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坛风流数四明一印传灯耀古今

——从癸卯春季雅集探宁波与西泠印社的渊源

“百年西泠·鄞风雅宋”西泠印社癸卯春季雅集笔会现场。(唐严 摄)
▲张鲁庵在篆刻。(资料图)
沙孟海。(资料照)
“百年西泠·鄞风雅宋”西泠印社癸卯春季雅集笔会上,三位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李刚田、童衍方)现场开笔。(唐严 史久阳 摄)
2020年11月,宁波印社落成典礼。
(受访者提供)
毛雪娇 制图

    印坛风流数四明 一印传灯耀古今

    

    记 者 黄银凤

    通讯员 徐庭娴

    春和景明,群贤毕至;东钱湖畔,翰墨飘香。这几天,一大波客人远道而来欢聚宁波,奔赴一个共同的约会——西泠印社癸卯春季雅集。

    今年,西泠印社将春季雅集举办地选择在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先生和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的家乡鄞州区举行,西泠印社社员及诗书画印同道近200人,祭拜印学先贤,欣赏同人作品,并进行现场笔会雅集和学术研讨,在合仰先贤、切磋艺事、寻幽览胜中,展现百年艺术社团传承至今的文人情怀。

    走出孤山,走向宁波,对于西泠印社,是一种溯源与带动,碰撞与传承;对于宁波,是一场观摩与共鸣,启示与推动。这更是一场旷世奇缘,一个世纪之约,其中蕴含着宁波与百年西泠源远流长的人文故事。

    甬观西泠

    印坛风流数四明

    1904年浙派篆刻先贤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诸先生结社西泠,扬起“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大旗,霎时声贯寰宇。

    四海归心,六合播芳。今年是西泠印社建社120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天下印人心向往之。宁波籍印人先后进此门槛者有30余人,他们身跻西泠,情系西泠,为西泠百年社史留朱遗白,添光增彩。

    昨天在宁波博物院举行的“西泠印社宁波籍社员作品展”,是此次西泠印社癸卯春季雅集的重头戏,集中展示35位西泠印社宁波籍社员120件作品。此次展览,即是寻绎这段历史、追索其中足迹的一个缩影。

    宁波篆刻底蕴深厚,名家辈出,是明代以来开创篆刻艺术流派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15世纪前期,宁波人金禔就以诗文篆刻名显于世,比世称“文人治印之祖”的文彭约早半个世纪。诚如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宁波文艺大师陈振濂先生在《宁波篆刻》序言中所说,近百年来中国篆刻史上的大家,出身宁波者不在少数。

    如果以西泠印社史来观照宁波印人,则宁波为西泠印社输送了两任社长:马衡和沙孟海;三位副社长:潘天寿、陈振濂和童衍方;还有一位名誉副社长高式熊。再加上现当代活跃在印坛的30余位宁波籍西泠印社社员,宁波在百年西泠印社篆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述名家本次展览均有作品亮相,加上当今宁波本土新生代西泠印社社员的作品,真可谓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宁波印社社长蔡毅说。

    “此次作品展所选作者均为宁波籍本土或在外地的西泠印社社员。对那些在艺术上具有鲜明个性风格和高超造诣的一代宗师,对西泠印社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印坛名家,对师法先贤而倡导‘新意妙理’的善学楷模,都着意收集。”蔡毅表示,希望借此广泛展示一个多世纪以来宁波金石翰墨缤纷多姿的风格,从中一窥篆刻甬军在西泠印社及全国印学流派中的地位,以及所蕴含的深厚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甬印传灯

    中国篆刻史上的宁波高度

    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或艺术成就,往往不是以“平均海拔”,而是以“主峰”的高度。因此,代表人物的文化艺术成就就显得十分重要。

    “追溯百余年近现代艺术史,宁波大师辈出,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富矿。不仅如此,他们还形成一个文化矩阵,光耀整整一个世纪。”来宁波参加西泠印社春季雅集的陈振濂这样感慨。

    他历数起近现代宁波乡贤大儒兼艺林泰斗——

    从宁波走出的赵叔孺开宗立派,以“二驽精舍”闻于世,以“太阴”与吴昌硕的“太阳”相颉颃,以工稳印风称雄一世。他与吴昌硕作为近现代印坛的两大巨擘,其印风虽截然相反,却各树旗帜,代表了近现代海上印坛的两座高峰。

    之后,马衡、潘天寿、沙孟海等相继接捧,大约每二十年为一个时段,到沙孟海为第四代,100年间贯穿了一个耀眼全国的文化矩阵。

    以西泠印社史来观照,马衡以“凡将斋”领袖学界,金石学被郭沫若推为“前驱”,出掌西泠印社被公推为印学大家。马衡这一代金石篆刻家的社会背景变化跌宕,新旧观念交替,但是对宁波篆刻的继往开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沙孟海为代表,其间著名的有吴泽、朱复戡、秦康祥、张鲁庵、潘天寿、高式熊等人,他们是20世纪以来宁波印坛最有影响的篆刻家群体。从这些代表人物所构成的坐标中,我们大致看到了一个世纪以来宁波印坛的影响力。

