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数字社会建设的
地方立法保障

题图来源:新华社

    谢小瑶 金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是打造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近年来,宁波紧紧围绕数字社会建设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主跑道,立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着力在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数据开放、数字人才培养工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仍面临不少问题挑战亟待破解,为此,需进一步完善地方立法保障体系,助推数字社会建设。

    宁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是推进数字社会的协同性欠佳。有些地方对数字社会建设的工作要点领悟不足,仍然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数字社会系统同基层治理者、群众存在一定割裂。三是数字化关键人才资源紧缺。面向数字社会领域的人才存在严重短缺,基层治理专业队伍既缺数量、更缺质量。四是数字社会平台应用实效不佳。应用与使用者交互不足,群众不知晓、不爱用。五是数字社会“适老化”应对不足。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社会的教育覆盖面不广、普及率不高。六是数字社会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数据资源差异和处理应用能力差异,“数字鸿沟”仍在不断拉大。七是数字社会法治规范有待整合。当前数字社会专门立法缺乏,相关规范分布零散且存在着体系上的冲突。

    宁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地方立法的必要性

    有效解决我市数字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挑战,采取地方立法保障的方式是一种必然选择,这是实现社会领域系统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宁波推进数字社会地方立法具有良好实践基础。宁波在数字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应用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宁波打造全域覆盖、全民共享、全员协同的“数字孪生空间”,多跨场景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实现居民高频需求和常见生活问题“随时随地”便捷化、高效化、智能化解决,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

    宁波数字社会地方立法可为数字社会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搭建,既要保障数据有序合规自由流动,确定企业和组织的数据安全义务与边界,更需要明确政府对保障大数据安全的正向引导和监管职能,借此营造并推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社会的建设。

    宁波数字社会地方立法可为全国探路。当前数字中国的地方立法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政府数据、数据促进条例等方向,尚未有地方立法聚焦到数字社会领域。数字社会数字鸿沟的加大,导致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深度伪造等监管难题层出不穷。因此,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搭建数字治理体系是数字社会建设的先决条件,宁波探索数字社会地方立法可为全国探路,以立法保障引导数字社会建设安全有序推进。

    宁波推进数字社会立法的对策思路

    数字社会地方立法应坚持“以人为本与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发展途径,坚持“数字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发展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与协同”的发展思路。具体而言在法治保障层面须重点完善以下内容:

    科学规划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数字社会总体设计规划,以数字赋能为手段,通过高效整合数据流,科学改造决策流,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以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厘清管理体制,明确主体责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深化政府数字化主管部门对数字社会建设的统一规划与科学指导,推进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高效协同,联动解决社会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强化数字技术。加强社会治理感知单元部署,加快布局和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城市大脑的迭代升级,形成更加一体的公共底层数据,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广。

    整合数据资源,促进数据共享。引导企业数据、社会数据加强流通,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作用,构建多跨应用场景,探索建立数据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

    健全数据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以“平台+应用”构建数字社会系统建设的技术新模式,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完善面向数据开放的数据安全加固平台,构建针对数据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平台。

    完善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市县联动机制,统筹整合市县两级资源,设定可量化、细化、具体化的数据指标;聚焦关键领域,从而加快市县乡一体、推动平台融合;鼓励基层创新,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加快打造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应用场景。

    健全标准体系,建立数字规则。通过企业、行业组织、监管机构推动技术标准制定,再借助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加以落实数据流通的基本规则,最后通过国家认可,确保数字规则合法性和威慑力。

    优化中介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以应用场景牵引体现数字社会建设主体与服务的多元性,对数字社会建设中公众急难愁盼的应用场景进行类型化整合,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的三方优势。

    强化数据监管,优化数字治理。形成一套数字安全监管体系,组建围绕业务流程的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加快制定数字社会系统网络安全实施指南,引导数字社会建设法律责任从“静态安全”转向“动态安全”。

    (作者分别为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副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