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路亭风景里的点睛之笔


九曲河永兴桥畔路亭

石浦三湾路廊

天童古道景倩亭

亭溪岭石梁石顶的万寿亭

谭家岭上瓜瓞亭

樟树岭上景仰亭

西塘河双泉庵前路亭

黄公林庙前路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孤寂伤感、意蕴悠远的《送别》,一定触动过无数人的心绪。歌词中的长亭,应该就是建在路旁、供人休憩的亭子,这种有别于园林建筑“亭阁台榭”中的亭子,在宁波,一般称作路亭。但不同情况下,也有些别的叫法,如在渡口边的叫渡亭,有施茶的叫茶亭,还有的叫作凉亭。而有的地方如象山、宁海一带也叫路廊。路廊若建在桥上,与桥融为一体,桥就成了廊桥。

    在宁波,无论城镇闹市,还是穷乡僻壤,但凡古道,大多有路亭。宁波的路亭多得难以计数,仅《鄞县通志》记载的著名路亭,就有311座。

    

    一

    随着道路的延伸,路亭散布在四明大地。在山区,路亭一般建在岭顶、山脚,若山高路长,山腰处也会建亭。在平原,由于河网密布,路亭一般会建在陆路与水道相交处的渡口边或桥堍旁,有的则建在纤道上,不少路亭也常与庙宇挨在一起。人迹稀少的山区,路亭相对较少,行人较多的古道上,路亭就比较多。如鄞东的天童古道,从小白河头起,约七公里古道上,就曾有白华亭、聚义亭、真际四脚凉亭、吉祥亭、揖让亭、广德亭、种德亭、伏虎亭等八座亭,若加上古山门及景倩亭,则不足八公里的路上,有亭十座。

    路亭多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者众筹募建,亭柱等构件上常常能见到有“某某助、某某捐”的文字。如揖让亭石柱上,刻有“信女钟门郭氏成缘助”“镇邑丁道生助石凳一十一条”等。也有的路亭由单人独户捐建,如镇海万弓塘上观海亭,光绪三十四年由方门朱太夫人遗命建造;余姚四明山白水亭,嘉庆戊辰年由赵载岳妻黄氏男凤山建造。“修桥铺路造凉亭”是宁波民间称道的善事,宁波慈善家陈磬裁造十桥十亭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路亭是慈善产物,也是行善场所。不少路亭内备有茶水,供人解渴,有的备有草鞋,供赤脚赶路或磨破草鞋的挑工、樵夫等人穿用,有的还有灯笼给赶急路的夜行人照明。有些善男信女甚至将一些食品和衣物置放在亭内,施舍给穷苦潦倒之人。所以过去有些路亭,也成了那些无家可归者的栖身处,甚至成为乞丐等社会底层人的最终归宿。如《申报》1878年1月报道,“宁波奇冷异常……东渡门外真武宫门口凉亭下宿丐多人,有好善者携稻草往施,见其尚能转动。次早往视,则冻毙者已有七人,初八早又毙两人,均由地保向善堂领棺移去。”

    路亭基本的用途,是供行人休息或遮风避雨。但路亭也是求神拜佛的场所,路亭中大多设有神龛,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或其他神祇,供信众叩拜祈祷,求福消灾,获得精神寄托。有的路亭还是教化场所,劝人为善,莫作恶事。如镇海西大河畔李賣(音xiao)桥亭中,有南阳释性海所题亭联:“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意我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阿弥陀佛大愿上,誓为苦海作慈航。若能至心称念者,万祸千灾化吉祥。”在鄞州黄昏晨桥畔磬裁第四亭中,也有“百端欺诈取财终归穷汉,一旦从容获利唯富善人”的亭联。

    

    二

    宁波不少路亭镌有亭联,常见的有“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两头是路坐片刻无分尔我,四大皆空吃一盏各自西东”“已过数重山到此何妨少憩,还有几许路请君慎勿耽延”。这类联初读时有新奇感,看多了因内容相似落俗套,就味同嚼蜡了。

    而有些亭联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笔者有次去踏访天童大岭古道,正值茶树展芽、毛笋出土时节,很多笋已长得一人多高,将脱壳成竹,山中春意盎然,翠色悦人。行至岭墩三岔路口,见有一亭,亭有两联,中联刻的是古篆,不易辨识,揣摩再三,才认出是“四山笋老皆成竹,一路花香半是茶”。用词虽浅白,却十分应景。此联无款,回家做“功课”后,才知源出明朝诗人陈璋《暮春到天童》诗:“行到天童廿里沙,白云深锁梵王家。满山笋老多成竹,一路花香半是茶……”联为“皆成竹”,诗为“多成竹”。笔者去时也是暮春,而眼前的笋却才“将成竹”。

