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 需关注的热点问题

宁波老外滩夜游旺(新华社发)

    

    

    

    杨宜勇  

    

    观点提示

    2023年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增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经济发展怎么样,能反弹到什么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更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去年四季度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年三月份以后经济有望全面恢复。为高质量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确保全面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

    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经济蓝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花旗银行预测中国内地2023年全年经济增长5.3%。我个人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于5%-6%之间是可能的。

    

    宏观调控如何相机抉择,形成政策合力?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三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四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收入?

    

    

    2023年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2023年,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不断推进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后续贯彻落实工作,深入开展共同富裕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二要在普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激发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重点群体活力,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三要充分发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作用,紧密跟踪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根治农民工欠薪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收入分配领域的相关工作开展。

    

    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胜新赛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

    2023年,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积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楼宇经济、海洋经济等经济形态。

    

    如何让民营企业吃上定心丸,共同发展壮大?

    

    

    一部分民营企业深受疫情干扰和贸易摩擦影响,迫切希望有更多政策切中企业发展痛点,为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夯实基础,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广大企业家和创新创业者的发展信心。2023年,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聚焦共同发展壮大,要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

    

    如何加大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外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23年,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如何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房市稳金融就稳。2023年,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大局稳定。

    

    如何稳就业、稳物价,兜牢民生底线?

    

    

    稳增长是稳就业、稳物价基本前提。2023年,要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强化粮食、能源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和各地加强市场价格巡查检查,一旦发现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及时严肃查处,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另一方面,要督促指导各地认真落实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要求,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发放标准、发放节假日一次性补贴。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