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乡又飞“金花”

胡玲玲(右一)在指导农民画团队成员作画
唐文诗的《花开桃香》入选2012年长三角现代民间绘画交流展
陈艳芳的《金色稻田》入选奉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女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昔日的“三朵金花”
九米长卷《滨海宁波·魅力都市》(部分)

    陈 峰/文

    九米长卷的构思

    2022年4月18日,胡玲玲像往常一样去奉化区文化馆上班,这天是周一,有好多事等着她呢。椅子还没坐热,玲玲接到区委宣传部电话:“胡老师,亚运会在即,我看农民画挺好,你创作一幅两三米长跟亚运有关的农民画,可以趁机宣传一下奉化,一举两得。”

    挂了电话不久,手机又响了,“胡老师,你画一幅九米长卷的农民画,更有视觉冲击力。”

    玲玲陷入沉思,九米长卷的农民画,宣传奉化,人员,时间。喜的是,这两年玲玲组织了一支农民画队伍,正好可以拉出来;忧的是,九米长卷的底稿是个问题,究竟要用上哪些元素?时间这么紧迫,怕来不及。

    一分钟也不想耽搁,玲玲立即召集农民画团队的成员。大家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奉化文化广场7号楼307室灯火通明至晚上11点。两天后,方案定下来了:九米长卷《滨海宁波·魅力都市》题材表现范畴不能囿于奉化,要放眼整个宁波。要将亚运会的精气神和宁波元素结合起来,比如宁波运动员曾在亚运会、奥运会上获过哪些奖牌,各地区又有哪些著名的人文景观和特产、小吃等。

    打底稿是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国画讲究留白,而农民画情感丰沛,色彩浓郁,它需要画面满满当当、热热闹闹。团队成员卓宏辉感叹道:“每天早上去宁波上班,路上都在构思慈城的年糕要以什么样的画面来呈现。”陆娱丹说:“睡觉前总是要想一想画面构图再入睡,也可以说是带着问题入睡,第二天就有了想法。”

    构图有了,开始打底稿。307室周一至周四的晚上,灯火通明,大家伏案画画。卓宏辉开着一家非遗小吃店,晚饭后来不了,她就晚上10点后来探班,带来她亲手做的米馒头、大肉包慰劳大家。用她的话说,一天不来,心不安,来过就心安了,哪怕没时间坐下来画画。

    玲玲组织的这一支农民画队伍中,有学生、医务工作者、公司文员、企业家等。女企业家胡苏飞总是说,“真的好难为情,一枚小白,被胡老师一路鼓励走到现在,最初笔都拿不稳,真不敢画这么大的画呐。”

    一个多月后,底稿完成了,每个人领着任务去上色。或白天或晚上,投入长卷创作中。

    一个群体的展示

    在这幅长卷的创作者中,王辰的身份很特别,他是含着“农民画传人”的金钥匙出生的——外公胡永法是奉化第一代农民画画家,母亲胡玲玲是宁波市级农民画传承人。

    王辰从小跟着母亲学画,高中读美术,大学读建筑工程系,每周也有四节美术课。大学毕业后,他偏不走寻常路,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在宁波一家公司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学了这么多年的美术,画废了多少张画纸,看到好的素材,不自觉地还会停车去画一画。“我的人生路要怎么走?”

    2022年初,他跟母亲商量。“妈,我想辞职,回奉化来,至于干什么,还没想清楚。”王辰憨笑着,怕母亲说教他。之前要在宁波工作,母亲并不同意。

    虽然只有24岁,他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老成,他喜欢穿藏青色夹克衫,一次买两件,可以换着穿。“我就是喜欢老成一些,这样看上去老练又正派,让人放心。”他嘿嘿笑着。

    2022年5月,王辰几次接到母亲胡玲玲的电话,“王辰,晚上我不回家吃饭哦。”王辰很好奇,母亲到底在忙啥呢。

    推开母亲单位画室的门,看到她戴着眼镜正在白纸上打草稿,画了擦,擦了画,全然不知儿子已经进来了。发觉后,她责怪道:“你干嘛来,别来烦我。”王辰笑着说:“我来看看你,或许可以帮你。”

    七月,是最热的时光,王辰像上班一样,每天来文化馆打卡。拿起画笔,第一个任务是画一条龙,下半部分画好,要画上半部分,汗又打湿了下半部分。等画完上半部,下半部再重新画上。那条盘在塔身上的龙,花了大半个月时间终于完成。第二个任务,哪里画面还没涂色,哪里就由他“补位”。

    胡苏飞办着一家效益不错的小厂,加入农民画队伍,用她的话来说是缘分使然。学画的初衷很简单,她希望在年老的时候,有一样爱好傍身,可以打发时间,可以让自己快乐。

    第一次学画,胡苏飞被朋友拉去上胡玲玲老师的公益国画课,面对打扮文艺又比自己年轻的同学们,她是自卑的,看看别

    人画得这么好,自己什么都不会,觉得不是学画的料。第一节课画荷花,画得东倒西歪,非常不满意。带着画具回去后,她没有继续上课。

    管理厂子的间隙,对着画具,苏飞心潮起伏,她是一个喜静的人,能学会画画吗?优雅地画画,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苏飞一个人开始在厂办公室里画画。过了三个月,苏飞回到课堂,胡玲玲收下了这位大龄学生。