    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以“兰沙馆”驰名当代,其篆刻取法古小玺最见功力,而印学理论则独步百年,有古今未可轻易取代的赫赫业绩;张鲁庵以印谱集藏,开古来未有之规模,足称旷世壮举、印史奇人;高式熊以精劲的浙派印风追随海内名家王福庵,允推为当代印坛前辈……

    值得一提的是,从宁波走出的马衡、沙孟海两位社长,都曾受命于西泠印社关键时节。前者适逢抗日战争时期,毅然为守护文物、保存史乘挑起了历史担当,后者为“文革”后西泠印社复兴擘画大计,身体力行为西泠印社今日之繁荣打下扎实基础。

    即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西泠印社活动停滞期间,尚留下“宁波三老传承印文化”的佳话。“三老”指的是宁波印人张鲁庵、秦康祥、高式熊,彼时,以鄞县人秦康祥和高式熊、慈溪人张鲁庵为核心的“中青年”群体,致力于印学史料的整理。三人在西泠名儒王福庵带领下完成了百年印社史的两大伟业:一是撰成《西泠印社志稿》;二是刻成《西泠印社同人印谱》《西泠印社名胜印谱》,保存大量金石文献。

    甬立潮头

    开放包容造就“印坛宁波帮”

    “为什么近百年来作为商埠、又远离沪杭等文化中心的宁波,在篆刻上会有如此声色威壮的魅力展示?”这次在宁波举办的西泠印社癸卯春季雅集上,陈振濂抛出了这个历史之问。的确,并非全国文化前沿和中心的宁波,何以书法篆刻艺术领域群星闪耀?

    在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邬向东看来,评价宁波篆刻百年雄风,要放在宁波整个地域和社会文化的架构里,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寻找宁波篆刻源远流长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密码,才能找准今天传扬宁波印风的精准定位。

    甬城历史文化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宁波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开埠港口之一,其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气质和精神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文化领域卓有成就的篆刻艺术。因此,对这一个世纪以来宁波篆刻的研究,意义不仅仅限于篆刻的本身,应该还有更为深广的学术价值。

    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西泠印社,涌现出穿越百年仍流光溢彩的“印坛宁波帮”。

    确实,20世纪以来的宁波篆刻,有成就者且活跃于全国艺术界的“印坛宁波帮”是一个颇为壮观的群体。

    从包括篆刻书法家在內的宁波艺术家群体的流动轨迹来看,他们并不是单一的外向,他们往往是来来去去地流动于家乡与客乡之间,这就使宁波本土的书风、印风始终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格,而且不断地获得广泛的交流。

    今日宁波

    如何复兴享誉全国的文化矩阵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我希望站在历史的高度,定位全国,实实在在地为宁波文化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四年前,在“改革开放40周年宁波书法篆刻成果展”上,作为策展人,陈振濂这样宣告。

    当今印坛,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童衍方在职耕耘,为今日的印社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活跃在西泠印社中著名的宁波籍印人还有余正、陈茗屋、孙慰祖等先生,他们都是当代篆刻领域的大家。他们师承先贤,却法古不泥,以谦逊朴实的治学态度、浑厚天成的艺术风格影响宁波年轻一代的印人。

    以蔡毅、包根满、施晓峰、张奕辰、钱路、孙群豪、张明珠、胡朝霞、钮利刚、贺维豪等人为代表的加入西泠印社的一批宁波籍印人,正值壮年,以手中日渐稳健老练的铁笔,彰显深厚功底,他们的作品屡次入选“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篆刻评展”等国内权威展览并获奖,一些人已开始著书编册。

    以罗超阳、阮解、吴相撑、蒋明、庞嘉奇、刘易思等为代表的一群甬上印坛后起之秀,则借时代机遇,发挥自身聪慧,再得名师指点,技艺突飞猛进,已开始在一些高级别的大展、评选中崭露头角,让印界同行刮目相看。

    这次,西泠印社走出孤山来到鄞州,与印社先贤的故里发生强大的共鸣,也在这里遇见了宁波文化的底蕴与回响。

    一方面是当代篆刻甬军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是以宁波籍西泠先贤、大师命名的学术阵地、艺术馆集群建设的方兴未艾。

    东钱湖畔的沙孟海书学院,不久后将崛起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该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建成后将成为“沙孟海书学文化品牌”建设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此外,为纪念马裕藻、马衡等5位鄞籍文化名人,“传奇五马”文化馆也计划于今年年底落成开馆,筹建中的朱复戡纪念馆艺术馆、高式熊篆刻艺术馆也在加快推进中。

    从陈振濂、童衍方、韩天衡文艺大师工作室的挂牌运行,到陈振濂书学馆、宁波印社的建设;从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传奇五马”文化馆的即将崛起,到朱复戡纪念馆艺术馆、高式熊篆刻艺术馆的谋划建设,这里面蕴含着宁波书法碑刻的勃勃生机!

    “从某种层面来说,通过复兴和激活这个强大文化矩阵所蕴含的文化IP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利用好城市文化名人等历史遗产,发挥这些至今仍在全国有美誉度和辨识度的文化矩阵集群的影响力,有望将之打造成宁波在全国能够打响的文化金名片。”陈振濂满怀期待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