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塑形铸魂

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宁海县河洪村举办传统民俗活动。
(蒋攀 孙吉晶 摄)
宁海县许家山村获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蒋攀 孙吉晶 摄)
制图:陈思佳

    记者 孙吉晶

    石屋、石院、石墙、石巷……来到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世界”。

    许家山村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

    近年来,许家山村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在保留石头建筑美学元素的基础上,展开古建筑修缮、古道修复等工作。同时结合石屋古村特色,打造石村瓷坊区等艺术节点,让古村更具艺术气息,先后获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3A级景区等荣誉。

    随着声誉鹊起,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在许家山村开花结果,曾经闭塞落后的古村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许家山村,是我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顶层设计

    让乡愁有“乡”可寻

    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在宁波,传统村落如何在保留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013年以来,我市加强立法保护、明确组织机构、落实要素保障,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累计列入省级重点村32个、一般村124个。整治修复后的传统村落旧貌换新颜,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村落蝶变,顶层设计是关键。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按照高标准、高起点要求,坚持“一次规划,长期使用”,注重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

    在规划设计中,以古建筑修复为核心,开展风貌与环境相冲突的建(构)筑物整修、古道修复等,同时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旅游项目规划,实现宜居、宜游、宜业三者统一。

    余姚市金冠村、横坎头村、柿林村、中村村等四个重点村专门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其中中村村获得了省首届“美丽宜居”优秀村庄规划二等奖。

    各地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统一,在规划编制中既明确古建筑、古文物保护要求,又深入挖掘、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促进传承,以传承实现保护。

    慈溪市方家河头村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入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立起档案和数据库,运用文字、录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记录。开展非遗进文化礼堂、非遗成果展览等活动,并将石雕等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传统教学课程,为非遗传承注入鲜活力量。

    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为方孝孺后裔集居地,该村围绕忠义文化,规划修复方氏祠堂、五雷庙、恭房等古建筑,彰显耕读传家传统。

    为了让乡愁有“乡”可寻,我市因地制宜开展村落保护利用,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保护利用规划。

    鄞州区总结梳理走马塘村、勤勇村等村庄改建保护经验,相继在童一村、天童村、上街村、新张俞村、童夏家村开展村庄整体改建,有效保护了一片历史建筑。镇海区编制《十七房村村庄建设规划》,重塑村落河网水系,再现江南水乡特色。象山县确定以“避免静态保护,重塑古村活力”为规划总原则,划定设立占地2.9公顷的古村落核心保护区,划分为民居、宗祠、防御设施等多个古建筑类别,分类分步实施保护。

    开发建设

    “活化利用”护住乡土

    位于村中心的月湖公园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流经村内的门前河、外婆溪河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曾经的粮站和轧米厂变身为游客中心和会客厅……2020年以来,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启动打造以“联步青云”为主题的乡村振兴项目,对总量5万多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全面开展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的抢救性修缮。

    如今,一到节假日,城里人纷纷前往青云村体验怀旧之旅。

    我市加大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保护利用。

    象山县采取村企结对、乡贤捐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县共整合落实历史村落保护利用资金7000万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3000万元。慈溪市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扶持政策,市镇两级安排资金,以300万元/村的标准投入特色村打造建设。

    宁海县梅林街道河洪村在历史文化村落古建筑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不损毁及合理改建、添建的前提下,先后引进非遗古戏台传承人葛招龙、乡建艺术家胡钊云、非遗牛角雕大师蔡建祥等人才,参与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随着古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河洪长寿文化节的节庆效应日益明显,涌现出一批强村富民促共富的典型。

    镇海区十七房村结合未来乡村创建,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中深挖亮点,还原村庄古香古色的风貌,开展数字化场景建设,完善、升级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迭代升级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及数字化应用场景。

    在开发利用中,一些历史文化村落紧紧抓住休闲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引入产业资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村民就地转岗转业,实现创业增收致富。

    奉化区马头村做好“旅游+文化”文章,以古村保护和开发为基础,全面推进“水墨马头”建设,开办翘头民宿、巷遇马头咖啡馆,打造历史文化陈列馆、乡贤名人馆、酒坊民俗活动体验馆、红色教育展示馆等,将商业、旅游、文创、教育与马头古村发展相结合,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32万元增长到去年的254万元。

    共创共建

    全民守护“基因密码”

    守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离不开政府引导,同时也需要全民参与。

    我市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等形式开展“规划讲堂”宣讲,培训人员7600余人次,同时吸引大量群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乡土文化挖掘,共同守护这些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各地依托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底蕴,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展示,举办闹花灯、赛龙舟、赏月、登山等系列活动。

    鄞州区东吴镇把举办天童镴会作为推进天童老街开发的重要载体,围绕“一庙一堂一老街,三祠四园十二井”,提炼出“商儒文化、耕读文化、慈孝文化”,按照“就地取材、修旧如旧”的理念,全面恢复“东乡十八街”历史文化风貌,修建天童镴器研习社和木匠研习社,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村庄。

    坚持党建引领,保护发扬古村文化。江北区半浦村依托浓厚的慈孝文化及书香气息,在半浦小学打造江北区示范性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设计重温红色经典、四季农事体验、野外求生、爱心奉献、团队协作等多种类型的组织生活菜单,满足不同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需求。余姚市横坎头村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浙东行政公署及教导大队旧址,已经成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创新发展

    激发村落生命活力

    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延续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去年,我市组织力量对部分传统村落进行调研,发现传统村落存在要素保障不足、开发深度不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些地方把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村落文化有机结合,全方位推进传统村落开发利用。但受土地性质、资源基础、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我市社会化、商业化运作传统村落的成功案例不多。

    业内人士表示,持续而有保障的土地、资金和传统技艺投入,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区(县、市)可以设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基金”。

    要科学规划历史文化村落的产业发展。注重整村保护、特色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因地制宜打造历史建筑博览、国学文化传承、生态农业体验、美丽乡村休闲、特色民俗观摩等不同特色的旅游村落;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规划现代农林牧渔业、商业和服务业、休闲养老产业、教育文化产业等适宜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的主导产业。

    避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的大拆大建和同质化。在修复历史建筑与建设新民居中,力求格局相容、错落有致、和谐一体;部分村历史建筑集中于某一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应将村域分为传统村落片区、新农村片区,分别进行规划、建设、利用和管理;有的村明清古建筑居多,有的村人民公社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居多,应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遗存现状,确定其修复、保护的主体风格,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内涵的历史文化村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