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汪琰斌:“城二代”的新“稻”路

汪琰斌在稻田中忙碌。(受访者供图)

    见习记者 李睿清

    实习生 俞佳一 通讯员 陈浩飞

    “90后”,戴着黑框眼镜,脸上还带有书卷气。初见汪琰斌,很难想象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农耕老把式了。在这片丰茂的田地上,他一待就是11年,甚至还成了当地的农业创富带头人。这位新出炉的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13年,“城二代”汪琰斌大学毕业后,成为同学中的“逆行者”,一头扎进了农田。

    怀着满腔热血投入,现实却给汪琰斌泼了一头冷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刚开始,汪琰斌的稻田产量比全镇的平均数低了50多公斤。而下半年因为台风,稻田被淹成鱼塘。那年,汪琰斌交了10万元的“学费”。

    尽管如此,汪琰斌仍不愿背弃初心。说服父母后,他卖了婚房,为“二次出发”凑足资金。这次,汪琰斌不仅总结了前一年的经验教训,还给自己找了一位师父——当地的种粮大户卢方兴。

    在师父的指导下,汪琰斌进步很大,很快掌握了农业生产的要领。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农业这条“修行之路”上,汪琰斌动了不少脑筋,将在大学里所接触到的新科技应用到生产中。

    2016年,汪琰斌成为全市首批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农户。在无人机投入生产前,每年稻飞虱泛滥时,给900亩稻田打药让汪琰斌头疼不已。“我们3人一组,从早忙到晚,也只能打五六十亩。”汪琰斌说,自从有了无人机,打药的速度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只要两个人,一天下来能打完六七百亩”。

    在众多农业“黑科技”的帮助下,现在,汪琰斌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节省了人力成本,“过去900亩地要40个人,现在将近2900亩地,最忙的时候也不过30多人”。

    尝过了科技的甜头,汪琰斌惦记起了镇上的“农友”。凭借着购买农业器械时积累下的经验,汪琰斌将他的归本农场建成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他不仅向当地农户推荐好用的农用机械,还会帮助农户争取更低的价格和更完善的售后保障。

    今年,汪琰斌又订购了32台烘干机,打算将农场作为镇上的集体烘干中心,为周围2万亩的农户提供烘干服务。

    11年,这片土地没有辜负他,给了他丰硕的回报。如今,他的心愿是,能够用科技的力量赋能新农业,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走上共富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