    有些联写得生动活泼、谐趣横生,使人难忘。如大隐堂子桥路亭中“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野鸟有声开口劝君暂且息”,有声有色,花鸟与人互动,山野气息扑面而来。

    山区的亭联有山区特色,如鄞江永峰亭“齐放岩花看宿影,频闻山鸟弄清音”“疏松夹水奏笙簧,绝壁过云开锦绣”两联,写活了永峰亭周围芙蓉山、卖柴岙溪等山山水水的秀美景色。而瞻岐大溪龙泉亭“坐看樵客担云过,疑有神仙牧石来”,大岭古道东山亭“可携两袖清风来,好担一肩斜日归”的亭联,给人以远离尘世、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濒水路亭的联,内容则大多与水相关,如姚江边李碶渡亭“潮汐往来时,听两岸喧声竞渡;江河交会处,看一椽倒影凌波”。可谓切情切景。姚江大闸未建时,江流直通大海,在此可见潮涨汐落、江水奔涌的壮观景象。渡亭面江依河,西侧河流由此汇入姚江,故称江河交会。另一联“鞭影夕阳红,有客催程驰马去;橹声春水绿,何人唤渡过江来?”则道出了渡亭与一般路亭的不同之处,即水陆衔接。渡亭两侧,一边是过客扬鞭催马匆匆北去,一边是船夫橹声欸乃悠悠南来。小浃江金银渡桥路亭中“客从何来,到此地鉴观,莫非峰青江上?人惟少坐,或有时领略,正当月点波心”,给人以一种静谧之美。另外,南塘河洞桥亭前“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之联,也将水景神韵写得活灵活现。

    有写景的亭联,也有叙事和写传说的亭联。

    天童古道吉祥亭“赖贫衲治目精医积锱累铢,今日重新结构;便行人停踪得所担簦负笈,此间稍获安闲”,记叙了僧尼治病医人、聚金建亭、为民造福的故事。镇海永锡亭“延年由美意,且筑一椽海屋为寿母添筹;行路亦大难,愿拓十笏心田俾劳人息驾”,记载了包达三先生遵祖母周太夫人“奉一家之寿不若溥其寿于一乡也”之命,用太夫人八秩寿庆之费,建造永锡亭的义举。可惜此亭现今只剩几根亭柱。而北仑樟树岭景仰亭“斯地有仙踪,溪上犹遗洗足石;名山留古迹,亭中共说射蛇人”“倚树击害虫,至诚格天荣敷九世;负隅杀猛兽,威声震地誉炳三山”两联,则记述了这条古道上的民间传说。

    宁波境内路亭的第一长联,应该属藤岭延爽亭内“百里内直道矢如,非唯雷山庄溪林村凤镇藉此交通,看荡平大路接余上连慈水达甬江即斯岭北诸峰,毕竟为桃源要塞;万壑中有亭翼然,不但雨旸寒燠风雪冰霜可以避免,听多少过客谈柴米话人情论世事莫谓齐东野语,实在是社会写真”。此联竟有九十六字,且文采斐然,大气磅礴。北仑灵峰、茅洋寺之间的孝子岭上,有座不起眼的路亭,其亭联仅“白龙盘旋,云气停留”八字,这可能是宁波境内最短的路亭联。

    这一长一短亭联的书法,也值得一说。

    延爽亭共有四联,均精雕细刻在梅园石柱上,其书体或隶或行,均笔力遒劲,但只有那副长联具“雷山汪崇干”款。汪崇干是大雷人,曾在清末创办新式学堂,后任鄞县教育局局长,善书法,楷法工整,笔法流遒,为时人称道。大雷古洞桥额也是他所题,金华义乌中学至今仍收藏着他任县长时所题的“惠兹后学”匾。

    孝子岭路亭石柱较粗糙,却似乎更衬托出联字书法的潇洒豪放气势。此联款为“壬申仲夏王震”。王震字一亭,浙江吴兴人,师从任伯年、吴昌硕,书画名家,其作品后与吴昌硕书画一起,被誉为“海上双璧”。这副短联看似写景,但极可能双关,蕴含着作者到此一游的意思。因为王震号“白龙山人”“海云楼主”,而且信佛,法名“觉器”,人称“活菩萨”,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或许1932年时他到过灵峰或茅洋寺。

    南塘河畔还金亭可能是宁波境内亭联最多的路亭,而且其联均为宁波帮名人所作。此亭为三开间全敞式路亭,亭中八根石柱,竟有八对楹联。亭系“钟表大王”孙梅堂出资建造,联由孙梅堂、方椒伯、魏友棐、董开章、张延章、施纯瑶、袁礼敦等人撰书。

