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体验当装卸工。 (陈冬波 摄) |
|
装卸工张猛在搬货。(余建文 摄) |
|
卸完渔获,要冲洗码头。 (余建文 摄) |
记者 余建文 5月1日,一年一度的海洋伏季休渔大幕拉开,渔船大批回港,带来休渔前最后一批渔获。 假期第二天,上午7时多,记者来到奉化莼湖街道的桐照渔村码头。渔村休渔前最后一艘渔运船刚刚到港,码头上,工人们正忙着卸货,将渔获从船舱中提出来,运输上岸。 对渔港的装卸工来说,每年的“五一”节,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节。“这几天,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有时一天干活10来个小时。”61岁的邬明强是桐照码头的负责人之一,管理着一支上百人的装卸、运货队伍。 码头装卸是最苦、最脏的工作之一。得悉一箱渔获重量在十五六公斤,记者心里有了底,提出上手一试。穿上工作服,戴上橡胶手套,记者和来自山东临沂的装卸工张猛搭档,体验当一回装卸工。 一只只装满渔获的塑料箱乘坐电动滑梯而来,箱子长60多厘米,起初上手感觉不是太重,拎起来,转身放到小车上。 搬货看着简单,搬了六七箱货后,记者发现其中也是有讲究的:滑梯速度很快,差不多两三秒钟就要搬一箱,稍有停顿,箱子就会滑到地上。因此不但两个人配合要默契,下手还要“稳准快”,一刻不能停。 搬了10来箱后,记者的手臂就有了“沉重感”,随着小车上垒叠的箱子增高,搬货就更吃力一些。好在渔运船这次带来的货不多,只有700多箱,等到记者“上手”时,已经是最后一批货了。 传送带嗡嗡作响,记者和张猛合力把最后几十箱渔获运上小车,船舱里渔获空了。“大功告成!”这时,记者隐约觉得两臂有点酸。 张猛说,装卸几百箱渔获,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小儿科”。在冬天捕捞旺季,一条渔运船会运来七八千箱渔获,要排开5条滑梯,20多人协同作业,在两三个小时里把货卸完,“那时天气冷,要是碰到下雨天,就更累了”。 桐照渔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渔村”,有600余艘外海拖网渔船,渔获装卸工作繁重。邬明强在码头上干活30余年,深知其中的艰辛。他告诉记者,1年多前,桐照码头用上了电动滑梯来协助渔民搬货,替换传统的滑轨,效果太好了。“有了这个东西,装卸工干活轻松多了,效率提升了好几倍。以前卸货要有80几个人,现在50人就够了。” 渔获搬运上岸后,还有很多后续工作:码头要冲洗干净,保洁船在周围打捞漂浮的垃圾,保障渔港海域整洁……每一箱海鲜的背后,是捕捞渔民、码头工人和鱼贩辛苦工作的身影。 装卸工个个是像张猛这样的壮汉,靠劳力“吃饭”,每年搬货运输,能挣六七万元。张猛说,4月30日晚,有大批渔船携带渔获回来,接下来两天,他们的装卸任务很重,一般做到5月3日就放假了。 “休渔了,我也要回临沂老家,探望父母,家里的地还等着我去种呢。”张猛说,等到9月中旬,他再回到渔港干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