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能竞赛赋能职业教育发展(资料图) |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富先行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宁波职业教育已进入提档升级、增值赋能的发展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匹配产业需求、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宁波职业教育金名片,让职业教育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大作为,是宁波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命题。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 张静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助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宁波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应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 助力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产业发展、面向产业办学,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特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主动关注本地产业发展动态,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为行业企业输送合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据统计,宁波高职院校2022届毕业生在甬就业率44.6%,企业对学生满意度达97.1%,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发挥研发优势,对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为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据统计,2022年,宁波7所高职院校合计技术服务到款额6076.52万元,产生经济效益196167.47万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加大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力度,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赋能绿色化工、智能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打造。2022年,化工专业群助力区域重点化工企业在国家级研发项目申报及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新突破;助力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项目;智能制造专业群助力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模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两项成功入选2021-2022年度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程项目。 助力高质量就业,促进“扩中”“提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职业教育正是通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能力,实现“扩中”“提低”。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受教育者技术技能增加就业能力,已成为助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 适应产业需求和岗位工作需求、就业质量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生力量。据宁波各高职院校2022年度质量报告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月收入五年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低收入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受培训者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文化水平,更新劳动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收入增加。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拓宽农村人口收入渠道,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师生“侬知”助农团队,联合当地农户进行特色生产,采用“公司+农户+电商推广团队”的帮产联合特色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养殖太湖鸡,通过新型养殖技术使小鸡成活率提高了10%,帮助当地农户脱贫或增收,实现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助力区域文化繁荣,服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要满足人民“物质富裕”需要,也要满足“精神富足”需求。高职院校通过为民众提供平等而多样的学习机会,如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文化讲座、艺术欣赏、职业体验、非遗传承、健康讲座、曲艺学习,以及在线培训、送教下乡、暑期支教等等,助力民众精神富足。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注重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引导学生和群众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在开设的各类课程和活动中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产业发展中,引导人们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创新适应新时代的文创产品,让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深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洋山村和韩岭村,结合当地人文环境与特色产品,通过艺术赋能,打造影视拍摄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文创研发基地等,并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让古建筑和古民居焕发生机,呈现乡村的别样特色。 创新文化项目,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专业门类众多,宁波各高职院校的艺术、园林、农艺、建筑、化工等专业,基于自身的专业特长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持,或直接帮助改造和美化乡容村貌,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力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还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特色民俗文化等方面助力合作乡镇重新整理开发,开发特色农旅产品、农事体验项目和旅游新业态,打造有内涵的“网红”乡村。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明州田语直播间”,助力鄞州区农特产品营销和品宣工作,助推明州田语生态农业园上榜抖音宁波吃喝玩乐榜首。【本文系市哲社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宁波市技能型社会建设研究”(G22-5-JY13)成果】 (作者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规划中心副主任) 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共同富裕建设的宁波实践 张盛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责之一,具有对接技能人才需求更精准、响应技能变革更迅捷、实现技能供给覆盖更广泛、完成技术提升更高效的特征,在“扩中”“提低”、助力共同富裕中肩负着重要职责。 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宁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专业、师资、人才、产教、资源等方面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市域平台,聚合多方资源,打造优质均衡面向全体市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人人可学”的全领域、多形式、全时段的“技能基建”。 职业技能培训港构建区域技能培训中枢。职业技能培训是技能供给的主要形式,宁波以职业院校为核心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港,集聚优质培训资源、项目与信息,为公众提供一站式优质的培训资源、项目与信息服务。培训港以“线上平台+线下园区”为运行核心,以网格式培训点为支撑,通过体制模式创新,跨界聚合,形成“驻园+分散”“院校+企业”“统筹+自主”的多样态结合、多层次融合、多类型覆盖的立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技能培训供需信息网络中心,实现技能培训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群众提供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具性价比、更高质量的技能培训资讯与项目。 职业教育培训网均衡区域技能培训资源。为了让中低收入群体可以更高效地实现技能更新,宁波搭建起覆盖全域的线下技能培训网络,网格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可实现网格内成员就近便利地获得全网培训资源的支持,实现优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全覆盖。职业技能培训网以全市职业院校原有设施场地为基础,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创业孵化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港-园-站-点”的整体技能培训网络建设谋划,新建了一批覆盖全市的职业技能培训点,每个区(县、市)建一个“技能公园”,每个社区(村)建一个“技能服务站”,让学习者在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中实现“选择项目-学习技能-考核领取证书”的全流程闭环。 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区域技能培训内核。宁波联合全市职业院校和优质社会培训企业共同组建市级职业培训联盟,以区域优势企业为课程研发策源地,积极发挥职业技术大学高端科研引领力,深度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课程研发力,充分发掘中等职业学校技能课程教学力,开发深度贯通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品质课程。