    

    三

    路亭内除了亭联,有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碑。碑的内容通常有三类,一是与造亭相关。如象山黄埠岭古道上的歇轿岩亭,亭内古碑记载了光绪二十二年僧人发兴、善人乐助建亭的过程:“象南黄埠岭为下乡之要路,行人每叹其长,一遇风雨,无由躲避,心甚悯之。一日往葫芦门与郑耀房王母相商,而王母葛氏遂欣然喜助洋银壹百元。后岭潘汝启亦愿助洋银陆元,就此创建凉亭一座……僧惠聪立。”石浦铜关路廊内的“福缘善庆”碑,记载了此路廊系洪武初年创造,光绪十九年重修,首事及94名捐款人和商号众筹修亭等内容。另两类是茶会碑和灯会碑。如藤岭延爽亭中有“永远茶茗”碑和“天灯会碑”。“永远茶茗”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记载了施茶缘由及助田助洋者芳名。“天灯会碑”立于民国四年,记载了李氏父母捐资捐田设立天灯会的善举。

    路亭内还会见到一些其他内容的碑,如界碑、禁碑、告示碑等,其中最吸引笔者的是李碶渡亭内,居然还有一通贞孝碑,记载着一个比鲁迅笔下祥林嫂还要凄惨的故事,此碑有可能在宁波是孤例。

    路亭、路廊是通称,为了区别并便于指位,路亭还得有专名。路亭的名称五花八门,很多亭名中带有义、善、福、乐、德、安、济、荫等文字,或表达建亭者意愿,或体现受惠者感恩。有些亭名还蕴含故事,如小白岭上揖让亭,因高僧大德互相礼让,由状元记载而成为亭名;镇海贵驷的憩亭,据说是因明代戚继光抗倭时率军在此憩息而得名。亭名有雅有俗,雅者如揽云、崇岩、观海、锁云、静岚等,颇具诗情画意。俗者可能起先并未起过正名,当地民众以其所在位置或形状特征称呼,时间一久,便成了亭名,如张家亭、李家亭,上凉亭、下凉亭,新凉亭、老凉亭,四脚凉亭、六脚凉亭,五里亭、七里亭、半路凉亭等。而那些依庙傍桥的路亭,有不少就以某某庙亭、某某桥亭称呼。

    

    四

    宁波的路亭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平面上看,长方形最多。西塘河畔永济亭可能是宁波最长的路亭,有八开间,长度超过30米。方形的如东钱湖济众亭、西塘河高桥亭、镇海牌门头父子进士亭,这种路亭虽也具有供人憩息的功能,但比较注重美观,其亭顶大多为歇山式,数量较少。而慈溪松浦招宝庵前路亭平面则呈“L”形转角,更为少见。

    路亭若按墙体砌筑状态区分,有敞开式、包围式和半包围式。敞开式即四周无墙,仅有柱子。包围式则四周都有墙,仅开一个或两个出入门洞,如象山的三湾路廊、东关路廊。半包围式即部分砌墙部分敞开。有三面砌墙,一面敞开;有一面砌墙,三面敞开;有依山墙对半砌墙,另一半敞开;也有依对角线两面砌墙,两面敞开;有的甚至更特别,如北仑上史积善亭,前面敞开,后背正中神龛位砌墙,神龛左右也敞开,两侧山墙再开门洞。路亭的形式真可谓五花八门,难以尽举。

    路亭的多样性,体现出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先人根据当地不同环境条件和风俗习惯,兼顾遮风、挡雨、通风、采光、审美以及宗教信仰等各种需要,因地制宜做出的选择。

    宁波还有一些特别的路亭,如黄古林九狮桥边路亭,四柱凿有卯口,平时行人,唱戏时可以搭台演出。鄞东跨泾桥旁路亭依桥筑在河道上,也有此功能。而余姚瓜瓞亭更为特殊,此亭原为余姚城门,抗战时国难当头,邑人珍惜文物,将其拆迁至城南谭家岭上,成了路亭。

    路亭不但实用,有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作家柯灵认为,“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的确,路亭是风景里的重要元素,在传统山水画中,亭子与船只,常常成为画师的点睛之笔。笔者在野外行走,看到有路亭的好风景,拍照构图时也喜欢将其置于黄金分割点上。

    时代不断进步,交通飞速发展,路亭尤其是平原古道上的路亭,消失得很快。至2011年,全市列入文保三普名录的路亭只剩120余座。因人为或自然原因,数量还在不断减少。

    这些承载着本土历史、地理、文化、艺术、风俗以及建筑工艺等诸多信息的古路亭,理应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好好保护。

    (本文配图除旧影外,均为作者拍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