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大凡老宁波人,都知道宁波既是一座商业城市,又是一个爱心城市,平日里媒体上,经常会有一些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故事的报道。但是,看了朋友送的《大善文明——宁波慈善故事》,还是有点吃惊:宁波的慈善人物,竟然这么众多;宁波的慈善历史,竟然这么悠久;宁波的慈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于去年12月出版的《大善文明》,16开35万字,向读者介绍的慈善故事,就有110个,其中群体性故事20多个,个体性故事90个左右。故事的主人翁,有企业家、公务员、教师、军人、农民、工人,总人数有几万人。另据为本书作序的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先生说,宁波的慈善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绵延不绝,形成了义利并重、善风激荡的社会风尚。就本书所收入的慈善人士,年代最早的在公元20世纪,距今也有近200年历史。 细读这些故事,经常会被感动得不能自已。不说邵逸夫、王宽诚、包玉刚、叶澄衷、李惠利、曹光彪、李达三这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慈善家,也不说我曾经参与过报道和评论的李如成、储吉旺、林萍、黄斌、顺其自然这些还在继续着他们慈善事业的时代楷模,就是那些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陌生人”,读了也使人顿生敬佩之情。 比如,有一位驻军宁波的连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可是他的工资一分不留地捐给了烈士的亲属和有困难的战士——因为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连队与几倍于他们的敌人恶战,胜利时只剩下他和一位战士还活着。于是他认定,他的生命属于全连战士,他的工资也是全连战士的。于是,从他被授予大尉军衔起,就没向家里寄过一分钱,全家7口人靠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一人负担,家里再困难,妻子和孩子们也从不向他要一分钱。这样的军人和他的家庭,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冠以“伟大”两字,也毫不为过。 人之初,性本善。慈善文明,是人类共同倡导的价值观;扬善惩恶,是所有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要说普世价值,这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如果善行不能得到张扬,恶行不能得以遏制,不仅这个社会不可能有安宁之日,所谓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大善文明》,其意义就非同一般。 《大善文明》的出版发行,为我们引导社会向善创造了条件,但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得让书中的那些故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让那些动人的故事,感染更多的人,触动更多的人,鞭策更多的人,使善良之心不断得以褒扬,罪恶之念及时得到鞭笞,从而让整个社会正气上升、歪风消退。 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书中生动的故事为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真实的故事,经过作家、艺术家的再加工,肯定会创作出一批更能打动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因此能将慈善理念传播得更为久远。在4月12日举行的《大善文明》首发式上,有不少市级及各区(县、市)文联的领导同志出席,可能就寄托着这样一种企望。 有些人一听到号召捐助,就敏感认为是“劫富济贫”。这是天大的误解。其实,慈善事业,实质上就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实现形式。国家的目标已经确定,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缺了慈善公益这一项,就像一个人断了一条胳膊。所以,在舆论引领的同时,还应在创造和完善相关制度上用力气,使宁波的慈善事业也能和其他事业一样,努力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进而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光辉征途上,迸发出更大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