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军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0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戎光”红色宣讲团:

铸牢红色军魂 播撒爱国强军“种子”

陈伟高宣讲精准扶贫故事
黄铁军进行文化传承公益授课
余利军在镇海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国防宣讲

    

    

    

    

    

    

    “小朋友们,这个地方过去是镇海口。在镇海口上面以前有许多炮台,现在都没有了,变成了万吨级的码头。现在看过去是一座座吊机,从前则是一座座大炮。当时为了阻挡日本侵略者入侵,我们在这里把船沉下去,把桩头打到海中间。从大炮到现在的大桥,镇海口的变化,代表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近日,招宝山安远炮台下,镇海区“戎光”红色宣讲团成员陈伟高向孩子们娓娓讲述那段红色故事。

    镇海区“戎光”宣讲团成立于2022年8月,由老兵、全军优秀政治教员、最美退役军人等组成。“红”是“戎光”宣讲团最本质的特征:20名宣讲团成员均为退役军人、现役军人或军休干部,宣讲内容以军人红色经历和退役奋斗历程为主题。讲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一往无前的战斗故事;讲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的特色亮点,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军民融合的累累硕果;讲退役不褪色的价值体现,在“第二战场”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的转身经历……目前,“戎光”宣讲团已开展红色宣讲65场,受众8000余人次。20名成员通过一次次主题宣讲,在镇海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沃土上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根脉。

    

    记者 徐欣 通讯员 陈瑜祯 文/摄 

    

    陈伟高: 发扬红色精神,做红色教育先行者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陈伟高1947年出生,1964年12月应征入伍,1967年至1969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目睹亲密战友的牺牲,经历炮火硝烟的洗礼。早年参军作战经历,造就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传承发扬英烈精神,当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陈伟高,以当年参加援越抗美经历为题材,以部队服役期间的数本日记本为蓝本,历时一年半著成数十万字的纪实性长篇回忆录《尘封日记》。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该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青年一代的教育读本。

    援越抗美的作战经历,加之儿时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敬佩之感,使得陈伟高有着浓郁的红军长征情结。1998年秋,陈伟高将红军长征出发地作为研究红军长征、传承红军精神的起点,多方查阅资料、实地探访,为红军长征研究提供珍贵资料,20年里走遍红军长征的战略要地,并于2018年9月只身“重走长征路”。15年里,陈伟高以宣传长征精神和革命先辈英雄事迹为己任,发表有关红军长征、革命先烈、精准扶贫等文章百余篇;以长征精神、精准扶贫、镇海抗战等为专题内容举办了五次主题图片展,共有20余万人参观。

    陈伟高说:“开展红色印记传播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件辛苦而有意义的事,但也是我应该做的事,可以做的事,一件快乐的事。”不忘初心恪守信仰,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长征精神和英烈事迹的影响下,陈伟高也一直关注、践行着红色史迹研究与宣讲。这些年,陈伟高创作了独特的“红色系列”故事,主动做一名红色宣讲员,讲红军长征,讲镇海籍革命烈士,讲镇海抗战历史,近十年来宣讲红色故事近400次,12万余人听课。

    

    余利军: 深化理论传播,做基层宣讲引领者

    

    

    

    余利军是“戎光”宣讲团的一员,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做出‘样子’,先得武装‘脑子’”。他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理论学习,并先后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政工学刊》《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

    如何以自己的学习成果影响和带动他人?他选择了宣讲之路。他坚持把理论宣讲当作事业来干,努力做到人走到哪就宣讲到哪,年均宣讲60余场次、累计超1200场次,曾赴河南洛阳、贵州黔西南州作宣讲交流。

    2016年转业后,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搭建“台子”。为推动国防教育进基层,今年以来,他谋划推出了“威远城·国防魂”教育行动,组织宣讲团成员集思广益、集中备课。2月16日,宣讲团面向参加社会实践的240余名中学生开展了一场互动式宣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他说:“青少年学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要通过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

    做好宣讲“传帮带”,培养宣讲骨干并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海港码头、商圈街头,走进直播间、走上宣讲台、走入大讲堂,不断提升他们的宣讲实战水平,使群众在可感可触、可亲可信中走近理论。

    

    黄铁军: 弘扬非遗文化,做中华文化传承者

    

    

    

    黄铁军是一名民间艺人,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卫国戍边16载,脱下军装“塑”泥人,身上既有着军人忍耐奉献的无私精神,永葆军人本色,又对传统文化发扬传承执着追求。服役期间,他随海军舰艇两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随海军编队出访23国,每到一国都进行传统文化面塑泥塑的作品展示交流互动,把中华优秀文化展示给各国人民。

    2017年退役后,黄铁军放弃组织安排的工作,选择留在第二故乡镇海,继续坚持以蛟川街道俞范社区民族馆为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宁波大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仁爱中学、景和特殊学校等,都留下了黄铁军进行文化传承公益授课的身影。区、街道进行的文化活动或公益惠民活动中,他也积极参与其中。成立工作室后,每年会有多批次的国外留学生来体验制作面塑泥塑。黄铁军坚持努力搭起世界青年文化互动交流的友谊“桥梁”,在互动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给世界各国青少年,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促进对外交流。

    

    汪文浩: 活跃在社区,做一线宣讲实践者

    

    

    

    今年83岁的汪文浩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1959年加入部队成为一名战士。多年来,他积极参与宣讲工作,长年活跃在社区各类志愿服务一线。在部队他曾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转业到地方后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先后担任楼道长、居民组长、居民议事员、老年协会副会长,仍把学雷锋作为自己毕生的坚守。

    自中街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以来,汪文浩带头开展“老兵慰问老兵”“老兵带动老兵”“老兵聊老兵”“老兵讲故事”等活动。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缺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同时他积极参与组织社区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活动,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弘扬互助风尚,并在活动中出谋划策,寻求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开发新亮点、新领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