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台州章安街道回浦村老街入口。 |
|
始建于西汉,重建于清的章安桥,桥下就是回浦水。 |
祝永良 文/摄 宁波及鄞州的志书中,都提到过一个陌生地名:鄞南回浦乡。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代,它是古鄞县属下的一个乡,这个乡的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20多个县(市),即使后来从鄞县析出单独立县,它仍与宁波(鄞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这个回浦乡在哪里?由于古籍记载语焉不详,历代地方志也未能完全澄清其设立的时间及治域,以致这段历史始终掩隐于历史的迷雾中。 宁海曾有回浦乡,但它不是“鄞南回浦乡” 回浦,据《词书》解释,是指弯曲水流岸边的陆地,一般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 秦汉建制中,县以下分若干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乡是联结郡县和基层社会的纽带。《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那时,浙东南一带不少地方还是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故县、乡的治域面积极为广袤。 据《宁海县地名志》记载,宁海县冠庄设有回浦乡。清康熙年间宁海县令崔秉镜所作《雁苍山志序》中,有“不意承乏回浦”之句。民国初年叶桐封在《宁海县歌》中也写道:“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产名儒。”据此,有人认为,宁海县冠庄就是晋《太康记》和《宋书》中所提到的“鄞南之回浦乡”。但经文史研究者考证,叶桐封所说的“回浦水”,是明万历年间宁海县令颜欲章主持开凿的颜公河;宁海回浦乡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一年后即废。可见,宁海回浦乡并非古籍所载的“鄞南回浦乡”。 那么,真正的“鄞南回浦乡”究竟在哪里? 南宋嘉定《赤城志》,是现存最早的台州地方志,该志记载:回浦,在临海县东南一百十九里祥符寺前。按《后汉书》:章安本名回浦,今即其地也。 《浙江分县简志》记载: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于东瓯地置回浦县,为会稽郡南(东)部都尉治。东汉建武初改回浦为章安,为会稽郡东部都尉治。 中国台州市政府网站介绍: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临海县志》:《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属越,后归楚,秦时属闽中郡,汉昭帝始元二年属会稽郡回浦县,光武初改回浦为章安。三国吴太元二年(252年)改章安为临海……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临海为台州。 《永嘉县志》:昭帝始元二年于东瓯回浦乡置回浦县,今永嘉县境属回浦县。东汉光武初改回浦为章安。 《丽水县志》:西汉初属东瓯国,昭帝始元二年属会稽郡回浦县,东汉初改回浦为章安。 这些志书或资料中提到的章安,位于今天台州市椒江区的章安街道。章安原名回浦,后改名章安。汉初,它曾是一个地广人稀的乡、县治所,这个乡就是“鄞南回浦乡”,后立县。晋《太康记》载:“章安县本鄞县南之回浦乡。”而在回浦设乡之前,其地为东瓯国属地。 东瓯北迁江淮,辖地设“鄞县回浦乡”,后一度设县 两千多年前,在南方的百越之地,有一个叫东瓯的小国。瓯人原为夏族的一支,夏亡后,瓯人居地被商朝王室辟为狩猎区,瓯人被迫南迁,其中一支进入今温、台、丽地区。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秦末,东瓯人与相邻的闽越人分别在其首领摇和无诸的率领下,附从鄱阳令吴芮,跟随诸侯灭秦。但因项羽不予封王,他们在楚汉之争中站到了刘邦一边,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功勋。汉朝建立后,封无诸为闽越王、摇为东瓯王。 公元前138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发起了对东瓯的进攻。 战争的起因是,发动“七国之乱”的元凶吴王刘濞兵败后逃到东瓯,但东瓯王已被朝廷重金收买,便将刘濞杀死。刘濞的儿子逃到闽越,为报杀父之仇,他经常怂恿闽越王攻打东瓯。于是,战争爆发。 东瓯一战即溃,国都城邑遭闽越围困,于是派人向汉廷求救。 汉武帝召集大臣商量,太尉田蚡认为越人相攻是常事,不必管。中大夫严助却力主汉武帝出兵。 汉武帝当然希望出兵,可调兵的虎符在太皇太后窦氏手里。一番思索之后,他派严助拿着符节、诏书去会稽郡调兵。当时,会稽郡的驻地在苏州,郡守不见虎符,坚决不肯交出兵权,严助便杀了他手下的一个司马威慑他,郡守无奈,只好同意发兵。 闽越王听说朝廷大军浮海前来增援,自知不敌,便带着部众一溜烟跑了。 2005年首播的历史电视剧《汉武大帝》形象地演绎了这个故事。