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标准建设新时代宁波文化地标


天一阁·月湖 (李磊明 摄)

    

    

    编者按: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号召,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市委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塑造滨海时尚的特色文化地标”。文化有地标,城市有灵魂。文化地标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彰显宁波作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要将文化地标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大局中谋划推动,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地标,不断提升宁波文化的辨识度、美誉度。

    

    文化地标的概念内涵与价值特质

    

    

    渠慎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地标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实力,更关乎良好形象的充分展示,其在营造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品位、构筑城市风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有这样的影响力,系统把握文化地标的概念内涵,全面厚植文化地标的价值特质,对于宁波塑造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地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地标的概念内涵

    从概念上来看,“文化地标”一词,在各大百科文库中皆无收录。具体什么是文化地标,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无标准的概念。仅从字面上理解,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二是地标。文化指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传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地标是一个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概念,一般包含特定的自然景观和设计的文化景观等。“文化+地标”,集聚了两者孕育的深厚内涵,体现着独有的文脉标识,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外化物。

    从内涵上来看,文化地标是一个涵纳广泛的词语。一座桥梁、一处楼阁、一尊雕塑等,均可以成为文化地标。有学者指出,文化之所以成为地标,应该能够集中展现本地繁衍的、或外来扎根于此的文化,能够从某一方面代表一座城市,使人一提及就能想到这座城市。很多时候,我们把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景观称之为文化地标,但两者价值内涵的偏重是不一样的:“标志性建筑”常被视为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构筑物,其价值则更侧重于实用性,文化属性仅作为其附属价值存在;而相对来说,标志性景观更偏重于其所具有的观赏性,并不能展示所在地的某些文化特征。目前一些地方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常有意或无意地混淆这一概念,给很多普通工程戴上了文化地标的帽子。

    从类别上来看,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标识,其属性丰富,类别较广。按覆盖范围,文化地标可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地标。按展示体系,文化地标可分为标识导示、建筑利用、记忆提升三个类别,如慈城古县城等建筑遗址属于标识导示类文化地标,宁波博物馆等优秀建筑属于建筑利用类文化地标,宁波走书等非物质文化属于记忆提升类文化地标。按照发展历程,文化地标可分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三个类别,如天一阁属于历史文化类,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属于红色文化类,天一广场属于当代文化类。

    二、文化地标的价值特质

    专属性。文化地标是基于地域标志性文化而积累沉淀下来的专属象征,更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专属坐标。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近现代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一定是以某种形式保存至今“塔尖级”的文化遗产。尽管不同地方由于独有基因不同而文化地标迥异,但各地文化地标一定是由本地人在历史上创造传承,并饱含足以代表传承区域审美标准的专属IP。如三江口、月湖、江北老外滩等,这些文化地标,就本质而言,不仅是这座城市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并且是仅属于这座城市最好的代表,甚至一提起它,人们立马会联想到这座城市,会在大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记忆轮廓。如果其文化地标为多座城市共有,就很难成为这座城市的“专属代言”,很难成为这座城市的“最美名片”。

    代表性。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最具魅力的品位浓缩,是凝结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精神表达。如鼓楼沿、百年老店缸鸭狗等,当回想起这些富有厚重历史的沧桑建筑时,当闲谈起这些富有浓郁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时,脑海中就会立刻呼唤起“证明去过”的情感记忆,马上浮想起“曾经打卡”的城市坐标。我们之所以会自然地把一座城市和文化地标联想到一起,是因为其代表着一座城市当前的气质、灵魂,承载了一座城市过往的风土、人情,背后能激发人们从不同的背景对审美感知的多元转译。而与文化地标发展有关的情感价值、建筑设施等,经过全体居民历史提炼、记忆植入,能引起人们联想、领悟活动,对于所在区域的精神风尚和价值取向,不仅具有引领、引导等标识功能,还具有聚集、聚焦等指引作用。

    认同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地标的塑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建立文化认同、引起情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景观、雕塑或者建筑物,要成为文化地标,必须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这种认可既来自精神层面,也来自实用层面。但具体到某个文化地标,除个别城市外,大多数城市地标样态是多元而分散的,虽然有些文化元素可能比较突出,却不足以脱颖而出,除非与所在地人的精神特质联系在一起,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标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象征意涵,常和特定的文化认同联系在一起,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共同渗透于文化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固化为特有的艺术风格,让人们体会到最美的可视符号。

    公共性。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地标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发挥着文化服务的核心职能,满足着广大群众的人文关怀、文化体验等公共需求。尤其是对城市居民而言,文化地标呈现出空间功能与审美感知融合交汇的特质,是与日常工作生活、休闲消费、文化熏陶息息相关的主要场所。虽然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地标的设计风格、建设标准、发挥效应等方面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但它们的原有功能与业态都是一样的,提供了符合“接纳公众”要求的设施与空间,是为了满足区域居民的丰富多彩的文体需要。当前,我们喜欢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设施不仅显示着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功能价值。

