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成 在许多人习惯电子阅读的时候,我仍嗜好阅读纸质的文艺书籍。这个爱好已伴随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尤其是退休后,阅读成为我率性享受生活的一部分。最近因为回溯学生时代的一些场景,我又重读了经典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我刚进入初中学习,同桌的那位仁兄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本厚厚的小说,虽然书本外壳包上了一层硬纸,但翻开内页的纸张,早已因多人阅读而显得软塌塌的。同桌炫耀说,这就是传说中现今书店里买不到的好书《林海雪原》,是他七兜八转好不容易才借到的。我迫不及待地利用当天的自习课,一目十行跳跃式地翻阅了部分章节,迅速被小说内容吸引住了。原来这是一部描写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剿匪故事的小说,情节惊险刺激。 面对这样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我央求同桌借我几天。可他回答,想看这部书的人排了一长串,他自己也只有紧凑的一周时间,哪里还能额外匀出时间让我阅读?如果想看,只能采取类似工厂里日夜班“停人不停机”的方式,容许我白天在教室里看,临放学还给他,这样就不妨碍他晚上回家阅读。 为在有限的时日里读完故事,我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先是囫囵吞枣式的快读,碰见不认识的字和词,以及不了解含义的文句,统统视而不见,跳跃过去,绝不使其成为拦路虎。其次是分秒必争地利用时间,午休和自习课自是最佳时段,即使课间休息的几分钟也不放过,上厕所是一路小跑。这还不够,看到惊心动魄的内容时,更是冒着被老师发现当堂批评的风险,偷偷地摊小说书在课桌内,提心吊胆地继续阅读。然而这样的阅读并不过瘾,更要命的是速度跟不上还书期限。别无他法,最后还是打躬作揖地央求同桌,千万去书主人处斡旋,好歹宽限几天,终于他为我破格争取到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在弥足珍贵的那三个夜晚,乘大人熟睡透出鼾声之际,我蹑手蹑脚地潜到相隔卧室较远的厨房里,凑到菜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进入阅读天地。心胸中充溢的是小说中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孙达得、栾超家、高波、陈振义、白茹、李勇奇、姜青山……估摸着大人将要起床,方才急匆匆地手掬一捧冷水,洗去熬夜的倦容…… 不久前,去街道图书馆借阅《林海雪原》这本小说时,管理员着意多看了我几眼,说:“你要是再晚来几天,这本陈旧的书可能要下架了。”她接着解释道:“这类小说,也就是你们这般年纪的人爱读……”跟所有的爱好一样,阅读也会被贴上时代的标签。 现今重读《林海雪原》,不只是为了缅怀学生时代,更是因为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至今令人心跳加速:在鹰嘴岩顶的栾超家,腰缠着一端拴在岩顶老榆树根部的35米长绳,准备跃过万丈深谷时;在张牙舞爪的东北大虎猛扑向单人匹马的杨子荣,他急促扣动枪机竟是“哑弹”时;在座山雕的威虎厅上,被疯狗似的小炉匠惊呼指认为“共军”,杨子荣面临粉身碎骨、前功尽弃时;为赶时间追击马希山残匪,姜青山悬体在半空中,靠着左右手握的匕首交替插入冰层,一刀一刀地登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