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曙区横街镇常青爱心公益团队联合“横·暖”侨志愿服务队、甬动青春志愿队,开展“暖心相伴春光游”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徐能 摄)
② 陈军浩参与“红领靓城”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③ 钱海军义务为老人维修家里的老旧电器。 (姚科斌 摄)
制图 任峥
张 昊 孙 肖
陈朝霞 沈孙晖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陪伴无数人实现人生价值。榜样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精神已融入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
60年来,雷锋从未远去,雷锋仍然年轻,他就在我们身边。在甬城,雷锋和雷锋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更是鲜活地体现在百万志愿者和无数爱心市民的凡人善举之中。一批又一批雷锋式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为新时代宁波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60年后,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正在由你我续写。
新时代“雷锋”身影 始终闪耀甬城
前两天,即将动身前往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钱海军,在收拾行李时把一本厚厚的《雷锋》放进了旅行箱。
“最近出差,我的包里总会带着这本书。”全国人大代表、“时代楷模”钱海军说,“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向上向善的力量。小学三年级时参加学雷锋活动,我的心里就种下了志愿服务的种子,‘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更是让我记忆犹新。”
从1999年起,钱海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一技之长帮助有需要的人,为无数家庭修好了电、连上了心。在单位支持下,他还发起成立电力公益性社会组织,开展“千户万灯”专项公益项目,解决困难残疾人、低保户老人室内照明线路安全隐患问题,走遍6个省,累计帮扶3万余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点灯雷锋”。
钱海军喜欢引用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献出一点爱”的还有钱海军身后宁波214万名志愿者,以及许许多多充满爱心和善良的市民。大家一起让宁波变得更加文明、温暖和美好。
“顺其自然”连续24年匿名捐款,累计捐款达1469万元;一场“鲸”动全球的生命接力,护航搁浅的抹香鲸重回大海;装满爱心和温暖的“共享药箱”,将素不相识的人们汇成一股合力,诠释着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一个孩子不慎从车窗跌落,多辆私家车自发挡住车流并施救……在宁波,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活跃着“雷锋”的身影。他们都是雷锋精神的最美代言人,在四明大地踏出学习雷锋的闪光足迹。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雷锋志愿服务始终是衡量城市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尺。多年来,全市上下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1.4万多家志愿服务组织遍布于城乡基层,214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绘就了全域文明典范画卷中最动人的一抹“志愿红”。从抗击疫情一线到文明交通路口,从社区志愿服务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时代楷模”钱海军到960万市民群众,“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四明大地蔚然成风。
以志愿服务专业化 引领学习雷锋新风尚
“《雷锋日记》里,雷锋不管做好事有多辛苦,写出来的都是欣喜和快乐。”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军浩说,新时代志愿者要在志愿服务中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要积极培养专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中感受奉献和获得认可的快乐。
他告诉记者,3月“红领之家”将有一系列的学雷锋活动,志愿者到医院为病人导医、挂号;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营养午餐、洗头理发……除了这些常态化开展的十大服务项目,还有多场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为困难职工和困难家庭等提供服务的红领集市,参与的都是经过“工享课堂”培训的专业化志愿者。
“志愿服务是我们‘红领之家’诞生的起点。”2012年,陈军浩组建“红领之家”,这是一家以党建力量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社会组织。近年来,“红领之家”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公益活动等志愿服务,“红色力量”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逐渐成为“行走的风尚”,先后吸收注册“红领”志愿服务者1935名,累计志愿服务9万多小时,服务群众70多万人次。
“新时代志愿者向雷锋同志学习,不仅要成为一种新风尚,更需要志愿者掌握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所长,让受助者得到实际帮助,施助者也能从中得到成长、体会助人的快乐。”陈军浩说,为群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是未来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趋势,“红领之家”拥有专业磨刀、理发、维修线路、疏通管道等技术型志愿者比例越来越高,在各自的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
老年志愿者 争做雷锋精神传承的带头人
“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77岁的宁波市“银辉”志愿者忻元华说,“从某种意义上,雷锋精神改变并一直影响着、指引着我的生活。”