兼顾不同群体的技能学习特征满足其技能提升需求,采用“线下+线上”“现实+虚拟”“技能+理论”“管理+实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开发难易程度递次进阶的多形式、多维度、广覆盖的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重点领域人才培训,推动收入分配优化市域构建 职业培训项目必须精准聚焦中低收入群体,宁波针对产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三类重点人群开展靶向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中低收入人群提升就业水平和再就业能力,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 面向产业工人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宁波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培训港为统筹、以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为依托,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优秀青工进修”“双百提升”等技能提升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实施青年工匠“菁英”培训、“万名高师育高徒”培养行动,以职业技能提升助力中等收入技术技能人才打破收入增长瓶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整体比例。 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拓展培训。宁波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调节器,一方面依托培训港平台大力开展企业急需岗位的短期技能培训项目,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有针对性的准职位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即可上岗,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快速获取和迅速就业,强化劳动力与市场匹配度,提升劳动力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职业院校与当地社区精准对接,安排职业学校教师定期走访,积极推送技能培训信息开展技能提升帮扶,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搭建职业教育就业支持体系,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及低收入人群的职业技能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进城务工人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能更新培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培训能力,对农业领军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分类精准培训。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领军人才,积极开展数字化运营、现代化管理等技能培训支持;针对从事农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经营的新型农民,广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新型农机使用、农业生态的改善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服务;针对低收入农户,持续开展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助力低收入农户家庭实现技能就业创业,增收创富。【本文系省哲社规划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职业教育服务山区26县人力资源提升的政策路径研究”(23NDJC381YB)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相关城市职业教育 助力共同富裕的经验与启示 邵一琼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立现代一流职业教育,上海聚力职教人才贯通培养国际化,青岛聚集职普融通校企合作一体化,苏州聚焦现代职业教育品牌特色化,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为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方向,为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模式。 上海:职教人才贯通培养国际化 上海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策源地,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破职业教育发展“天花板”,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一是扩大职教人才贯通培养规模。贯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对此,上海构建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学制贯通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人才贯通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成形。“十三五”期间,设置中高职贯通专业点、中本贯通专业点及高本贯通专业点260多个;建成上海首个职业教育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探索建设虹口、金山等区属五年一贯制高职学校。二是打造国际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掌握国际先进核心技术是实现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打造国际化职业院校和专业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海立足本区域产业特点,服务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发展与产业需求开展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分层分类开展“双师型”教资培训。“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对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上海建立健全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和校本四级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从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或学科带头人—名师培育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职称教师的阶梯化、多元化成长路径平台。依托相关行业、大中型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培训实践基地,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成立大国工匠、上海工匠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着力推进技艺传授,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青岛:职普融通校企合作一体化 青岛是全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之一,是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职业教育基础扎实、底蕴深厚,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为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青岛制定出台《青岛市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青岛市教育局等10部门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系统总结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确定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与国内外领军型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不断探索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等模式,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职普融通,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近年来,青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多样化,以高中阶段为试点,创建“职普融通+联合育人”体制,创新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四位一体”的高中段办学模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让职业院校成为人才“梧桐树”。 苏州:现代职业教育品牌特色化 苏州是全国职业教育的排头兵,率先建成了具有苏州特色、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城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核心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样板城市。 一是在对接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发展需求上,打造适应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职业教育品牌。苏州职业教育聚焦高精尖产业、深度赋能产业,以职教集团、企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联合体等载体为依托,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企业学院建设,形成校级“战略合作型”、院系“伙伴合作型”和专业“技术合作型”三级企业学院建设机制。二是在服务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上,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品牌。苏州职业教育聚焦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统筹联动,目前正在探索苏锡常都市圈职教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一体化协同机制、一体化招生改革、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三是在建成一批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上,打造具有强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品牌。苏州职业院校紧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专业群建设。目前全市专业大类覆盖了全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服务业,建成省现代化专业群近60个,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深度对接为方向,引领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和推广。【本文系省哲社规划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职业教育服务山区26县人力资源提升的政策路径研究”(23NDJC381YB)成果】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