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过去一年,奋进的足迹值得铭记。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嘹亮号角,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了信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过去一年间,宁波组织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要求,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扎实做好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等各项工作,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凝心铸魂,淬炼政治忠诚 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时的心潮澎湃,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时的引以为豪,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发言时的激动忐忑……去年10月,在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新厂区里,党的二十大代表史孟艳向车间工人宣讲大会精神,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过去一年间,围绕“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担强国复兴的宁波使命”,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层层递进、贯彻步步深入, 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更加自觉。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在素有红色基因的浙东热土里,在庄严肃穆的巍巍四明山前,一批批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群众追根溯源、固本培元,以“思想洗礼”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之基”。 丰富载体,凝心铸魂。我市推出“二十大精神在身边”“红色宣义走一线”特色宣贯等活动,营造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奋进实干的浓厚氛围,约4.2万名干部参与线上学习。 一线考察,检验底色。在稳进提质、除险保安、疫情防控的“现场”,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快响机制,开展一线考察和政治素质专项调研。“以前考核干部更多的是看书面材料、找干部谈话,现在更多的是到一线现场去看、去听、去感受,干部形象确实立体、具体和真实多了。”一位调研组成员深有感触地说。 护航中心,彰显过硬担当 及时送医送药、帮助代购代办……去年12月,面对疫情高发态势,海曙区段塘街道丽景社区党员姜静敏主动报名参加暖心服务小分队,将组织温暖送到市民“家门口”。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新冠疫情、防台防洪、助企纾困等关键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用过硬担当在群众身边构筑起一道道“红色屏障”。 “要不是你们帮忙,我们就要错过补贴了。”宁海县九润机械有限公司杨经理对助企服务队员竖起了大拇指。不久前,他通过“企服通”平台提交了房租补贴协助办理申请,当天便完成办理,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政策扶持红利。 围绕中心,攻坚克难,磨砺本领,服务大局。在党员干部的字典里,没有“推诿”“回避”,只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社区有了身份证,分类管理更精准。”宁海县跃龙街道兴海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琛为社区“五定”工作点赞。去年以来,宁波为全市711个城市社区和2154个农村社区定制了“一社一码”,统一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管理,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举措的颗粒度。 做强组团合作的经营主体、打造就业增收的“共富工坊”、壮大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全省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暨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现场推进会在宁波召开,高站位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助力共同富裕,推动647个区域开展党建联建,联在一起、干在一起、富在一起成为最美实景。 重塑赋能,锻造甬城铁军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去年,我市创新推出的“赋能争先、蓄力攻坚”周末知行学堂,赢得各级党员干部的交口称赞。 从疫情防控到风险防范,从社会治理到共同富裕,从数字化改革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每个周末来自本地“实战派”领导干部的分享,累计为8000余人次干部“精准赋能”,也为各条战线奋力走在“两个先行”最前列积蓄了能量。 锻造甬城铁军,离不开高起点链式培养,离不开高规格变革重塑,也离不开高标准严管厚爱。 如何解决干部队伍中“混日子”“怕担责”“不走心”“碰运气”“没规矩”等问题?宁波启动“五问五破、五比五先”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围绕共同富裕、稳进提质等主题举办干部风采集中展示,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倒逼干部“到大海里游泳”。 上一任干部提拔调任了,如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新官”必须理“旧账”?宁波在全省率先建立街道(镇乡)主要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家底、问题、风险一并移交的“一张表五清单”,成了街道(镇乡)党(工)委书记离任交接的“必答题”。 过去一年间,我市深化“两个担当”良性互动,加强典型选树、表彰激励,2名干部、1个集体分别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集体,8名干部、4个集体分别获评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集体,11名干部获评省担当作为好干部,131名干部获评市担当作为好干部,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见贤思齐、担当干事良好氛围。 党建统领,夯实治理根基 在白墙黛瓦的“四明红锋”共富工坊,土鸡、大糕、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和来自大凉山的乌金猪、高山土蜂蜜等摆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一年间,在党建统领下,我市陆续建成“共富工坊”508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余名,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1800余名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此,宁波打造“锋领港城”升级版,让基层党建更加枝繁叶茂。 在社区,我市高标准开展“千人大招聘、万员驻社区”行动,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工迅速上岗,社工配置标准达到城市社区“每万常住人口19.3名”。 “做好村里的工作,要注重培养村内后备力量,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党的二十大代表、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滕头村党委书记傅平均认为,帮带队伍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我市全面深化落实“导师帮带制”,以评选“金牌导师”、打造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培养骨干力量,夯实强村富民根基。 暖心、凝心、聚力,“甬爱E家”成为传递“宁波温度”的港城窗口,这是我市创新开展新就业群体党建的生动场景。此外,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组建,成立“甬骑先锋”功能性党支部,打通服务联系新就业群体“最后一公里”。 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全面实施“模范机关、清廉机关、文明机关”建设和“锋领甬教”“锋领国企”“锋领甬医”工程。在市农科院试点开展党组织领导的院长负责制,成为全省唯一中组部党组织领导的院长负责制试点。 引才招贤,聚力双向成就 春节后不到一个月,甬江实验室已从欧洲引入两名“85后”海外高层次人才,担任AR/VR、能源催化领域项目的科研负责人。“预计今年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总量突破300人。”甬江实验室主任助理王雪珍说。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区域竞争的核心。过去一年间,宁波聚力打造“一城三地”,通过完善“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创新人才授权松绑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与城市双向成就。 面向重点区域、重点用人单位,我市率先出台加快甬江实验室人才集聚“11条”、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办法、加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集聚国际化人才办法、“大优强”企业市场化人才认定办法、甬兴证券专项支持等定制政策,为人才放权松绑。 面对事关人才的“关键小事”,我市以“用户视野”升级打造“人才码”2.0版,只要扫一扫“人才码”,就可以“点对点”推荐相关岗位。“感觉挺贴心的,现在只需要好好去准备面试就行了。”从外省市来到宁波求职的大学生连连感叹。 同时,我市持续优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提升宁波人才之家“一站式”服务品质,深化推进助创、法务、财务专员“组团式”结对帮扶。去年,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574人,新引进大学生突破22万人,均创历年新高。 奋斗创造未来,力量源于团结。全市组织部门将牢牢对标“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砥砺前行,奋发奋进,全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本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