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月十四“关公送皇嫂”演出现场。(定塘镇人民政府提供) |
记 者 董惊鸿 通讯员 郑 琪 陈和李 “护送皇嫂脱离营地!昼夜奔波马不停蹄。”“快看,关公出场啰!”只见红脸“关公”身披盔甲,手持“青龙偃月刀”,在一阵鼓乐声中上场了。一旁的马童则翻跟斗而出,跟斗高飘,步法匀称,唱腔悦耳,舞姿优美。不用说,这正是今年正月十四在象山定塘镇上演的大塘车灯戏经典剧目“关公送皇嫂”。 大塘车灯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每逢元宵或举办大塘红庙庙会,大塘车灯就要走村串户到大塘各地表演,深受百姓欢迎和喜爱。 今年76岁的张家武,是远近闻名的车灯戏“关公送皇嫂”的表演者之一。小时候,家乡大塘有个“大塘班”,又叫大塘越剧团,演员都是熟悉的乡里乡亲,演的曲目大都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特别是兼揉文武戏的车灯戏“关公送皇嫂”这一出,尤其让张家武记忆深刻。 农闲时节,茶余饭后,剧团演员到哪儿都能拉响胡琴,哼唱几句。这种根植于大地的力量,不仅抚慰了大塘人的心,也拨动了张家武的心弦。 日子长了,张家武就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胡琴。可在那时,务农人家拿不出买琴的闲钱,张家武于是上山砍毛竹筒、下河捉蛤蟆剥皮、拿自家的鸡蛋卖钱换“风箱”。有了这三样材料,张家武制作出了人生中第一把“琴”。 然而,1953年大塘剧团解散,那些参加过车灯戏表演的村民也相继过世,车灯戏就此在象山沉寂。 2004年,张家武和桂礼棣、史济康三人重新整理车灯戏,张家武负责拉琴。在得到了定塘镇文化站的支持后,热爱文艺的乡人纷纷加入进来,队伍最庞大时,一度有40人之多。2005年,他们排演了近两个月的草根剧目——“大塘车灯戏”首次在定塘“二月二”民俗活动中亮相;当年农历五月廿七,再次打磨的“大塘车灯戏”应邀为节庆添彩;2006年,车灯戏“关公送皇嫂”正式成为大塘庙会的热场节目,并开始在定塘镇各村巡演。此后,每逢春节假期,张家武、史济康和车灯戏演员们从正月初二就出门挨个村表演。 大塘车灯戏的表演曲目虽较为单一,但它的道具装扮和艺术造型用色艳丽、装饰优美。车由竹篾、铁丝、布幔等材料制成轿型,四角悬挂彩灯,两名皇嫂打扮的女子身绑假腿扮成坐姿位于轿中,实则两腿着地手提着轿走路,几乎能以假乱真。 大塘车灯戏集唱、演、奏为一体,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于2008年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演出,张家武养家糊口的营生是做铁匠。15岁那年,张家武开始学打铁。老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做一名铁匠,不仅要长时间守在炉火旁,感受扑面而来的蒸腾热浪,还要一次次抡起胳膊,一次次反复捶打。 生活是残酷的,但可贵的是在苦日子里能提炼出甜。一双手,“武”能打铁,“文”能拉琴,刚柔并济。在近60年的打铁生涯中,无论在何种境遇下,胡琴始终是张家武的固定行囊。音乐,成了安身立命之余慰藉张家武的“光”。 2019年下半年,张家武得了癌症。三年中,大病袭来又淡去,张家武最终没倒下。生活,从此也慢了下来。 如今在定塘中站村的红庙街上,周边爱弦乐的“老伙计们”,经常在张家武的铁匠铺集会拉琴唱曲。 如今,张家武因身体原因,退出了演出,但活跃在整个定塘的车灯戏队伍却发展出了4支,百来号人参与其中。同许多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一样,因为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受众群体的改变,车灯戏也面临无年轻人继承,青黄不接的窘境。守住并发扬地方非遗,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