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奥体中心(一期)项目 |
 |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 |
 |
宁波人大数字财经监督系统界面 |
编者按: 建立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党和国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近年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切实履行法定监督责任,持续深化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通过打好监督“组合拳”、管好人民“钱袋子”、理好资产“明白账”,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确保“盯”牢国有资产“账本”、为人民守好“家底”,助力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黄合 伍慧 通讯员 严捷 毛林蔚 本版图片由市人大常委会提供 从探索试点到常态化运行 厘清“家底”,履行法定监督责任 “2021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4878.81亿元,同比增长10.82%,净资产8464.82亿元,同比增长10.66%;全市国有出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3251.91亿元,同比增长22.78%;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767.67亿元,同比增长15.41%,净资产2759.53亿元,同比增长22.27%……” 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启了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同年10月,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1年度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1年度宁波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据悉,这是2018年以来宁波人大切实履行法定监督责任,紧扣“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目标,连续第五年通过综合报告+专项报告的形式,盘点厘清宁波“家底”,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这本“大账本”。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加强国有资产监督是党中央赋予人大的新职责,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职能的强化和拓展。”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黄利琴如是说。正是在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原本在不同部门抽屉里的“家底”,以一个个清晰数据的形式,晾晒到了大众的眼皮子底下。 根据法定的监督责任,人大监督的国有资产,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自然资源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而且跨度较大,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2021年,宁波在总结各地经验模式基础上,形成制度固化,作出《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明确要求国资管理情况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问题整改情况、国有资产相关报表,“原汁原味”地向社会公布,及时公开透明地接受公众监督。 与此同时,《决定》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并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法定监督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对国有资产开展更为精准的“体检”。 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在构建可量化、可操作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以具体、细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成效,着力打通专业性技术性瓶颈,促进国资监督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局部走向系统、从模糊走向精确,进一步提升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 “从一开始的创新探索到如今的常态化运行,我们的目标始终没有变——希望通过人大监督,为推进国有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支撑,使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人民。”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姚尧岳说。 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 理好“明白账”,盘活资产服务大局 新时代的人大工作,既需要让人大监督长出刚性的“牙齿”,也需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紧扣中心大局,服务保障发展。 “过去5年间,宁波人大已累计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19个方面59条意见建议,严格实行销号管理,逐项抓好整改落实,并得到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财经二室负责人严捷说。 目前,我市出台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46项,围绕资产确权、经营、处置、监管和企业法人治理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国有资本收益的审计核查,推动与一般公共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效益。其中,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按程序予以审核认定并做好账务处理、推进资产权证补办559件,有效扭转了长期以来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的倾向。 与此同时,在人大监督下,各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快了无效资产的处置效率。2018年以来,通过调拨、转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等方式,我市已盘活行政事业单位房屋面积19.89万平方米,土地面积9.32万平方米。2022年通过开展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专项行动,累计完成71个项目盘活处置,账面价值68.57亿元,回收(融资)资金共计64.20亿元。