范》,深化市场规范建设发展。在全省率先建成多功能市级农贸市场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全市311家农贸市场、3.3万余名从业人员的“人、物、场”全覆盖闭环管理。

    全市三星级以上农贸市场阵容持续扩大,建设三星以上文明规范农贸市场69家、省放心农贸市场69家。宁波还引导市场特色发展,建设市级党建引领市场11家、市级智慧市场15家。并且,对标文明城市创建标准,运用第三方测评、通报公示等方式倒逼市场提升管理,改善市场文明经营软环境,让市民“菜篮子”拎得更安心。

    

    稳 社会发展更加安全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要。如今,不少市民在超市购物时,会习惯拿起手机扫一扫价格标签上的“浙食链”二维码,查看产地、批次、食品安全检测报告等信息。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这是宁波持续推动食品安全高水平治理的缩影。

    去年,宁波以落实党政同责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好转,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提升。同年11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布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结果,宁波高居榜首,成功打造“国字号”食品安全示范高地。

    其间,宁波高质量推进“甬有食安”政府民生实事,在人大代表满意度测评中居2022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首位。聚焦“老少农”,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在全省率先构建校园食安风险智治新模式;开展老年助餐食品安全规范提升行动,累计建成标准化老年食堂250家;推进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建设,建成“阳光厨房”647家。

    同时,不断完善社会共治共享格局。深化食责险“宁波模式”,规模保持全省首位、全国前列。率先出台食责险风险防控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进“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累计发布餐饮“红黑榜”581期,营造食品安全共治共建共享浓厚氛围。

    安全保障离不开数字赋能。宁波开展“抽检处研控”一体化平台、数字化实验室建设省级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食品检验智控在线全域覆盖。深化“浙食链”建设应用,实现畜肉类、蛙类水产品全过程“上链”和无纸化交易。在全省率先启动进口食品GM2D应用场景并发布首张进口红酒单品码。累计建成“网络阳光厨房”2.4万家,居全省第二。

    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也总体平稳向好。全市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保持100%,“黑匣子”应用数量全省第一。特种设备安全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电梯检验检测试点全域推开,全市燃气管道现场检验“清零”任务提前完成。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扎实推进,重点工业产品风险排查整治持续深化。去年,全市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问题。

    此外,宁波市场监管系统还在去年谋划实施“利刃”“铁拳”“亮剑”“药剑”等系列执法行动,全市共办结行政处罚案件1.2万起,其中大要案2415起,罚没款1.59亿元,有力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及消费者合法权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