    52岁,还不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厂里的事,家里的事,有时让苏飞整夜睡不着觉。自从学画后,苏飞说,失眠的毛病,没了。画画是苏飞的药。

    2021年8月中旬,苏飞开始学农民画,因为农民画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对农事有着太多的体验。这次,参与创作九米长卷,她特别用功,为了打好天一阁的底稿,资料查了一箩筐,草稿打了一箩筐,还要研究比例大小的问题。底稿打好后,接着要画荷花,她挑灯夜战,总是最后一个关上307室的门。

    陈艳芳,是一名公司文员,是被人“逼”着来学画的。为什么说被“逼”?因为她从小没自信。

    五岁上幼儿园,妈妈接她回家,老师告诉妈妈,让你女儿去参加县里的画画比赛吧。妈妈反问道,你确定我女儿会画画?她从来没学过。老师说,我们是经过认真选拔的。妈妈还是半信半疑地告诉老师,女儿不会画画,当心拖你们后腿。五岁的艳芳听着对话,心里想,我没学过画画,肯定画不好。

    小学时,美术老师非常喜欢艳芳的画,让她报考美术班,前提是每周六要去补课。艳芳看着妈妈,摇摇头,内心的不自信和贪玩让她放弃了难得的机会。

    到了初一,艳芳和另一名女同学搭档出黑板报,女同学负责写字,她负责画画。像黑板一样大的铅画纸拿到家,妈妈吓了一跳,你能画完吗?艳芳肯定地说,不用担心,保证按时完成。她们负责的板报每次都是学校的第一名。

    参加工作后,艳芳总爱在本子或纸的空白处,画个小乌龟,画个头戴珠翠的古代小姐。有一天同事见了,惊叹道:“陈艳芳,你应该去学画。”之后,同事每次看到艳芳,都会问有没有去学画,她每次敷衍了事。都40岁了,还学画画,岂不被人笑话。

    有一次被“逼”不过了,说晚上去问问儿子的画画老师胡玲玲有没有开成人班。她以为老师不可能教成人,没想到一问,居然有成人班。那是2021年11月。

    学没骨画,学农民画,艳芳从此沉浸在画海里。以前每天上班下班,忽略路边的景色,现在呢,她会停下来,会欣赏,用手机拍下一年四季的变化,拍下各种花的开放次序,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

    自从参与创作九米长卷,艳芳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走进307室。在画溪口武岭头时,胡老师告诉艳芳,几种颜色不用死记硬背,可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式去调色,胆子大一点,自信一点,不用害怕画错。在胡老师的鼓励下,艳芳独立完成了武岭头的上色。对艳芳来说,画画最大的收获是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这支农民画队伍中,卓宏辉和俞静霞有绘画基础,她们是玲玲的美工班同学兼闺蜜。

    静霞高中毕业后,因为胡老师的父亲画务太多,曾帮忙了两三年,也画了两三年。之后结婚生儿育女,没再拾起画笔。大多数女性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为了家庭,不得不舍弃自己的爱好。有的放下了,就再也不会捡起。

    在过去的十年间,静霞过得很艰难,这艰难是心理上的艰难。母亲离去后,剩下孤独的父亲要照顾,儿子上学也需要照顾,她分身乏术。时间从指缝间无声地溜走,但又走得如此跌宕起伏。要照顾儿子和父亲,要照顾鱼和猫,工作和老公也要兼顾,恨不能把时间掰成四块。静霞在客厅用溪流缸养了一缸七彩神仙鱼,扁扁的神仙鱼多姿多彩,游来游去,给家里平添了生气;又养了两只颜值爆表的猫——“面包”和“牛奶”,它们酷肖森林猫。也许,就是它们治愈了静霞心头的焦虑。

    去年,胡玲玲“扔”给她一项任务,“静霞,你不能等到退休后再拾画笔,时间靠挤,这次有一项任务,你必须去完成。”

    静霞领着任务回到家,画画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接完儿子回家后,从10点半画到12点。两个月后,她完成了《收获的喜悦》,入选宁波市“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女性艺术作品展。

    创作九米长卷了,胡玲玲又把静霞叫过来,“静霞,这次是为亚运会,你非画不可!”

