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军波 |
|
3月4日,戴军波携带着一批药包走进大山送给老人。(王晓峰 摄) |
|
戴军波帮老人干活。(郑蒙永 郑梦怡 摄) |
|
戴军波与村民交谈。(郑蒙永 郑梦怡 摄) |
他叫戴军波,老家在湖北,是一名“70后”。16年前,他在部队服役,是雪域上的“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转业来到鄞州后,他成为一名社区民警,负责横溪镇梅岭片区。 “梅岭片区”的6个村庄“藏”在大山中,从“国防绿”转为“藏蓝青”的戴军波退伍不褪色,就像一枚钉子,扎根于他脚下深爱的这片热土,时刻想着为山区百姓解忧除困。 16年来,他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心赢得民意,成为当地留守老人的“知心人”和“贴心人”……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蒙永 郑梦怡 个人小名片 戴军波,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宁波市鄞州公安分局横溪派出所一级警长,横溪镇梅岭山区社区民警。2007年10月部队转业至鄞州公安分局。 扎根梅岭山区16年间,他先后被评为2020年度浙江省百名好民警、宁波市人民满意社区民警、鄞州好人。 听着这首歌走进军营,从“差生”拼到“学霸” 今年47岁的戴军波告诉记者,他是听着《血染的风采》长大的,老山战斗英雄的事迹令他热血澎湃。他从小就对军营无比向往,对绿军装代表的意义无比迷恋。 18岁那年,戴军波的梦想实现了。1994年12月,他成为某步兵团的一员。这是一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甘青平叛、川北剿匪等。作为一名新兵,戴军波感到压力很大——既为成为其中一员而自豪,又害怕无法跟上脚步而忐忑。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是挺不容易的。那会我就憋着一口气,往死里练!”戴军波告诉记者,他体格比较瘦弱,和不少战友相比,先天就弱了一筹。新兵训练那会他就因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不足,单双杠器械训练科目没有完成,手榴弹投远也只能扔出20来米。 为了不掉队,戴军波以勤补拙,咬着牙拼了命地练,锤炼过硬的军事素养。战友付出一分努力,他就付出三分甚至五分。他坚信,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的苦练终于迎来收获,戴军波的体能及军事素养有了飞速提升。在一年后的考核中,戴军波在所有训练科目中达到优秀以上水平,尤其是五公里武装越野和射击科目,成为连队的尖子。 从“差生”到“学霸”,戴军波的“拼”让战友们看在眼里,也服在心里。入伍的第三年,戴军波成为一名班长,并被连队评为“优秀士兵”。1997年7月,戴军波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军校。 “我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毕竟军校里面的东西很专业,不好好学估计连毕业都难。”戴军波说,在军校学习三年,无论是军事素质、理论水平,还是指挥管理能力,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毕业后回到部队,因为军事技能扎实,戴军波在雪域高原“闪闪发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先后任排长、副连长、作训参谋、教导队队长等职。他还担任过军区射击教官,教授武器操作和射击。 “在部队的6年中,我立过功也受过奖,但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军旅生涯锤炼了我的‘心’。如果说当兵的意义在于保家卫国,那么成为一名肩上有担当有责任的军人,为此努力的意义就是让人能承得起‘人民子弟兵’这几个字。”戴军波告诉记者。 再披“战袍”履新,解忧破难显真性情 2007年,戴军波转业至鄞州公安分局横溪派出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脱下军装,穿上“藏蓝青”,他既要接处警、办理案件,又要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来到“梅岭片区”,最令戴军波“痛苦”的是语言障碍问题。“我那会是‘新宁波人’啊,负责的6个村,老人居多,说的都是土话。开始的时候,我是带‘翻译’进山的,干活都需要同事全程陪同。”戴军波说,克服语言障碍的最佳办法就是“多去”,时间花下去,听得多了,慢慢就懂了。 “第一关”过关了,接着要考验调解水平了,这是一名社区民警的看家本领。 横溪的大梅山,山路十八弯,出入极为不便。村落分散在山中各处,距镇上有20多公里。尽管山中无大事,但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并不少,如果不及时化解,也有可能升级。 曾有一名老人,年轻时犯过错,年老归来时已妻离子散。