当汉武帝派遣的朝廷大军自会稽开拔,前往东瓯时,屏幕下方的字幕显示:东瓯国就在今浙江台州温岭至温州之间。 而这只是点出了东瓯国的一个中心区域,结合各地地方志,东瓯国的范围,除了今台州、温州及丽水,还应包括当时与鄞县相接的今宁海、象山的南部地区。东瓯国的国都,温州学者一致认为是在温州,温州人也自称瓯人。台州学者则认为是在台州的温岭大溪。双方也都有考古实物佐证。 严助虽然救下了东瓯,但东瓯与闽越已经结下梁子,由于东瓯不敌闽越,因此请求归顺朝廷。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将东瓯民众举国迁徙到江淮间,与汉民杂处。文献《集解》记载:“年表云,东瓯王广武望侯,率其众四万余人来降,家庐江郡。”庐江,在今安徽省的中部、合肥市的南部。东瓯越文化后来与江淮地区的楚文化融合,东瓯人的后裔遍及今江淮两岸的湖北、安徽、河南、江苏广大地区。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又挑起了对南越的战争,汉武帝派两路大军与闽越军激战,郢之弟余善发动政变,杀死郢,武帝罢兵封余善为东越王,辖东瓯地。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反汉,武帝遣四路大军水陆并进征伐,余善被杀。从此,汉武帝撤废东越,越、闽两地不再有“王”。《史记·东越列传》载:“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东越国被消灭后,辖地被汉王朝归并到了会稽郡鄞县治下,置回浦乡。其辖区即原东瓯国范围。这个乡涵盖整个浙东南,相当于后世台、温、处三府,还有今福建东北的一部分沿海地区。之所以不设县而设乡,是因为这里群山巍巍,森林茂密,气候潮湿,对北方人来说,是深不可测的“不可郡县”之地。淮南王刘安曾在一份劝谏汉武帝不可出兵征讨闽越的上书中写道: “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 汉武帝虽然没有理会这份奏疏,最终以武力征服了这一地区,但他也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实施郡县制的构想,而是将其纳入会稽郡鄞县代管,这说明他对“不可郡县”的说法是认同的。他将越人北迁,以虚其地,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放弃。清初史学家全祖望认为:“今由象山以至台州之临海一带,正值鄞之南土,是前汉之回浦”(《鲒埼亭集》)。 东汉初撤县设乡,57年后再度设县,改名章安 不过,汉廷将乡的治所设在回浦,说明回浦这个地点,那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人气。 当时,这里有一条从溪口流出的回浦河直通海湾,河口有金鳌山和东山,成为挡风屏障,山外是一道金沙滩,河口内侧还有一个潟湖群(后称章安湖),是船只靠泊的好地方。 因为北迁江淮的大多是东瓯国的王族、官员、军人及都城周边的百姓,所以很多不愿背井离乡而隐匿下来的越民,就逐渐向适宜居住、渔猎及耕作的回浦河口集聚,形成聚落。 大约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为防止这些流散于山泽的越人再度叛乱,将会稽郡东部都尉(一说南部都尉)治所从鄞县迁往回浦。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记载:会稽郡都尉分东西两部,东部都尉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元)设立。全祖望《鲒埼亭集》卷49载,东部都尉初设于鄞。《宋书·州郡志》则记载东部都尉最早设于句章。西部都尉设钱唐,即今杭州。在回浦设都尉治所,说明该地已被朝廷视为军事要冲,也说明这一带适合屯军。这也是中国在沿海部署军队戍守海防的开始。 25年后,即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廷一度将回浦乡升格为回浦县。唐陆广微《吴地记》载:“后遗人往往渐出,始元二年,乃以东瓯地为回浦县。”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鉴于长期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于建武六年(30年)下诏大事并省郡县,与民休养生息,一口气撤并了400多个县。在光武帝刘秀撤并的400多个县中,回浦县在列,其辖地再度恢复为“鄞南回浦乡”。清朝钱大昕《廿四史考异》卷14云:“意者东汉初省回浦入鄞县,故有回浦乡之称。” 至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经过57年的休养生息,原回浦之地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已恢复到了正常水准,于是又将“鄞南回浦乡”升格为县,并以帝号改名章安,以图吉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7在对临海的记载中说:“《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地,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汉立南部都尉,本秦之回浦乡,分立为县,扬雄《解嘲》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是也。