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发行45周年,听孙传哲后人讲述——

“国家名片”背后的大师风骨


孙传哲设计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信封。(黄银凤 摄)
▼孙传哲邮票艺术馆外景。
(黄银凤 摄)

孙传哲邮票艺术馆左侧展厅。
(黄银凤 摄)


孙传哲设计邮票时收集的连环画《雷锋》。(黄银凤 摄)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之一(毛泽东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之二(华国锋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之三(雷锋在学习)。
◀孙传哲工作照。(资料图 受访者提供)

    

    

    

    

    

    记者 黄银凤

    

    早春二月梅花开,含笑枝头吐芳华。

    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60年来,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步入宁波天封塔南隅莲桥第街区的塔影巷,花木深处藏着一座百年老宅,这里是新中国邮票设计奠基人之一孙传哲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如今已被辟为孙传哲邮票艺术馆。在位于左厅的“共和国印迹”展区,陈列着一套“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是孙传哲为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15周年而精心设计的。

    近日,记者联系上孙传哲先生之子、孙传哲邮票研究室名誉主任孙诗卫,并采访了孙传哲邮票研究室主任李岚,孙传哲邮票研究室顾问、中国残疾人集邮联谊会会长李少华,听他们讲述这套纪念邮票设计与诞生始末,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雷锋精神、大师风骨和家乡情缘。

    

    

    年逾花甲的设计师 反复推敲设计方案

    

    

    

    1978年3月5日,为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15周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一套3枚。第一枚画面为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书法雄健豪放;第二枚为华国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书法沉稳敦厚;第三枚的画面为“雷锋在学习”,色彩和用光都十分明快。这3枚邮票底部有相同宽度与长度的金色,且有同样的一行红字“向雷锋同志学习”,由此形成整套邮票的统一感。

    这套“国家名片”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孙诗卫介绍,其父曾出版过一本关于邮票设计创作的专著,书中披露了自己设计该套邮票的过程和感受。

    当时已经年逾花甲的孙传哲,接到该套邮票的设计任务后,翻阅了雷锋同志的大量照片和图片,用饱蘸五彩的画笔,勾画出一个又一个设计方案。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孙传哲选中了画报上刊登的一幅雷锋同志正在驾驶室内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作为邮票的设计题材。该方案得到国家邮票发行局领导的赞扬和支持,他们看了图样后,又建议孙传哲增添毛泽东题词手迹和华国锋题词手迹两枚邮票。

    李少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后,新的集邮热在我国兴起,他曾在宁海县邮政局集邮专柜买到了1978年发行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这是一套专门为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15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也是中国邮政第四次发行有雷锋形象的邮票。

    李少华回忆,他与孙传哲因邮票而结缘。孙传哲晚年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己设计邮票的图稿和创作经过编印成册,为我国的邮票设计史留下一份资料。后来,孙传哲把这个重任托付给了自己的忘年交李少华,嘱他编撰《孙传哲邮票设计作品集》。

    “在此期间,我多次和孙传哲先生在北京会面,孙老也数次到浙江,向我讲述邮票设计经过,其中包括这套‘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李少华说。

    为了表现出隆重、喜庆的气氛,孙传哲为两幅题词设计了红底金字的画面。另外一枚雷锋像的邮票,是根据一幅《雷锋在驾驶室学习》的照片绘制的。照片拍摄于1960年12月13日,身穿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军服的雷锋坐在汽车驾驶室里,双手捧着《毛泽东选集》专心阅读。汽车方向盘出现在画面上也别有意味,寓意雷锋把毛泽东思想视作人生的方向盘。

    这3枚邮票的画面内容其实是不同形式的两组,即两枚有题词的为一组,“雷锋在学习”为另一组。两组邮票除了采用相同的票幅设计外,还采用了相同的红底金字和红色衬底边框,显得庄重大方。

    

    以精确的艺术语言 展现时代人物风貌

    

    

    