    (作者为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宁波文化地标建设的主要难点及原因分析

    

    

    张 英            

    

    近年来,宁波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相继建成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图书馆新馆、宁波城展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提升了城市的视觉形象和文化活力。但是,对表国内外一流城市地标建设水平,对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文化建设要求,对表宁波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对表人民群众的文化共富需求,宁波文化地标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突破。

    1、文化地标的属性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一方面,存在“应建而未建”情况。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挖掘弘扬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浙东地域文化”,以进一步彰显都市文化魅力。但当前宁波支撑这五大文化名片的地标性建筑,不管在规模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有待提升。如能够体现宁波海丝文化或滨海特质的地标还不多,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还停留在概念范畴,河海博物馆仍在筹划阶段;同时存在文化地标的空白点,如千里滨海生态走廊、东钱湖宋韵文化圈、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等的标志性景观、构造物尚不明朗。

    另一方面,存在“已建待提升”情况。部分已建大型文化设施地标属性不强,体量偏小,影响功能发挥与影响力提升。如宁波市文化馆面积仅4300平方米,而同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有8万平方米。图书馆新馆面积加老馆面积,也未达到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副省级城市一级馆标准为5万平方米)。宁波博物馆仅为3万平方米,也落后于同类城市。宁波音乐厅为宁波新闻文化中心连体建筑,功能虽较完备,但体量与形态很难满足需求。

    2、空间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其一,从全市层面讲,总体上呈现“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状态。根据百度2021年部分城市地标整体日均搜索量统计来看,天一阁为719,不足黄鹤楼(9160)的1/12;雪窦山为298,仅为普陀山(3561)的1/12。可见,宁波还缺乏代表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的知名文化地标。

    其二,从区(县、市)讲,空间不够均衡。就中心城区而言,近二十年来,随着宁波中心城区不断向东扩展,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基本上往东往南倾斜。宁波文化广场、宁波新图书馆、宁波市城展馆、宁波博物馆等均分布在城市东部和南部方向。与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新城区域相比,其他区域文化地标建设相对滞后。

    其三,从具体场馆讲,有些场馆功能过于单一独立。部分文化设施欠缺综合利用,偏于零散孤立,与其他文化设施没有相应的联系与沟通,周边也缺乏商业配套和居民人流。

    3、实施推进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其一,“十三五”项目存在历史欠账。“十三五”时期,我市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共安排50个,市级层面先后谋划了天一阁南馆、宁波市文化馆新馆、宁波市非遗馆、宁波市新音乐厅、宁波市史前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河姆渡博物院)、宁波图书馆永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但从文化设施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近些年,除宁波图书馆新馆、宁波城市展览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凤凰剧场项目改造完成外,河海博物馆、宁波市非遗馆、宁波市新音乐厅等项目并未按照计划如期推进,目前又列入我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中。

    其二,“十四五”项目存在推进难度。根据市“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我市在“十四五”期间实施文旅重点项目90个,总投资304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649亿元。从项目进展实际来看,由于受规划调整、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要素影响,在计划时间内全部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存在不小难度。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文化主题不够鲜明。宁波文化资源丰富,但又略显驳杂、散碎,对应重点打造的优势文化资源没有形成共识,缺少统摄性的城市文化主题,导致文化建设主攻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文化投入不集中。

    2、发展规划不够清晰。虽然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文化类的发展规划中不同程度地提及文化地标建设的内容,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关于文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纵观国内文化发展的先发城市,在文化重大设施建设上早有布局,如深圳2018年12月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杭州市不仅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杭州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年)》,2020年7月又组织编制了《杭州市文化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3、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文化地标建设不仅涉及文化宣传系统部门,也涉及资规、发改、住建、财政、环保、城管等多个部门几十项行政审批内容。受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架构与职责权限所限,相互间的协调统筹机制不够完善,从而影响到部分项目开工滞后或建设延期。

    4、要素保障不力。其一,项目资金筹集难。从财政投入看,2016年到2021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年均增幅2.0%,低于同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的平均增幅。同时社会资本招引不足,致使部分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尚未落实。其二,用地指标落实难。仅市级“四馆一厅一中心”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需要500亩左右土地供应,又因这些项目均计划建在城市中心地段,拆迁安置工作难度较大。其三,文化人才支撑难。从全市文化从业人员数来看,近几年,宁波文化、体育和娱乐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不到0.7%,文化系统的高级职称占比也不高,与杭州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文化人才的缺乏,导致宁波文化场馆展陈上的定性定位定内容存在较大困难,在文化溯源、文化演变、向外传播以及推介利用等方面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为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加快打造独具魅力的 城市文化地标

    

    

    

    陈珊珊            

    

