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打招呼”应是检查常态

    

    

    钱夙伟

    

    2月20日至2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不打招呼赴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突击检查,发现多家企业普遍存在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问题。有的企业此前曾多次被督察点名,此次又被抓现行(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检查由明转暗,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压力。迎“检”不暇,是困扰基层干部的一大负担,一些基层干部对此吐苦水:“上头监督检查来得勤,下面就得层层陪同,既开会汇报工作,又提供书面材料。”现在“由明转暗”“不打招呼”,让基层从迎“检”中脱出身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真抓实干。

    暗访暗查,当然就不必发通知、打招呼。“直奔单位、直达现场”,让被检查者猝不及防,本来的面目来不及“化妆”,往往能够看到更加真实的一面、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这也更能体现检查的本来意义。

    “不打招呼”,于当下尤其必要。现在不少单位的“迎接检查”,很多是为应付检查而事先造假。检查的一般程序无非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而汇报可以虚构,资料档案可以编造,现场可以做表面文章。由此,检查也往往成了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看似煞有介事,不过是走个过场。

    这与检查的初衷背道而驰。由于检查看到的情况“一切正常”,检查者当然也就满意于这虚假的现状,既然存在的问题被掩盖,也就不会有对存在问题的督察及后续的举措。检查时的“光鲜”,其实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装点门面的假象,检查过后必然依然如故,这样的检查,可能反而加剧存在的问题。

    “不打招呼”的检查才有威慑力。因为随时有可能被检查,被检查单位不敢有侥幸心理,才有可能做到平时和检查时一个样,相关标准才能一以贯之地得到严格执行。

    “不打招呼”的检查,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碰硬的胆量和勇气。打了招呼再去检查,不过是自欺欺人,结局虽然皆大欢喜,但于现状的改变,有害无益。显然,力戒形式主义,“不打招呼”应成为检查常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