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种新兴的旅游景点开始走红——网红路牌景点。这类景点以其独特的标识牌、有趣的拍照点和精心设计的布景,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前来打卡留念。然而,近来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所谓的网红路牌景点似乎不再那么红了(4月12日《羊城晚报》)。 从最初的“我在××很想你”,到“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再到“我在××等你很久了”,这些网红路牌景点的口号纵然相隔万里,但也大同小异。在陌生的城市中,游客的社交体验愈显重要。网红路牌一开始走红,恰恰也是迎合了许多人的“打卡心理”,游客记录下自己到过某个地方的证据,分享给家人朋友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以展示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收获。商家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粗制滥造式模仿,在产品页面直言不讳地称这些路牌是“引流神器”,只需花费几百元,就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客流。 不可否认,网红路牌在一定时期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推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红路牌涌现,其独特性逐渐消失了,口碑下滑,同质化问题暴露无遗。在千篇一律的套路中,人们开始感到无聊厌倦和审美疲劳,也给城市形象和景区品牌塑造带来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吐槽网红路牌文案很土、表达很尬、字句很油腻。 那么,网红景区到底该吹什么风呢?答案很简单:特色。一个好的网红景区,不仅需要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或地标,更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让游客在其中得到深度体验。空有外壳缺乏内涵的景区,只能让游客快速打卡离开,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一些网红景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通过与当地文化融合、强化主题等手段,让景区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访。例如,华山的神仙居、张家界的天门山,就是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成了游客喜爱的网红景区。 网红路牌景点的走红与没落,既是商家经营的问题,也是城市形象提升和景区品牌塑造的问题。网红路牌只是一个载体,城市性格才是景区的终极核心。一个景点能否真正打动人,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丽和独特,更是因为它背后那座城市的人。因此,在城市气质和景区文化打造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市场规律,服从现实逻辑。 从口碑到品牌,还需要追求更加极致的服务能力。这些年来,一些城市的旅游品牌频频“翻车”,往往是因价格体系、管理体系的落后。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是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口碑,才能打造出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