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县。” 清初史学家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卷35中认为:“晋《太康记》:章安县本鄞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立。今由象山以至台州之临海一带,正值鄞之南土,是前汉之回浦。而东汉改名为章安者,洪文惠公(指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洪适)谓:回浦在西汉已置县,不应是时尚称曰乡。不知分合升降各有时。时盖省县入鄞而为乡,章帝又置为县耳。”全祖望认为,西汉的回浦县,到东汉光武帝时已经撤县为回浦乡,至东汉章帝时,复为章安县。 清代学者杨守敬(1839-1915)在《晦明轩稿·〈郡国志〉东冶侯官考》一书中也指出:“前汉本有回浦县,《太康记》所云‘回浦乡’者,以后汉初废为回浦乡也。后汉之章安,即前汉之回浦。” 综上,今温州、台州、丽水的行政区域,都曾经历了东瓯国—会稽郡鄞县回浦乡—会稽郡回浦县—会稽郡鄞县回浦乡——会稽郡章安县。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是为温州建县之始;三国吴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建处州,即今丽水。 关于鄞南回浦乡的这段历史,直到今天,各地专家仍众说纷纭,难下定论,主要原因是当时这一带太过荒僻,很难进入史家视野,以致史书乏载且内容混乱。如作为正史的《汉书》只有“鄞有镇亭、有鲒埼亭,东南有天门水(宁海大溪)入海,有越天门山(在宁海与奉化间)”的记载,没有提到“鄞南回浦乡”。而《后汉书》中冒出来的章安县又是《汉书》上所没有的。梁人沈约在编纂《宋书》时,因对《太康记》关于回浦乡的记载感到迷惘,最后加上“未知孰是”一语作为存疑。唐《元和郡县志》称临海为“本秦之回浦乡”,这个“秦”明显是“鄞”字之误。明代嘉靖《宁波府志》载:“回浦地半鄞半临海”,也让人迷惑不解。还有不少文献记载中混淆闽越地与东越地的地名,以致这段历史变得云遮雾绕。 历史上章安与鄞地的联系十分紧密 章安与鄞地同属古越之地,古代越人善于操舟,从章安东出,即为台州湾,经东海可至中国各沿海港口,向西可由椒、灵、澄三江水系到达今黄岩、临海、天台、仙居等地。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的陆路也已贯通南北。 章安港的兴起,先是以作为军事要港而闻名于世。汉武帝两次将东越人迁徙到江淮间,其中一部分移民就靠海上运输,此举开通了章安与句章、苏州之间的海上交通航道。自汉以后,章安始终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要冲。 东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会稽曾旌率千余人起义,攻掠句章、鄞、鄮,杀死三县的县令。于是,朝廷将会稽郡东部都尉从章安迁回鄞县,不久又迁句章,后局势稳定后复迁章安。 东晋末年,孙恩率起义军转战于章安一带,并在此建造战船,操练水军,修筑城堡,曾发展到拥有楼船千余艘,战士数十万人,数度率部众浮海攻打浃口,即今宁波三江口。后兵败,退至台州湾,与余部百余人投海自杀。 这说明在那个时候,章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 近年来,不少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佛教最早传入浙东的路线,极有可能就是从章安港经剡溪传往会稽的。 黄岩院桥(今台州路桥区)的广化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四年(241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江南最早的寺院之一。地处杜桥的东晋惠因寺也是江南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之一的五祖章安大师灌顶就是章安人。 可见自汉代至三国、晋及南北朝时期,章安港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贸易海港之一。民国《台州府志》,形象地描绘了古章安港当年的盛况:“章安,古城,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汉回浦县,灵水汇其趾,海门峙其旁,东西列街市,浦叙会经商,潮头送船舶,入境榄千樯。”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230年),孙权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次远航就是经泊章安港后出发的。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因为明州保卫战没能抵挡住金兵的南侵步伐,宋高宗赵构从鄞东上船南渡,次年正月初二晚泊台州湾章安金鳌山下,驻跸17天,题诗观灯。