    每晚,静霞在父亲家吃完晚饭,陪聊一会儿,然后到307室进入状态画画,9点一刻出门接儿子。

    时间又挤出来了。她看着自己画的杨倩和周佳敏,抱着“面包”,开心得像个小孩。当初为了挤时间,她跟儿子约定的接送时间往后拖五分钟,地点也改在静霞停车省事的地方。每次去接,儿子都会提前等候。

    创作人员中还有学生唐文诗,今年才18岁,在湖州师范学院读书。暑假和寒假的周一至周五,她每天上下午准时在307室报到。

    多年前的“三朵金花”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奉化农民画在浙江乃至全国风光无限,在全国各类展览中展出作品82幅,获奖28幅。曾有500余幅作品到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地交流,有不少作品被中外美术博物馆以及省市博物馆收藏。胡永法的《海上人家》、王梅贞的《端午节》、陈德鸿的《鸡趣》、方春萍的《牛场》等11件作品分别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和《中国当代美术系列现代民间绘画画册》。1988年春天,全国有51个在民间绘画创作上成绩显著的县,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为“画乡”,奉化是其中之一。

    1989年1月18日《浙江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画乡的“三朵金花”》,其中写道:

    王银飞,32岁,奉化大桥镇人,1985年开始作画。1987年,她的作品《桃园情》《端午担》被中国展出公司和宁波市文联选送境外展出。作品《红帮裁缝》赴深圳展览。

    王梅贞,22岁,奉化莼湖镇人。这位生长在海边的姑娘的母亲是绣花能手,家传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使她创造了用江南蓝印花布创作现代民间绘画的技法。她创作的《掸尘》被中国展出公司预定去新加坡展出。

    方春萍,20岁,奉化大桥镇人。她的处女作《牛场》一鸣惊人,并于1987年被送往境外展览。方春萍作画善于夸张,敢于把青草画成红色,把人的眼睛画成元宝形,用色和造型都突出了主观想象的成分,体现了现代民间绘画的原始之美,受到高层次观众的推崇。

    34年后的今天,我去采访方春萍,刚好是她在岗的最后一天,马上就要退休了。她高高的身材,说话声音响亮,毛衣、马甲、围巾都是同色系,说起那段往事,显得那么神采飞扬。

    1985年,方春萍18岁,参加文化馆举办的民间绘画创作班。文化馆的老师告诉他们,零基础的学员比有基础的学员更容易掌握农民画技法,比如说,学过美术的人看一只茶杯是椭圆形的,没学过美术的人看过去上下都平,而农民画就需要这样的视线。在老师的指导下,方春萍有了信心。有一次,油画家韩培生老师操一口上海话说:“春萍,侬画得很好,我格画可以跟侬格画交换,侬格画有毕加索的味道。”韩老师的这段话,至今仍让她激动万分,激励她画得更好。有一年,画家王利华经过春萍的花店,坐在小凳子上,跟她聊天:“小方啊,凡事贵在坚持。”老师的这些鼓励,让方春萍一生受用。

    采访王银飞是通过微信电话。她现在的身份是一名外婆,以照顾15岁的外孙为乐。

    1985年,王银飞30岁,她接到通知去参加创作班,需带上6岁的女儿。早上7点半到教室,11点半回家吃午饭。吃完午饭,又带着女儿来到教室,下午4点半回家。谁能想到,女儿受此熏陶,之后成为宁波大学的一名美术教师。王银飞的作品颇多,20世纪80年代有《长寿面》《印花蓝布》《绣花鞋》《笋乡》《端午担》等。1992年,作品《时装表演》入选“中国农民画展”送往国外展出。1993年,作品《水车》入选香港之窗杯中国农民画大赛优秀作品展。

    如今,她们还珍藏着参展的证书,珍藏着有关的报纸,那是她们最闪亮的青春,是她们的高光时刻,也是奉化农民画的高光时刻。

    作品解读

    农民画与亚运会碰撞出生命活力

    《滨海宁波·魅力都市》展示了象山的开渔节、宁海的十里红妆、鄞州的赛龙舟、江北的宁波大学、镇海的招宝山等宁波特色风景和文化元素,结合本届亚运会特色场馆、运动项目和吉祥物,用饱蘸热情的画笔描绘了激情澎湃的运动员、青山绿树的田园景色、热闹喜庆的乡村面貌、各具特色的非遗风情等画面,画中的农民或头戴斗笠或肩扛锄头,以田间劳作、载歌载舞的形象与运动健儿们“同场竞技”,将有年代感的农民画与亚运会碰撞出生命活力。

    长卷选用宣纸,使用不易褪色的固体颜料,采用工笔画、没骨画与农民画画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作,色彩明快,层次丰富,情绪饱满,充满人间烟火气。既一览无遗地表现了宁波人民期盼成功举办亚运的殷切之心,又向全国乃至亚洲呈现出宁波风采。

    后记

    说起奉化农民画曾经的辉煌岁月,农民画传承人胡玲玲眼里总闪着光。几年前,胡玲玲招收多名学生学习农民画,如今这个团队的画家已有10多名,从18岁的学生到近60岁的企业家。这次,有12名画家参与九米长卷的创作,多为女性。

    这仿佛是一场接力赛!这个团队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画的画家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区文化馆多次组织“金花”们外出采风写生,以提高她们的画艺。

    要破除非遗传承困境,就要挖掘非遗的大众属性,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只有通过一个个团队的传承,形成一个个梯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迈过“断档”这道坎。

    宁波有丰厚的农民画土壤,此次创作九米长卷献礼亚运会,可谓继往而开来,守正而创新。

    (本版照片由奉化区文化馆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