同时,建立起政府出资“资产池”机制,动态将闲置资产列入其中,加大统筹调配力度。 聚焦难点堵点,抓住重点要点,方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在当前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推动各级政府“精打细算过日子”,盘活“沉睡资本”让它们重焕生机? 去年,市人大财经委围绕全市扩大有效投资的需求,对盘活存量资产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住建等部门情况报告,定期开展跟踪监督,对接存量资产盘活清单,提出具体建议,推动政府优化资产盘活路径,加快存量资产有效处置,带动形成更多新增投资。 针对曾经的国资监督盲区——“小而散”的开发园区领域国有资产,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和跟踪,确保“不留死角”? 2022年,我市按照全国人大对报告“全口径全覆盖”和监督“全过程全方位”要求,首次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前湾新区、宁波高新区等市属相关开发园区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听取和审议范围,推动资产监督工作走深走细。 在国有资本的结构中,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如何打通这一关键环节、注入源头活水? 我市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市属竞争类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率达到77.63%,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同时,2022年市属企业完成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027.32亿元、710.23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为120.44%、117.59%,推动有效投资放量提速。 从“瞪大眼睛看”到“数据碰撞算” 搭建新载体,数字赋能监督再升级 人大监督国有资产的重要一环,就是借助人大监督和信息公开,让广大市民能够对宁波的家底“知根知底”。 不过,面对一个个数据、一张张报表,普通市民和人大代表应该如何迈过专业背景的“门槛”,真正让公众监督落到实处,同时也能让国有资产监督更“智能”? 眼下,我市正乘着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加快打造人大数字财经监督系统3.0版本,以功能完备、智能高效、使用便捷为目标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021年,全市国有土地总面积27.34万公顷,林地面积41.15万公顷,湿地面积23.17万公顷,水资源总量153.65亿立方米,海域面积78.15万公顷,海岸线总长1686千米……”打开宁波人大财经监督系统的数字化监督平台,映入眼帘的除了数据、报表,还有历年情况的对比柱状图,使得国有资产监督变得更加直观可视。 同时,得益于数字化改革,全市国有企业相关数据报表纳入系统,资本投向布局、总体负债情况、企业风险控制、薪酬情况等事项一目了然,同时设置指标自动预警,通过数字化赋能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监督效率和准度,促进监督模式从“静态呈现”到“动态更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转变。 在我市各地,同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化探索,实现不同领域国有资产监督的“弯道超车”,进一步打通人大代表监督国有资产的“最后一公里”。 “在数字化平台建立前,我们只能‘瞪大眼睛看’;现在经过‘数据碰撞算’,所有信息在一块屏幕上一目了然,‘聪明’多了。”海曙区高桥镇人大主席沈东晓说。2021年开始,海曙区高桥镇在海曙人大的支持下建立了乡镇级国有资产可视化监督平台,过去国有资产底数不够清晰等问题,如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截至去年年底,该平台已载入辖区内386处国有资产,涉及面积约24.5万平方米,还接入了地图系统,以形状、色彩、数据量表等形式呈现地域内国资特定资产数量、特定资产情况说明、资产预警等具体信息,方便代表查看。上线以来,代表们通过平台参与国资监督百余人次,联动组织线下履职活动20余次,预警、发现并督促镇政府成功处理问题30余个。 “去年,我们还首次通过‘浙里甬人大’平台发起关于国有资产盘活与管理监督的专题意见征集,共收到人大代表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1200余条。我们将把这些建议吸纳到下一步工作之中,确保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让人大国资监督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严捷说。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紧盯历年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强化问题导向,坚持靶向发力,用一抓到底的力度和韧劲,持续助力政府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宁波加快推进“两个先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人大智慧力量。 新闻多一点 1、慈溪市人大:实干探路争先,推动问题整改,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所属的政府资产进行兜底排查,晒出慈溪市级国有资产的“账单明细”,率先运用特定问题调查“硬核”监督手段,不仅迈出全面推进国有资产实现全口径全覆盖监督的关键一步,也为用好、用足法定监督方式提供了范例。 2、鄞州区人大:对区属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启动特定问题调查,不断创新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在年度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基础上,每年选择1家有代表性的单位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查找点上问题,并将人大监督发现的问题与审计监督、纪检监察贯通协同,持续跟踪监督问题整改。同时,围绕目标制定、管理评价、整改提高三个关键环节,配套构建“三审三报告一测评”机制,形成对国资的日常监督、量化监督、全方位监督模式。促进政府国资管理工作更规范。 3、余姚市人大:聚焦“全面摸清家底、有效盘活存量、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国企改革”目标,做好“一个目标”“两张清单”“三支队伍”“四个阶段”“五个关键”,首次实施对政府资产开展全面检视,摸清资产底数,促进盘活利用,推进国企改革,提高资产绩效。 4、奉化区人大:开发“奉化区重大国有资产地图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对现有国有资产进行地图定位和数据资料导入,初步建立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检索和共享,及时掌握资产闲置、使用效率不高和资产拥有状况等情况,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决策、合理利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