同一时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风尘仆仆从陆路赶到章安,目睹江畔梅花,有感山河破碎、自身飘零,遂因花生情,写下一阕《清平乐》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又感于自己在颠沛流离中追上了御舟,见到高宗皇帝,心中万分欣喜,写下一首《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末,文天祥被派往元军军营谈判,遭扣留,脱险逃亡途中,也曾前往章安凭吊励志,写下多首感怀诗。其中一首系他所乘海船进入浙东沿海后,得知明州陷落,台州前途未卜,在船上写下的《入浙东》: 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漠漠长淮路,茫茫巨海涛。惊魂犹未定,消息问金鳌。 章安港的地位最终被明州港等取代 章安港的衰落,原因复杂,与明州港的兴起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明州”并不是宁波最早的名字,它的首次出现,是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其得名与浙东名山四明山有关。也正是从唐代开始,明州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商港,日本遣唐使纷纷从这里登陆,然后前往长安。到了宋代,明州与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 海上交通发达,人们所建的城邑治所,都是海港及内江河埠所在。而章安港之所以走向衰落,在于隋唐以后,随着丘陵腹地的开发,陆路渐渐畅通,内地人口增多,特别是在隋文帝平陈之后,于开皇十一年(591年)废临海郡,所属诸县并为临海一县,属括州(治所为今天的丽水),从此,章安不再作为郡县治所。到了唐代,原章安辖地已先后分出永宁(今温州)、始丰(今天台)、临海、乐安(今仙居)、宁海数县,此时人口的中心已转向临海,加上历史上灾害、战乱、海盗等影响,章安港的航运业衰退,海运闭塞,水利失修,出海水道逐渐淤积。章安这个曾经的一方都会,终于沦落为今天的回浦村。 沧海桑田,历经两千多年的尘世沧桑,章安城和昔日烟波浩渺的章安潟湖群都已不复存在,回浦水也在近现代的农田改造中基本理直,不见湾洄了。但让人欣慰的是,屹立在依山傍水灵江岸边的古城章安,它那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内涵犹存,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历史名胜、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 当它作为“鄞南回浦乡”时,它是汉帝国在东南沿海的一处屏障,是历史上会稽郡26个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乡,管辖过浙南灵江、瓯江两大流域的广袤之地,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市管辖的20余个县(市、区)皆由其派生而来。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阶段,它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重要的登陆口及出发地,是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起始地。 在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浙东南山珍海味、稻米鱼盐之乡,港口开阔,物产丰富,峰峦叠翠,景色壮美。 它是台州古代历史文化的摇篮。先民勤于创业、勇于开拓的聪明智慧和奋斗求实精神,对于浙南沿海文化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在我国越族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在历史上与之相关联的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地,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 …… 当我们走进回浦村的章安老街,能感受到一种繁华落尽后的淡泊,斑驳老墙凝重如墨,久未修葺的建筑已显衰败,深宅大院多成残垣断壁。被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路,连接着街中心苍老的章安桥,蜿蜒伸向远方……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岁月的痕迹,似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沧桑故事,诉说它跨越两千多年的传奇。章安桥下的回浦水,依然在静静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