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寸丹心今谁传


修复前

修复后
曹明(右)将修复后的烈士遗像交给郑光祖后人。(张 昊 摄)

    

    

    

    记者 张昊 成良田 黄程 

    

    清明之际,芳草萋萋。梨花雨细,绵绵哀思。

    4月3日,在象山县青湾水库东山隅,郑光祖烈士的墓碑肃然矗立。郑文斌等侄孙四人恭敬地把烈士遗像摆在墓前。

    “这么多年了,他今天好像又回到了我们身边。”郑文斌说,他们之前只保存有一张小小的、斑驳的伯公照片,已看不清容貌。

    新近完成这幅遗像修复的是来自宁波财经学院“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团队。“谢谢你们帮我们了却绵延多年的心愿。”面对一同前来祭扫的师生,烈士后人感激不已。

    英魂遗容,熠熠生辉。

    魂兮归来,浩气长存。

    “在我们手中,烈士遗容逐渐清晰起来”

    1922年,14岁的郑光祖前往定海求学,意气风发奔向他的新世界。

    5年后的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

    首义中就有郑光祖骁勇的身影。定海公学毕业后,他先赴广州,后编入朱德任团长的军官教育团,随军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

    如同历史深处的回响,去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公布了郑光祖等54名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他方才被更多人了解。1932年,他被害于南京陆军第一监狱。

    郑光祖在家乡还有后人吗,生前他是什么模样?本报去年发起寻访报道,并联系到了郑光祖的亲属。在象山大碶头村郑光祖故居,他们向记者提供了一张珍贵却漫漶不清的照片。

    这张照片,画面大面积脱落,人物眼睛、下巴等部位花白,烈士的脸庞蒙上了模糊的暗影。郑文斌说,让伯公照片重现容光是他们多年夙愿。

    报道刊发后,记者接到了“我为烈士修遗物”团队打来的电话——“我们来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

    “残损这么严重,脸部很多关键信息看不到了,能还原到什么程度,我们心里很忐忑。”拿到照片后,指导老师曹明和学生志愿者曾海航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今年22岁的曾海航说:“郑光祖烈士牺牲的时候,只有24岁,和我年纪相仿,他毅然为革命献身。我必须为他做点什么。”

    在曹明的指导下,曾海航和同学们全身心投入照片的数字修复中。由于年代久远,历史留给他们的信息,少之又少。师生们走访了革命纪念馆、档案馆,尽可能寻找烈士资料。“为了找到烈士照片中同样款式的衣服,我们搜集了数百张同时代的服饰图,反复研究细节特征,逐一甄别比对。”

    “曹明老师叮嘱我们:只有耐住性子,才能做好红色遗物的修复。”为了能更精准还原面容,师生们征集到了烈士母亲、妹妹等直系亲属老照片,提取面部共性特征,一点点进行修复,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正。

    “在我们的手中,郑光祖烈士的容貌终于渐渐清晰起来。”

    穿越时空,“00后”遇见“00后”

    这是跨越漫漫百年的相遇和纪念:上世纪的“00后”郑光祖与今天的“00后”曾海航,在遗像修复中相逢。“我始终觉得,郑光祖烈士从没有离开过,他只是留在了昨天。在实验室的电脑屏幕上,他就在那里注视着我。修复这张约100年前的照片,我似乎感到他的英姿和精神在今天重新焕发了。”

    日复一日的修复,让每一名参与其中的学生志愿者深切地体会到,为烈士修遗物,紧紧绾系起当下与历史两个时空,传递着今人和先烈的精神对话。

    2020年以来,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实践团的学生在寻访烈属中,发现烈士遗留下来的许多文书、证件、照片等物件经历岁月侵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霉变、破损等问题。

    修复红色遗物的想法在这些“00后”心中萌生。他们发挥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技术等专业学科优势,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为烈士亲属修复破损遗物。和曾海航一样,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通过“我为烈士修遗物”,走近烈士,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

    在走访烈属时,志愿者团队认识了陈荷珍老人。她的父亲陈忠根在她尚不满周岁时牺牲于抗美援朝作战,“父亲身后留下的只有烈士证明书和书信”。

    思念成河,老人时常翻阅。岁月流逝,纸张褶皱处也破裂了。“我用透明胶反反复复粘了好几道,生怕再损坏”。

    “在纸质遗物修复中,为了去除胶带,我们专门开了研讨会,决定先将胶带纸湿化处理,使用脱胶剂,结合擦拭法用小镊子除胶。”志愿者张瑜说,“修复中我们始终怀着敬畏之心,遵循文物修复的原则,在可逆的、不破坏本体的前提下进行,让红色遗物长久保存下去。”

    当烈士遗物送还时,老人热泪盈眶:“这些是我和父亲仅有的联系纽带。修复得和最初的样子一模一样!感谢志愿者,让我感到父亲的气息和我贴得更近了。”

    修复红色遗物,为铭记更为传承

    电影《长津湖》再次将历史中的英雄与这群“00后”志愿者联系到了一起。根据志愿者寻访到的信息,海曙籍烈士汪文才第一批入朝作战,在长津湖战役中壮烈牺牲。

    在集士港镇湖山村,烈士后代家中还保存着半块依稀写着“革命先锋”的木匾。风吹日晒,木匾只剩下一半,字迹模糊,多处开裂。

    寻访合适的修复板材,大家花了近一个月,在旧货市场“淘”到材质接近的木板。之后,师生们细心打磨,让功勋牌匾重新焕发光彩。志愿者林佳琪说:“志愿军英雄事迹,我们此前在电影和书本中了解。通过修复遗物,他们对国家那清澈的爱,我们感受地更为清晰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修复红色遗物,为铭记,更为传承。每一次悉心的修复,既是对烈士及后人的告慰,更是对初心的叩问,对精神的唤醒。

    为了让英烈精神生生不息,学生志愿者走出校门,结合自己的感悟,把烈士遗物修复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志愿者李悦婷在宣讲中以这样的句子结尾:“如果你问,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想这样回答你:下一个百年,青年能否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要去试试。时间吹落的,请交给我们捡起来。”

    承接全国各地125件红色遗物修复,参与的志愿者超过300名;寻访百位烈士亲属,开展红色宣讲受众超过10万人次……不久前,“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2年度宁波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摘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夏柯说:“我们师生为烈士亲手修复遗物,就是用行动缅怀英烈、追思英魂,同他们对话,与他们共情,体会他们在风雨兼程中的百折不挠,感悟血脉相连的英雄气节,以英烈精神滋养代代青年的魂魄,薪火相传,续写奋进路上的青春凯歌。”

    ……

    4月2日晚上,学校文物修复实验室灯火通明。曾海航小心翼翼为郑光祖烈士修复照片覆膜、装框。

    翌日清晨,志愿服务团队师生一路怀着虔敬的心情,护送烈士遗像至墓地。人们敬献花篮,面向烈士墓碑鞠躬、默哀致敬。曹明捧着新修复的烈士遗像,庄重地递交给烈士后人。

    光昭青史英容复,一寸丹心我辈传。

    远处青山连绵,曾海航面朝烈士遗像久久伫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