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支点撬动“大”历史

——《长安与关中》读后

    

    

    

    

    

    

    郝双双

    

    一位成熟的作家一定有他自己的“根”,抑或说他的故乡——“文学故乡”。一位作家往往会经由“故乡”建构出属于他自己的“地域文学”,比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枫杨树乡村”,迟子建的“北极村”,李锐的“吕梁山区”等。返回“故乡”,成了很多作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朱鸿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朱鸿来说,长安便是他的“故乡”。

    《长安与关中》由“长安论”“关中论”“陇关”“散关”“武关”“峣关”“潼关”“函谷关”“萧关”“金锁关”“石门关”等章节构成,那些“关”,他一一行走考察过。朱鸿将长安视作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通过长安透视中国文化,探求其本质和特点。本书讲述了关中的九关以及它们对长安的作用。

    论起长安,丢不下关中,论起关中,更抛不开长安,实际上长安与关中是一体的。基于此,关中之关,也就是长安之关,指在关中四塞布兵守隘,无非是为了拱卫长安。

    关中之关,也是文化通道。四海之俗,穿越关中之关而来,在长安交流融合,又自长安辐射九州。陇关和萧关面北,也面西,新石器时代至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一直是物资交流的通道,其功大矣!凡小麦、苜蓿、葡萄、胡瓜、胡麻、胡豆、胡椒、胡萝卜、石榴,多是从这里输入长安的。经函谷关和潼关而至的,当有铁、盐、漆、缯帛、阿缟和皮革,凡此以崤山以东所出为盛。自散关而至的,当有锡、铅、铜、铁、盐、漆、牦牛、筇杖和橘。过武关和峣关可以抵达东南一带的广阔领域,今之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以及江南和岭南诸地的所产,包括金、银、铜、锡、丹砂、漆、丝织、毛织、皮革、青茅、橘、柚,多由蓝武道而至,先过武关,再过峣关,随后到长安。长安是天府之国,这里有什么土实可以交流呢?玉一类的球、琳、琅、玕,其他有檀、柘、竹、靴毡、草席、酸枣仁、地骨皮、樱桃、大麦、小麦,无一不是上品。在精神文化方面,以丝绸之路的传播更为突出。长安是首善之区,西域诸国乐意其精神文化在长安登场。传播的路线当是经河西走廊,再过陇关或萧关而输入。中国的精神文化往西域诸国去,也多是过陇关或萧关,再经河西走廊而输出。

    朱鸿喜欢以一个“小”的支点,撬动“大”的历史。如《长安论》以长安的地名和隶属变化,呈现出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关中论》在“我”不断地行走中,还原了典籍中关中的地理和历史;《陇关》在遗址的考察上,梳理了陇关的历史和往事;《潼关》从寸草不生的护卫潼关的堡垒基座,联想到历史上发生于此的战事;《函谷关》借现实的一点因由展开想象,充分展现了函谷关历史上的波诡云谲;《金锁关》在无穷无尽的丘陵和沟壑中,重现了金锁关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同样,《散关》《武关》《峣关》《萧关》《石门关》皆如此,都是朱鸿在一个个小小的支点上,结合历史和资料,以及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以删繁就简的文字,向我们呈现出长安和关中各个关隘复杂的“大”历史。

    作者叙述了长安的产生、变迁和王朝于斯的更迭,以及不再作为国都之后,长安的存在方式和延续方式。书中还叙述了关中在历史上出现、盈缩及今之关中的范围、土壤、山脉、河流、茂林修竹、珍禽异兽及进出的通道和渡口。关中诸关,是此书的重点,凡诸关的地形、战事及今之风貌,皆曲尽其妙。长安与关中的关系,也像风一样自由地在四塞游荡着,或劲或微。朱鸿通过几十年的山川体验、遗址考察、资料搜集,通过文学语言的倾情表达,讲述了遗迹背后的故事,呈现了长安与关中的古今,为读者理解长安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