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岚 《西潮》是蒋梦麟的自传性作品,书中囊括了中国1842年至1941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作为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参考书。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928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任部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西潮》是作者认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的作品,忠实记录了中国在百年间的巨大变化,也记录了作者个人当年的转变轨迹。1840年以后,中国这个巨人被迫走上西化的快车道,时代的潮流裹挟着每个人,接受新事物,接受快节奏,接受新变化。 在变革前,“现代发明的锋芒还没有到达乡村,因而这些乡村也就像五百年前一样保守、原始、宁静。但是乡下人并不闲,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渔人得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朗诵,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这个就是当时真实的中国农村写照。在作者的描述中,看到了中国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宁静乡村。在时代大变革中,每个个体都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是,无数渺小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变现状。即便是小齿轮,也能与其他齿轮一起,带动巨轮前进。 跟上时代潮流的有效方式是不断学习。每一次尝试,都在或多或少地改变中国。作者也一样,他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离不开“学习”二字。作者一开始是接受私塾教育的,后来开明的父亲送他去新式学堂上学,他原先的教育体系迅速瓦解,在新式知识体系中迅速成长。去国外留学时,不管中国旧学,还是西洋学科,他都学得很好。他善于接受新知识,愿意去探究新事物。他与同学们一起,从梁启超身上获得精神食粮,也从孙中山先生以及其他革命志士身上,看到革命希望。他原名梦熊,作为闹事学生而上了黑名单,后改名梦麟。从他学生时代的所作所为,很容易看出他后来执掌北京大学时的一些教育理念。 在北大任职期间,蒋先生提出了“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理念,并据此来规整北大的组织制度。他认为,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说是决定一生荣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潮》中,作者还谈到他小时候学习的方法,如“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所谓心到,就是注意力集中,不但读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得如此。而眼到,对学习中国文字特别重要,因为中国字的笔画非常相似,初学者会觉得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读别字或写错字。所谓口到,就是把一段文字高声朗诵几百遍,使得句子脱口而出,这样可以减轻记忆力的负担。作者学习英文常带一本字典,听读写随时进行,随时查字典。虽然他刚到国外时,处于“半盲、半聋、半哑”状态,但他用一本字典基本克服“半盲”,然后多听别人讲话,很快克服了“半聋”状态。对他来说,克服“半哑”开口讲话是最难的。 蒋梦麟的故乡在余姚黄家埠镇蒋村,在《西潮》中,他记录的乡村生活与我老家的情景差不多,他笔下的风土人情让我时时产生共鸣。善恶诚信等基本准则是从小被教育要遵守的,而小时候爱听鬼故事则是小孩子的共性。与作者一样,我小时候也爱听大人讲鬼故事,故事到最后,不免告诉我们“善有善报”“为人要诚实”之类做人的道理。 我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任务,跟上潮流的选择,除了“学习”二字,别无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