山中其他老人对他有惧意,甚至不愿让他进村。戴军波挨家挨户走访,与每一位留居老人倾心交谈,成功说服了他们。最后,那名进不了村的老人顺利落叶归根。 无数次的矛盾纠纷调处,戴军波总能换位思考,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有时,为了成功化解矛盾,他走上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走访周边邻里,了解深层原因。这些年来,他经手的矛盾调处实现零投诉、零失败、零反复。 除此以外,山里的房子较为破旧,水电煤气、电路安全等也是戴军波放心不下的问题。“作为社区民警,如果在这些方面出事了,肯定也是责任人。山里的事我上心是应该的,多跑跑准没错。而且山里多留守老人,他们也寂寞,需要有人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戴军波说。 戴军波一“呆”就是16年,他走遍了大梅山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沟沟壑壑都在他的脑海中。 今年4月1日晚上10点左右,刚值完勤的戴军波接到群众报警,称其76岁的父亲在梅岭山区凤凰岭古道爬山时失踪。 梅岭山区地形复杂、岔路极多,海拔落差大,山林环境极为恶劣。搜寻的关键就在于准确判断老人的行进方向。搜寻方向一旦有误,意味着找到老人的时间会延长,而此时距离老人失联已过去整整11个小时。 接警后,戴军波立即组织警力赶往现场,在其他支援力量还没到来前,先是通过地毯式搜寻排除了大片区域。之后,他凭借着对辖区地形的熟悉,判断老人很有可能前往五都头山下竹林去挖笋了。 救援力量根据他的判断展开针对性搜寻,在无人机的帮助下,于次日凌晨找到了跌落在竹林深处水沟里的老人。此时的老人受伤颇重,如果救援人员晚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在我们梅岭,这样的救援不在少数。作为这里的片区民警,我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每个人的安全。”找到老人后,戴军波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顾不得钻山沟带来的狼狈,露出欣慰的笑容。 咬定青山不放松,甘做梅岭“守山人” 扎根山区的16年中,戴军波一直在默默付出。 山里有不少留守老人,年老体弱,身边没有照顾的人。戴军波就扮演起他们的“亲人”,一有空就上山看看他们,陪老人们说说话,帮他们打扫卫生,还“兼职”买菜买药。每年中秋,戴军波都会陪老人一起在山中赏月吃月饼唠家常;逢年过节,扛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探望老人…… “我转业到宁波,如今已将家安在这里,但我的父母仍在湖北,很想念他们。所以,村里老人的感受,人到中年的我有切身体会。”戴军波告诉记者,初时照顾辖区里面的老人,更多的是工作职责所在,但相处时间久了,感情就渐渐深了。 时刻将老人记挂在心中,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今年3月4日,戴军波邀请一名中医给老人看病,并携带着一批爱心药包进山。分发给老人的药包里有体温计和药物,药包上还贴着写有戴军波手机号码的紧急联系提醒单。在赠送时他一再提醒老人,有紧急需要的,比如夜间送医,可以直接给他打电话。 这是戴军波的一份心意,同时也是未雨绸缪之举。去年年底,他搜集到一批药物,和辅警一起驾车紧急送入山中,交到有需要的老人手里。“这里距离镇上太远了,老人腿脚又不好,来回不便。提前送到位,安心不少!”戴军波说。 有些老人没接到分发药包的通知,于是戴军波和辅警等几人扛起纸箱,开启了踏山送药之路。沿着高低不平的小道一路前行去送药,记者发现途中不少老人很热情地叫他“小戴”。 “辖区里有103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人的大致情况,我心里有数。”戴军波说,扎根这里的16年,他走遍了角角落落,早和山里的老人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我喜欢这片山,把老人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对我来说,‘守山’其实很有成就感!” 戴军波说,更重要的还是来自军旅生涯的影响。在军营时他就知道,自己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每一次获得的成功,每一个胜利的到来,都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凝聚着许多人真诚的支持和帮助。每当他受到挫折,身处困难时,许多人伸出援助的手,给了他鼓励和力量。将心比心,他也要用真情对待他人。 滴水穿石、汇溪成河,16年用真情换真心,戴军波从老人们口中的“小戴”警官,一个人生地不熟且听不懂方言的“新宁波人”,成为他们心中的“好儿子”,遇到困难时总会想到的人。 扎根梅岭,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就是戴军波,一个不一样的“守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