    城市文化地标作为一种城市文化感知,不仅是城市形象风貌的集中体现,更是城市精神文化特质的直观表达,代表着城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部分。宁波要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标,必先梳理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凝练出城市文化特质。

    一、汲取宁波最核心、最独特的文化资源,确立统摄性城市主题文化

    多年来,我市对地方特色文化缺少高度凝练,城市主题文化不够明晰,反映在文化地标建设上,就是对地标建设的整体谋划方向、目标不清晰,对应重点打造什么样的文化地标缺少认知和想象。为此,要在准确把握宁波多种文化共存、融合的基础上,汲取宁波最核心、最独特、最具优势的文化资源类型,确立为统摄性城市主题文化。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五大地域文化名片。根据这一要求,综合考量城市主题文化所应具备的地方独特性、内涵的可延展性、呈现与传播形式的多元性,笔者认为可作为宁波统摄性城市主题文化的文化类型有:海洋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和商帮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作为其中最核心的主题文化。一方面,宁波的史前海洋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渔俗文化等在国内有相当的文化地位,是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海丝古港的“活化石”,海洋文化挖掘、转化和利用的空间大。另一方面,海洋文化既是体现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滨海”特色、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也与宁波当前“滨海宁波,扬帆世界”的城市传播形象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宣传口号相契合。此外,海洋文化精神流淌在宁波人民的血脉里,自古以来,宁波人民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形成了开放包容、坚韧进取的城市文化精神。

    二、紧紧围绕城市主题文化,谋划一批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地标

    海洋文化地标。重点围绕史前海洋文明、唐宋海丝文化、明清海防文化、当代港口工业和海洋休旅文化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构建以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为重点的三大海洋文化带,以翠屏山文旅融合区、河姆渡—井头山史前文化区、宁波文创港、宁波舟山港区为重点的四大海洋文化区块,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宁波河海博物馆(待建)、宁波海防博物馆(待建)为重点的四大单体建筑。策划“在宁波看见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文化品牌,以宁波海洋文化变迁为窗口展现我国海洋文明发展全图景,使宁波的滨海特色和海洋文化特质可见、可感、可知,为宁波打造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海洋文化名城、世界海洋旅游重要目的地提供支撑。

    藏书文化地标。将天一阁·月湖打造成为城市最核心的人文地标,在加快天一阁空间拓展工程的同时,提升天一阁博物院的内容展陈功能和古籍研究功能;依托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建设书香文化产业区,开设古籍线装书制作体验馆、古籍修复体验馆、文创产品馆等;实施传统书院、传统书楼活化工程,修复和扩建甬上证人书院、慈湖书院、桃源书院等传统书院,及伏跗室、蜗寄庐等传统藏书楼,使小型藏书文化地标星罗棋布。

    阳明文化地标。重建姚江书院,筹建阳明纪念馆,改造提升阳明故居、龙泉山中天阁等现有遗址遗迹,建好阳明古镇,使阳明文化地标的数量、层次和规格有质的提升。在空间布局上,以余姚为主,也应考虑在宁波市区设立一到两处阳明文化地标,如在中心城区选址建设阳明主题文化公园、大型阳明雕塑等。

    商帮文化地标。以镇海庄市老街改造城市更新项目为契机,谋划建设宁波帮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宁波帮博物馆,升级宁波帮文化公园,将庄市打造成在海内外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宁波帮文化核心区;梳理现存的宁波帮名人故居、纪念馆、商会旧址等,根据保存状况,分步骤分阶段做好保护开发工作;在宁波帮遗迹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如三江口、老外滩、慈城等,规划设置更多的宁波帮主题景观。

    三、广泛运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型公共文化地标

    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一般是城市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一旦与城市主题文化、特色文化相剥离,不但提升不了城市文化品质,还会加重对城市主题文化的破坏、加剧“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建筑的灵魂是文化,因此,要将城市主题文化广泛运用于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其成为现代与传统交融、功能与审美兼具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当前,宁波正在谋划建设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宁波演艺中心、宁波新音乐厅、宁波新文化馆、宁波博物院主馆、宁波奥体中心二期等。2022年市委文化工作会议发布的年度十大文化设施项目,已将上述项目基本囊括进去。这些设施的建设,既要体现国际视野,也要彰显中国风范和宁波特色,将城市主题文化元素运用于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一方面,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建筑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坚持从城市主题文化中抽象出符号元素,运用到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造型、结构、材质、色彩设计中,突出建筑的在地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在文化服务内容支撑上,更加注重城市主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依托宁波博物院新馆,开辟地方特色文化专题展区;依托宁波演艺中心,吸引高层次文艺领军人才,从区域特色文化中发掘艺术创作主题,创排更多高规格、高品质、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原创文艺精品,以提高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为文化地标的形成,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引领。

    (作者为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