    邮票拥有“国家的名片”“国家的自画像”等诸多美称,任何国家或地区设计、印刷、发行邮票,都要把当地最具代表性、最有宣传价值和最能引以为豪的内容作为选题,而众多的邮票设计家,则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时代的画卷浓缩于方寸之间。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时代的风云人物当然会在‘国家的名片’上占据重要地位。雷锋是一位平凡而具有伟大共产主义精神的战士,数十年来,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楷模。”孙传哲曾这样深情告白。

    雷锋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深深感染着这位当时已经年逾花甲的邮票设计师。在雷锋和千万个雷锋式的英雄人物身上,孙传哲看到了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我力求以较精确的艺术语言,表现这套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邮票背后的主题思想内容,记录下雷锋这位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时代人物的风貌。”

    在按照选定照片绘制邮票图稿时,孙传哲特地和时任邮电部邮票设计室主任李印清商谈修改方案。擅长人物邮票设计的李印清看了他的设计图稿后建议,“原来的照片背景太暗,应该突出车窗外灿烂明媚的阳光,要突出雷锋脸上浮现着的微笑。还有,原照片上雷锋拿书的左手手指好像不太自然。”孙传哲按照李印清的建议,将原照片上雷锋拿书的左手手指作了改动,又将车窗外的背景和雷锋的脸部色彩改亮——阳光照在汽车方向盘上、照在雷锋的身上、照在雷锋的心上,寓意雷锋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用艺术作品服务人民 人民不会忘记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在家乡父老心目中,这也是孙传哲这位从“蜗寄庐”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一生风骨的写照。

    “45年后的今天,在孙传哲故乡以他名字命名的邮票艺术馆内,重温这套孙先生亲手设计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邮票,仍深受鼓舞。我们以这种特别的纪念方式,感受雷锋精神的当代传承,感怀宁波乡贤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李岚感慨地说。

    1915年,孙传哲降生在古城宁波。其父孙家溎是宁波著名藏书家,在“蜗寄庐”书斋内为儿子取了个颇具雅意的名字——传哲。孙传哲的童年就在“蜗寄庐”度过,在老屋昏黄的油灯下,他照着父亲画作及家中藏书中的绣像开始了弄笔涂鸦,他五六岁时所绘的梅、兰、竹、菊等几幅中国画,至今仍存于故居内。

    新中国成立后,其父孙家溎将自己所藏的宋元明清精刻版本书籍近万卷、历代名人字画百余种等捐赠给天一阁,得“身居蜗庐,志在报国”之美名。而母亲讲的天封塔“定风珠”的故事,其中蕴含的哲理深深铭刻在孙传哲心中:“贪心会招来罪恶,人应当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去创造财富。”

    长大后,孙传哲进入上海美专学西画,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深造,师从徐悲鸿、潘玉良等,练就一身绘画本领。1947年开始其邮票设计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孙传哲曾先后设计和参与设计150余套邮票。在1980年评选出的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中,他的作品占三分之一强。这位新中国邮票设计的奠基人之一、享誉中外的邮票设计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参与过联合国邮票设计工作的邮票设计师。

    有人不禁要问,孙传哲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对此,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原副会长常增书总结了三点原因。

    首先,孙传哲始终坚持邮票设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的作品忠实地记录了社会主义祖国前进的步伐。而新中国的诞生,为他开辟了广阔的邮票设计前景。

    其次,他的作品渗透着浓郁的民族色彩。他设计的邮票,不论是表现主题内容的画面,还是边框、装饰等,都充分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使他设计的邮票最终走向了世界。

    另外,孙传哲搞邮票设计十分勤奋,还敢于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精益求精,其作品之精美传神,受到海内外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据孙诗卫讲述,自1986年起,父亲的邮票作品在全国各地巡展,故乡宁波是其中一站。看到展览受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应邀参加开幕式的老人眼睛润湿了。当时孙传哲已是古稀之年,从心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这位人民艺术家。

    孙诗卫说,父亲一直记得著名老画家吴作人先生对其讲过的话:“你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你把艺术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孙传哲曾说过,“我之所以热爱邮票设计工作,是由于我意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与祖国人民有着密切联系,意识到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效益是为人民服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常想,自己不仅是一个邮票设计者,也是一名党的宣传员,只有对我们的党、对我们的人民及对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怀着深深的爱心,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邮票设计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