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单玉紫枫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建设自贸区决策10周年。4月1日,省委书记易炼红赴宁波调研,走访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及中国石化镇海基地。密集的行程中,人们捕捉到一个特殊的讯号。 这三个考察点,恰恰代表宁波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个优势——世界第一大港的“硬核”力量自不待言;全球最大的纵向一体化服装制造商申洲集团,是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民企典范;中国石化镇海基地,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原油进口基地和成品油供应基地之一,也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打造油气资源配置中心的重要承载地。 三个优势不离其宗——开放,是宁波的最大优势。 “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两区’联动发展,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更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当前,宁波市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两区”开放主平台作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在新时代把“开放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 一轮着眼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单船24346标箱! 4月2日,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伊琳娜”号靠泊宁波舟山港。船舶全长399.99米,最多能装载24346标箱,最高可堆叠22层楼高的集装箱,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带货王”。 这是船与港的顶峰相见,也是“硬核”力的互联互通。 “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宁波深知,强化枢纽带动,推动互联互通正是打造一流强港的题中之义。 比如,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宁波要求今年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两条以上,完成海铁联运160万标箱;加快空铁一体宁波枢纽建设,确保今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推动海外仓延伸布局,确保今年新增省级公共海外仓10个以上…… 一个个硬指标,一桩桩不折不扣的硬任务,透露的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信念:用更高站位倒逼自我提升,向更大空间提供服务辐射。 一场没有“中场休息”的接力赛 几天前,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TradeGo宣布,支持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工会的电子散货提单和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的电子无船承运单。这标志着大宗商品数字化交易的“宁波解法”,与国际航运物流数字化标准全面接轨。 这是继去年初诞生国内首张数字仓单跟单险保单后,宁波片区数字领域又一革命性创新。 一个领域的热闹,折射的是一个片区的热潮。 今年3月,我市出台《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一区一件事”改革联动发展2023年行动方案》,以11地“认领”11件事的方式,探索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围绕“枢纽自贸区”定位,我市要求以开放攻坚十大项目为重点,以“一区一件事”改革为抓手,确保今年在全国自贸区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上实现突破。与此同时,统筹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一会四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各类平台综合承载力和战略支撑力。 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10周年的特殊节点上,强化平台驱动,筑牢战略支撑,继续以改革促开放,是一场没有“中场休息”的接力赛。 一张“实至名归”的浙江名牌榜 不久前,省商务厅公布2022年度241个“浙江出口名牌”。宁波38个企业品牌上榜。 至此,宁波处于三年有效期内的“浙江出口名牌”达到187个,在全省占比19.7%,居第一位。 经过一轮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洗礼,品牌战略在宁波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宁波正立足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以进一步强化经贸联动,拉紧合作纽带。宁波提出:确保全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增长10%以上、自中东欧国家进口额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以及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确保每年培育认定本土跨国公司20家。 在很多领域,宁波都有着这样“确保”的雄心。 以28个年度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为基础,宁波希望培育孵化、滚动实施更多“小而美”项目;以“大优强”项目引领高水平开放,今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要实施百亿项目5个、50亿以上项目4个;以“高精尖”创新计划为抓手,新遴选支持领军型人才项目400个以上…… 干一个项目、树一面旗帜、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书写“两区”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