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2位街头手艺人 在巧手驿站“重启”人生


▲经过升级的巧手驿站。

◀赵秋芬打算在巧手驿站再干10年。

▲王家中的补鞋摊。

(沈之蓥 摄)

    

    

    

    

    记者 沈之蓥

    

    2月中旬,北京。

    “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商务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这个信号,被宁波修补衣服的赵秋芬在手机上看到时,已是6天后。

    透过厚厚的眼镜片,这个56岁的手艺人一字一句看完全文,“国家都在关心小修小补,高兴啊,我会好好干。”

    5年前,修补衣服20年的赵秋芬结束“流浪”,和其他11位街头手艺人一起搬进江北庄桥的巧手驿站。

    这是当地政府专为街头手艺人打造的“家”,他们的人生也在这里“重启”。

    “不受罪了”

    江北区丽庄路67-68号,是巧手驿站所在地,打开手机地图,就能轻松找到。

    在这里,居民可以修补衣服、补鞋、配钥匙、修家电。

    160平方米的驿站,地理位置优越,是老庄桥的中心区,紧靠庄桥公园,离庄桥大街也不远,人流密集。

    河南人赵秋芬的修补摊在驿站入口处,记者探访的时段,小摊的生意没怎么停过。

    20年前,在宁波打工的两个弟弟建议赵秋芬补衣服赚钱,“他们说,姐,你会这手艺,来宁波摆个摊,给人家缝缝补补。我说,中啊。”

    赵秋芬在派出所旁摆了个小摊,修补一件衣服几元钱,靠着这门手艺,她养大了3个孩子。

    “过去在外摆摊,一到下雨天就没法干活。这里条件好,不用淋雨,不用每天出摊收摊,热了有电扇。”

    “找我补衣服的,四面八方的人都有,还有来自非洲的外国人。”

    61岁的李艳荣同样来自河南,16岁学习裁缝手艺,1985年到宁波的羊毛衫厂打工,之后跟人合伙创业做服装。

    因为服装生意没有太大起色,10年前,她转行修补衣服,在信用社旁的楼梯下摆摊,修补羊毛衫是她的拿手活。

    “下雨天,缝纫机上会积水,我就常备一块海绵。”室外摆摊,冬冷夏热,实在受不了,李艳荣会躲到信用社里取暖、乘凉。

    自从搬到巧手驿站,她最大的感受是“不受罪了”。

    驿站里的12位手艺人,年纪多在五六十岁,有庄桥本地人,也有不少来自外地,其中两位是残疾人。

    除了两位残疾人免租金,10位身体健全的手艺人每月只需支付100元租金,且租金收益全部用于驿站的日常维护。电费则根据每个摊位的实际用电量另付。

    挡风遮雨的“家”

    关于巧手驿站的由来,庄桥街道城建办副主任吴照辉有发言权,他经历了驿站打造的全过程。

    2017年,庄桥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街头摆摊的手艺人如何安置成了难题。

    在吴照辉看来,驱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老百姓对小修小补有需求,二是每个小摊维系着一户家庭的生计,“一个缺服务,一个缺工作,保留,可以达到共赢。”

    于是,庄桥街道将庄桥公园的管理用房进行改造,给流动手艺人一个挡风遮雨的“家”。

    吴照辉说,设立巧手驿站,一部分灵感来自宁波街头的爱心早餐车。不过,早餐车是单打独斗,经营上有时间限制,庄桥的做法是把手艺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型“修补综合体”,老百姓的修补问题,可以“一站式”解决。

    给这个“修补综合体”取名,也费了一番心思。吴照辉和同事前后想了十多个,包括“缝缝补补”“爱心驿站”等。

    “那段时间,我们科室每天中午开展‘头脑风暴’,后来想到他们个个心灵手巧,决定取名‘巧手驿站’。”

    相比硬件上的打造,做通手艺人的思想工作更难。

    手艺人有很多顾虑,比如,突然挪窝,生意会不会受影响?聚在一起,会不会引发同行竞争?

    吴照辉给他们举例子、讲道理。

    “我跟他们讲,你到菜场看看,不可能只有一家卖鱼的或一家卖菜的。”

    “喜糖一条街、婚纱一条街,有没有听说过?我们要的是人员聚集,形成一个市场。”

    “人家挣大钱,我们挣小钱。”

    为了进一步打消手艺人的疑虑,吴照辉和同事还专门带大伙实地查看选址。

    2018年,巧手驿站顺利开张。

    后来,驿站经过一次改造升级:招牌中的“巧”字经过设计,包含了缝纫机、台灯等元素,变得更醒目;装修格局也有变化,大门改成遥控卷帘门,空间敞开,室内亮堂,更适合营业。

    每天开张11个小时

    5年来,这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巧手驿站,服务了庄桥街道近16万人口,还辐射到其他区域。

    山东人李敏在庄桥定居15年,儿子的工装裤偏长,这次专门拿到巧手驿站修改。

    她是李艳荣的老顾客,双方相识多年。

    “我体态比较胖,从网上买的衣服都拿到李姐这里改。”

    “有了这个驿站方便很多,以前修东西要东奔西跑,这里多好,啥都有,价格也很实惠。”

    来宁波20多年,李敏之前在好几个地方暂居过,没碰到过像庄桥巧手驿站这样集中的修补点。

    因为这个小小的驿站,12户人家的生活有了盼头——

    55岁的王家中修鞋22年,来驿站后,生意比往日在外面摆摊要好一些,月入4000多元,他说要多挣点养老钱,做到干不动为止;

    修高压锅、配钥匙的郭善英今年61岁,仍没有退休的打算,她说要努力攒钱,帮儿子完成结婚大事;

    赵秋芬打算再干10年,小女儿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她想着给女儿买辆车当嫁妆……

    巧手驿站实行自治管理。有人开门,有人烧水,有人打扫卫生。

    有了安稳的落脚点,这群手艺人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他们每天早上8点开门营业,干到晚上7点下班,1天工作11个小时,除了春节假期,全年无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