他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填报志愿去了大西北,服务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忻元华毕业后成为陕西宝鸡市的一名教师,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耕耘了2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他调回宁波,并担任宁波工程学院(原宁波高专)副校长。退休后,忻元华成为一名科普志愿者,为青少年开展科普实验活动。
“我做志愿者,就是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希望能通过一技之长,把雷锋身上的正能量不断传承下去。”2015年,宁波媒体刊出了招聘支教志愿者的信息,69岁的忻元华报名去了江西上饶山区支教。随后的7年里,他跋山涉水,支教足迹遍布湖南、广西、甘肃、四川等山区,为20多个民族的1.3万余名山区孩子带去科学实验的“星火”。
3分钟做出一块冰、电磁波点灯、气压乒乓球、电磁大炮发射、温差喷泉、热气球升空……在忻元华的手中,似乎有着无穷无尽有趣的科学实验。“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对我说:‘忻老师,您的科学实验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我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像忻元华这样的‘银辉’志愿者,宁波已经有2.2万名了。”宁波市银辉志愿者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文玲告诉记者,“如果雷锋同志还活着,他也应该83岁了,我们是和他同一时代的人。在传承雷锋精神上面,我们老党员、老干部就应该走在前面。”
她说,联合会主要由我市各行业系统的老干部志愿者及组织构成。我们根据群众需求及离退休干部自身特长,成立了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义务宣讲、医疗保健、扶贫帮困、建言献策、应急救助、以老助老、青少年关爱等志愿服务团队,推动“银辉”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 赓续雷锋精神
300余名志愿者先后奔赴全国25个省市,实地走访440位抗战老兵和烈士家属,行走3.66万公里,建立1万条烈士家属数据信息,修复烈士遗物40件,修复总时长7200小时。这是从2019年至今,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实践团队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数据。
作为该项目发起人,宁波财经学院老师杨燚娜感慨,5年来,她和团队被烈士精神感动,同样也是被雷锋精神感召。实施这一志愿服务项目,希望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赓续雷锋精神。“以‘我为烈士修遗物’为契机,我们还挖掘整理了1012篇烈士遗物背后的感人故事,用文字、影像进行记录,并通过举办红色文书修复展及宣讲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参与人次近14万。”
和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一道,雷锋精神也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找准时代与精神的结合点,创新形式守护红色根脉,杨燚娜对此深有体会。2019年,她在带领学生参加寻访抗战老兵和烈士家属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到对方有修复红色遗物的需求。“正巧我所在的人文学院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了文物修复和保护课程,‘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杨燚娜说,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团队成员常常跑档案馆、上旧货市场到处找寻和当年书信材质相同的材料。为了减缓文件上的钢笔字洇墨的速度,专家团队进行科技攻关,研发出防洇化药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修复参与长津湖战役的宁波籍烈士汪文才家中的半块残缺破损的功勋牌匾,团队成员分赴各拆迁工地、旧货市场,想方设法才找到与牌匾材质相似的木块,最终使牌匾上‘革命先锋’四个大字复原如初。”
一届又一届的成员传帮带,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带动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其中。杨燚娜透露,团队成员正策划“我为英模修物证”项目,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汇聚更多精神力量。
带动“洋雷锋” 一起传播正能量
“这是我们家园每年的传统,很有意义。”3月4日,姜红升在镇海九龙湖红牡丹国际家园举办一场特殊的学雷锋纪念活动。他说,今年3月是宁波第二个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他组织了外国友人画牡丹、学书法,书法内容就是7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7个字,也是姜红升11年来的行动写照。他践行雷锋精神的方式和别人有所不同:义务教外国友人画牡丹,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雷锋走到哪,好事就做到哪。我从小喜欢听雷锋的故事。”读小学时,雷锋精神就在姜红升心里埋下了种子。他希望像雷锋那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随着种子发芽生长,姜红升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2012年起,这位英语教育硕士兼画师放弃稳定的教师工作,自费购买毛笔、颜料等,义务教外国友人画国花牡丹。“牡丹象征包容、和平、友爱,在我看来,这与当代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他希望以牡丹绘画为媒,向世界播撒中国文化,传递大爱之情。
姜红升凭借自己的“五式(调、转、点、包、放)”绘画法,让零基础的外国友人学2小时,就能画出一朵漂亮的牡丹。感受美、体验美,再将美画出来传递和平、友爱。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学画牡丹后,加入了姜红升的宁波红牡丹国际志愿团,从牡丹文化爱好者变为牡丹文化国际推广志愿者,争当“洋雷锋”。
来自拉脱维亚的海伦娜就是其中之一。“我知道雷锋,姜老师曾用这句话介绍雷锋‘always help others(总是乐于助人)’。”海伦娜希望扎根宁波这座爱心城市,跟随姜红升的脚步,共同将牡丹文化推向世界。不少“洋雷锋”还将牡丹绘画带回自己国家,不断“开枝散叶”。姜红升及团队的“‘绘’出新丝路”牡丹文化国际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实施11年来,先后有170多个国家的1.3万余名国际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直接、间接地向230万余名各国民众无偿教授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