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党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北:以“产业教授”助力产学研融合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盘棋”

签约仪式
创业型产业教授冯杰
创业型产业教授李砚硕
产业教授赋能联盟
创新型产业教授唐波
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宁波组工”微信号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王涛 谢林倩 勇祖轩

    本版图片由江北区委人才办提供 

    教育、科技、人才,如何才能一体化发展?

    当下,江北区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探索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的“产业教授”制度——旨在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搭建人才流动“高速公路”,打通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通道,真正推动地方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强则人才聚。当事关发展的创新要素在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当一些看不见的隔阂壁垒被逐一打破,创新的活力和能量才能破土而生、拔节生长。

    锚定需求分类推进 打通平台告别“信息不对称”

    “‘产业教授’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2021年,江北区委人才办工作人员在走访高校院所和企业的过程中,就反复听到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强烈呼声——一方面,在高校院所,不少研究成果躺在“抽屉”里,很难直接变现;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亟须转型,迫切需要好的创新项目和科技赋能。

    可以说,促进产学研高效合作、人力资本高效流动,俨然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痛点”。

    “和‘昙花一现’或‘零敲碎打’的偶发合作模式不同,我们希望发挥政府部门整合统筹、精准对接的优势,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渴’。”江北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制度设计环节,为了有效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相互跨界,促成资源、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江北区“产业教授”制度根据实际需求,被划分为三种类型。

    针对企业发展需求,选聘创新型“产业教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到企业担任创新项目带头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技术等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生产一线流动。

    针对人才创业需求,选聘创业型“产业教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到江北区成立人才科技企业,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项目的产业化。

    针对校企学研合作需求,选聘应用型“产业教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从江北区选聘企业家、技术总监等兼职授课、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产业教授”制度,一头连着火热的产业生产一线,一头连着高校研究机构实验室。根据不同类型定位,这些“产业教授”需要在不同的平台发挥不同的特色,成为推动地方产学研融合的“急先锋”。

    “作为‘产业教授’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成就感。”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唐波博士,是江北首个确定的创新型“产业教授”。

    2021年年底,唐博士在江北区委人才办的精准推荐下加入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带领12人的科研团队推进智能水表3.0项目研发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就为企业解决了多参数智能传感器稳定性等5个技术难题,大大推动了项目进度。

    “唐博士来了之后,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卡脖子’难题。”宁水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干文欣喜地说,该团队成功研发供水管网关键节点的流量、浊度、余氯和pH值等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有效帮助企业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程监控和管理。

    截至目前,江北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端”和高校人才“供给端”,已聘任涉及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教授”14名,主持或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2个,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12个。

    整合资源营造生态 出台专项政策持续优化保障

    到2025年,累计选聘产业教授50人以上,带动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和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个以上,力争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200个以上,培育引进各类青年人才5000名以上,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10个以上,努力打造校地企产才融合共同体示范区……

    去年4月初,江北研究制定出台“产业教授”专项意见二十条,对产业教授带领实施的项目、产业教授所在企业以及产业教授本人量身定制了人才、科技、产业、金融、场地等全方位的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身份、资金等方面支持并激励产业教授在更宽广的舞台施展才华、一展抱负。

    “这20条政策,我们基本上是从当前人才政策的‘盲点’入手,通过条目式的梳理,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教授’科技攻关、创业创新、生活安居的全链条、全周期保障,希望构建‘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双向流动—产才融合提升’的多层次、全方位工作体系。”江北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当地创新设立“江北人才院”,并突破性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对全职落地江北的产业教授,审核后可纳入“编制池”——进一步减少人才对于身份的“后顾之忧”。

    比如,当地持续深化人才管家、健康专员服务机制,构建精准化、全覆盖的产业教授服务体系——通过解决人才的“关键小事”,进一步增强“产业教授”的获得感。

    又比如,在重点企业评价评选和人才工作服务站考核中,江北明确要根据“产业教授”贡献度对其所在企业进行加分和奖励——通过制度倒逼,凝聚整个社会层面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共识。

    “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加速,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建设‘一城三地’人才强磁场。我们也希望发挥政策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活力,支持一批院校教授在江北区创业创新,同时鼓励区内创新创业人才到院校实践育人,打通人才流动‘双通道’,让该制度真正发挥效用。”上述负责人说。

    目前,江北区组织部门已牵头科技、经信、人社等部门,制定产业教授履职考评办法,实施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制度,对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产业教授和工作出色的企业予以表彰。对创新型产业教授聘任企业、创业型产业教授创办企业、应用型产业教授派出企业以及产业教授个人给予相关扶持政策。

    除此之外,江北区连续出台《关于打造“北岸智谷”2.0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研究制定人才新政30条,并同步实施区级“鲲鹏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人才创业项目、科技服务业招引和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等,为人才在江北创新创业提供“真金白银”的保障,减少人才群体的“后顾之忧”。

    立足地方赋能产业 “双重身份”推进产学研无缝衔接

    成立不足2年,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其中授权4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6项,均已授权;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企业标准5项……

    作为一家“年轻”的科技型公司,江北区“产业教授”、宁大博士生导师李砚硕教授创办的浙江汇甬新材料有限公司2022年度营收2881万元,同比实现翻番。“这里有惠企利才的政策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初创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服务保障,可以说是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李砚硕说。

    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一路保障下,一批像李砚硕教授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产业教授”创办的企业正在江北落地生根。据统计,5位创业型“产业教授”创办企业在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6亿元,呈现逆势上涨的良好势头,也有效带动了地方产业提级迭代。

    作为“产业教授”,他们需要根据企业需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难题攻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平台;也需要负责带领、引进和培育人才团队,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实现项目产业化,参与或承担高校、科研院所实践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等。

    “校企之间就是要打破知识和经验的‘围墙’,多多尝试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兼职副院长徐步光依据学院实际情况,常常会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创新意见,也在课程教学中提供设备支持,注重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练身手”。

    作为江北区“应用型产业教授”,徐步光的身份并不局限于学院导师,还是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裁——这一“双重身份”,也有利于他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仅2022年,其所在的公司与学校就达成了4个技术研发项目的产学研合作。

    “这是一次‘双赢’的探索。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加速破解技术瓶颈、提升企业产能,同时对于高校来说,也可以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江北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教授”的示范效应,江北区正全面排摸梳理企业转型难点、技术迭代痛点以及高校人才培养重点,在人才科技数字化系统中开发企业技术需求模块和高校、科研院所应用人才需求模块,精准高效地对接高校院所和企业间的问题需求,推动双方在技术攻坚、资源对接、合作共建等方面深入合作。

    同时,江北区还成立了“产才融合·创新赋能”产业教授赋能联盟,与宁波大学、中科院材料所、宁波工程学院等在甬高校院所签订产业教授合作项目,征集发布首批30条江北区创新技术榜单,带动产业化项目实现产值超2亿元,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让教育和科技双向成就,让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宁波,终将如期而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