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冯 瑄 王 博 通讯员 张小飞 一路繁花,盘山而上,行至密林尽头,一座气势宏伟的高坝冷不丁从青山绿水间跃然而出。高坝背后,一汪碧水,如玉般温润。 “这是宁波市大型水库中最年轻的一座,‘20岁’正青春……”站在坝顶,宁波市水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周益旦感慨。 周公宅水库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北大皎溪干流上,与下游的皎口水库实行梯级联调,日供50万立方米原水,承担着海曙和江北部分区域的供水任务,是名副其实的宁波“大水缸”。 目前,包括周公宅水库在内的32座大中型水库,通过水库群“联网联调”,让中心城区市民百分百喝上了水库水。 青山绿水为证。历届市委、市政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这“十六字”治水方针,执着接力“解缺水之困、除水患之害”,是宁波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运笔。 时间回溯到20年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浙江经济,率先遭遇“成长的烦恼”。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面临严重的要素和环境制约。水,就是其中之一——宁波人均水资源量仅为885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全省人均的六成。 “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优质水资源,四明山区降雨集中,水资源较为充沛,也易造成洪涝灾害……如何把这些水很好地聚集起来,并进行集约利用?新建周公宅水库的想法应运而生。”周益旦回忆。 2003年2月18日正式动工开建,2006年4月底下闸蓄水,同年7月电站机组试车发电,2009年10月开始供水,2011年4月15日通过竣工验收……在施工中,建设者克服困难争分夺秒抢工期,最终比合同工期提前4个月实现坝体封顶、提前6个月并网发电。 如今,周公宅水库雄踞华东地区拱型坝高度第一把交椅,还集防汛、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于一体。建库以来,累计向宁波城区供应优质原水9.32亿立方米,每年可向大电网输送绿电4000万千瓦时,鄞江流域防洪能力也从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 “进入汛期,不光水库热闹,我们也‘热闹’。”在周益旦的记忆里,每年台风天,就是24小时在岗。 “你们看,那是升级改造后的预泄设施!”顺着周益旦的指引望去,一个圆管从大坝中部伸出来。这是水库去年完成的放空管改造项目,打破了原来仅通过发电预泄的做法。“在台风影响期间,水库48小时可预泄900万立方米水量。” 水库的“生态技能”仍在源源不断“上新”。 为保护水库周边的水源地,管理部门拉起4.8公里生态隔离网,连续10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还与当地区、镇政府及周边村联合开展全民护水行动。 眼下,周公宅-皎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总面积已达258.14平方公里。每天有4.8万立方米的原水从皎口水库下泄,维护下游河道的生态健康;下游7公里范围内的细岭村、下严村、杜岙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网红打卡地。 从防汛防台、保障供水到下游生态补水,周公宅水库在持续不断的“升级”中,藏着宁波倾力解困护万家安澜的雄心。 全国率先推出水源工程“联网联调”,将白溪、横山、横溪、皎口、三溪浦、周公宅、亭下、溪下、钦寸等9座水库,和江东、东钱湖、北仑、桃源、毛家坪5座水厂像“朋友圈”一般互相联通,实现“南水北调”“西水东送”,目前,全市水库年原水供应总量达5.26亿立方米;为“周公宅”们装上水库综合管理平台、水库智慧管理系统、数字孪生平台等“智慧大脑”,确保水库绿色安全高效运行……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今年,在市委“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重大水源和引调水工程建设,全方位全链条提升水资源调配和保障能力”决策部署指引下,宁波“西水东送”再开新篇—— 建设清溪水库、象山白仙山水库、奉化柏坑水库,加快水库群东西线联通工程建设进度,建成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工程…… 这是对碧水清流的守护,更是一座城市的生态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