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1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在手中也是一种享受

——读冯骥才随笔集《摸书》

    

    

    

    

    

    

    蔡体霓            

    

    《摸书》是随笔集中的一篇文题,同时作为书名,可见作者对此文情有独钟。本书为当代名人随笔系列中的一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说几句闲话。之前浏览书讯时,我发现冯骥才先生的这本随笔集,书价15元,就记在纸上了。采购的书单交给儿子,由他操办。过了几天,来信息了,问全新的《摸书》没有了,二手书要不要。我说:“要。”

    书由快递员送上门来,七成新,封底内页钤有一枚“购书纪念章”,图案为平展的书上托起大半圆形,内印“广州购书中心”与汉语拼音字母缩写。书中文章都不长,数分钟就能读完一篇。《摸书》一文更短,不到千把字。作者在文中讲到,他碰到一位名叫莫拉的老妇人,她认真地对作者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作者即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一番对话后,作者写道:“有的书买来就立在书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如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

    冯骥才先生又谈到,当一本古旧书拿在手里,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仅它的内容,一切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文化价值成了第一位,这文化的意味,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对于“小人书”,作者分“兴”与“衰”两个部分来写。他说那种表浅的通俗图书,当年曾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很多人肚子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往往是从小人书中得到的。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捧一本巴掌大小的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是常见的大众文化景象。那时,有一种手推式租书车,每至夜幕下垂,书贩便推着满满一车小人书,沿街吆喝,呼唤看客。逢到人来,就把车子推到路灯下,以便人们借着灯光挑书。一摞书挑回去,全家老小各抓一本在手,看完再与旁人交换。实际上,它就是那个时代“手中的电视”了。

    将小人书比作“手中的电视”,我觉得真有趣。冯骥才先生又讲,这迷人的“小人书文化”,历史并不长久,大约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小人书是俗名,正名叫连环画和连环图画,连环画一名在先,待流行起来,才有“小人书”这别称。追溯起来,它们的产生来自古典小说中的“回回图”。明清以来,古典小说的插图本走俏,逐渐发展为每回一图或每回多图,甚至每页一图。这种插图俗称“回回图”,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通俗化的要求。

    “一个人岁数大了,就会怀念童年。”在《寻根》一文里,作者又说,一个人闯荡在外,事业有成,日久天长,心中总要滋生出牵肠挂肚的思乡之情。一发想得难禁时,便要千里迢迢跑回老家。这就是中国人经常说的“叶落归根”。此书封内小传,第一段他便道:“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我觉得很亲切。书中随笔有180余篇,照他说法,常写随笔,有种信马由缰的快感,会使身心放松,有益健康。“日后当手中常携一支笔,心血来潮时,即随笔写将起来就是了。”这是冯骥才先生的自序《随笔说随笔》里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