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2023年春节以来,各大景区人头攒动的熟悉场景又回来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学游作为文旅市场的重要分支,也蓄势待发。目前,宁波许多中小学已将春季研学游提上日程,各大研学基地(营地)已接到了不少研学游的报名预订(2月21日《现代金报》)。 研学游号称“一头连着旅游,一头连着教育”,通过研学游,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游览名胜,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能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参与趣味竞赛,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磨炼自己的意志,由此度过愉快的旅游假期。 “双减”政策落地,研学游升温。教育走出校门,大自然担任老师,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做到寓学于游、寓教于乐,这就是研学游的独特魅力,也是开展研学游的意义所在。 但在学校组团报名的研学游需求暴涨、预约人数“噌噌噌”往上涨的同时,组织方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把研学游简单地当作一场春游,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可以像一些校长建议的那样,在研学游中,要有主题明确的课程,比如红色研学、生态研学、科技研学、职业体验、传统文化研学等,以保证研学课程质量,打造出过得硬的研学游品牌。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能够客观看待研学游,愿意抽出时间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玩个痛快。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够稳定的孩子,家长如果认为研学游纯粹只是玩玩,不在文化课方面搞出一点名堂,就是瞎耽误工夫,还不如借机补补课,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有的培训机构也投家长所好,以补习文化课作为“卖点”,明里暗里开展补课活动,并收取高额费用。换了马甲之后的“研学活动”,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与“双减”宗旨背道而驰。 “学而不游”“只学不游”,徒然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对此,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把旅行社、教育机构准入门槛,严格规范研学游活动,建立科学的研学游备案制度和研学内容告知制度,让研学游有章可循,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让研学游回归教育初衷,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