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意义

——冯志军《长在泥土里的故乡》读后

    刘佳佳

    前段时间,在某社交平台上兴起“你要写……便不能只写……”的文案创作游戏,待拿到这本《长在泥土里的故乡》,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你要写故乡,便不能只写故乡。于是有感而发:

    你要写故乡,便不能只写故乡。

    要写乡间田野小路上庄稼混合泥土的芬芳,

    写穿村而过的河水潺潺流淌,

    写劳作归来村口斜照的夕阳,

    写摇着拨浪鼓走村串乡的货郎,

    写渡口送别被母亲塞满的行囊。

    还要写乡下的狗取名叫阿黄,写邻里乡亲的淳朴和善良,

    写童年固执己见的倔强,写年少出人头地的渴望。

    再写长大后身在异乡听闻乡音欲言又止的模样,那是你无数次午夜梦回最想回到的地方。

    以上,在这本书里,故乡的种种模样,我们都能看到。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冯志军对故乡风物的精准描述。在《臭烘烘的小咸鱼》《炊烟袅袅》《慈城面》《果果红》《吃杨梅来啊》《马兰青青》等篇中,作者用她特有的细腻敏感打捞着一些可能已经逐渐被我们淡忘的故乡风物:风箱、杨梅树、矮子饼、晒干发臭的小咸鱼、漫山遍野的果果红、童年吃的棒冰;在《潮头水》《赶集》《“隔屙浆”》《梅时》《晒冬》《乡下落雨时》《乡下的狗》等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五彩斑斓的乡村场景:潮头涨水时,村人齐心协力拦住潮头水的壮阔场面;乡下赶集时惊心动魄的集市;和小伙伴们沉浸在简单又不失快乐的“隔屙浆”、捉年鱼、摘杨梅等乡下孩子的专属游戏中;村妇们在冬天出太阳时把棉被整齐地排在晒场上晒,在太阳落山时牵起棉被的一角将熟睡的孩子“拎”回家……这一幅幅充满乡村烟火气息的、宁静悠远的村落图景就这样被描绘出来,栩栩如生,扣人心弦。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故乡人的深刻思念。《“马马郎”是匹好马》《发小小妮》《给苹果削皮》《教历史的饶老师》《阿波》《外婆的姓氏》等篇,写的是父亲、发小、恩师、母亲、外婆,结构规整,语言优美,叙事清晰,情感真挚。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木莲冻》和《绣花凹婶》。在《木莲冻》一文中,作者由成年后偶然吃的一碗木莲冻,想起小时候通往外婆家的路上遇到的一间发黑的老屋,老屋里住着村民口中的“疯”女人,“我”每次经过时内心充满恐惧,唯恐避之不及。直到某一天,“我”看到“疯”女人的儿子在屋里给母亲擦口水、与母亲对话的场景。温暖的母子之情抵消了“我”先前的偏见,共情到他人生活的不易,“只是命运总能眷顾,在千万次艰厄之后,会有像木莲藤这样的出现,拉扯我们一把,像一束突然穿透阴霾的光,照亮了每个不堪的日子。”《绣花凹婶》一文则由小时候隔壁叔叔娶新妇的场景引入,儿时的“我”出于好奇,经常趴在新婶子家门外偷看她踏缝纫机:“像鸟儿啄着树上的浆果声,像自行车飞一样行驶的齿轮声,像鸡下蛋后得意的叽嘎声,像杨梅熟透掉下来的波波声。”渐渐地,“我”和婶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用灵巧的双手给“我”绣了一条漂亮的连衣裙。然而,美丽善良的婶子在封建传统思想的摧残下逐渐失去了灵性和光彩。“我”要离开时,去跟婶子告别,“婶子还是趴在缝纫机上,哒哒哒的声音,像夏天雷雨后的闷响,带着愁怨。”前后不同的声音对比,传递出作者对乡下传统女性不幸命运的深深同情。

    在书中,我们更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身为乡下人的骄傲。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自13岁时全家搬迁到小镇生活后,从来都以“乡下人”自居,更以“乡下人”为傲。因为体验过食物匮乏的日子,也体验过吃猪油拌饭的快乐,于是懂得解决温饱是“乡下人”生活在泥泞里最大的目标。在“乡下人”身上,作者学会了包容生活的艰难,扎根向下的决心,自由生长的勇气。

    很多作家终其一生在写故乡。我想,故乡之于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地理方位上的概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拿起这本小而美的书,我在文字中重返故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