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1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牢基础研究“地基” 建好科技事业“大厦”

    

    

    

    时间:2023年3月10日

    地点:北京

    人物:崔田(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教授)

    

    在北京的时间过得很快,明天,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就要闭幕了。

    作为来自教育界别从事科研工作的一名政协委员,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关注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上,也提及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参加分组审议讨论和会后的交流中,我时时感受到大家充满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对未来的信心,发现大家对基础研究更加重视了。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以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引爆点”的。科技事业大厦要建得高,必须打牢基础研究这个“地基”。

    在讨论中,基础研究频频被委员们提及。大家表示,没有强大的基础学科建设,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想要做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推动更多“从0到1”的创新实践,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十年磨一剑。基础研究往往不能立竿见影,从业者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希望社会也给予基础研究更多的包容。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希望全社会加大对基础性强的学科的支持力度。尤其对力学、物理等建设周期长、产出标志性业绩比较难,且有滞后效应的学科,遵循“长周期培养、长周期评价、长周期支持”的原则,给予较长周期的持续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希望给年轻人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让他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聪明才智,勇挑大梁。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天,吹响奋进新征程的号角。

    (何峰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