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提问,郑亚华说了四个字

    张弓 

    郑亚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护理部主任。

    她从一个初出茅庐的临床护士,到如今管理1600多名护理人员的“大家长”,最近又被评为浙江省“杰出护理工作者”,经历了整整36年的岁月。宁波日报记者陈敏采访时问她,36年护理生涯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只回答了四个字:“对病人好!”(据《宁波日报》5月10日第二版)

    读到这里,我停顿良久,思绪万千。

    作为医务人员,对病人好,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对病人好”,那就不配从事医务工作。

    对病人好,又是最高的要求。这里的好,不仅是服务态度要好,技术水准要高,医德也必须高尚。

    在这篇千余字的通讯里,陈敏向读者讲了几个郑亚华“对病人好”的故事。

    1985年,郑亚华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实习。上班第一天,她注意到病房里的一名胃癌患者,因为已到终末期,经常痛得将整个身体蜷缩成一团,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从那时起,17岁的郑亚华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对病人好,因为病人太可怜了。

    2005年冬天,郑亚华担任呼吸科护士长。一天,120送来了一名40多岁的流浪汉。患者肺部严重感染,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面对苏醒过来的病人,郑亚华第一时间给他买来了一碗面。在她的带领下,呼吸科的医护人员纷纷伸手帮助照顾这名流浪汉。流浪汉出院那天,郑亚华不仅从家里拿来了丈夫的毛衣、羽绒服,还组织了一次捐款,让病人有了回家的路费。

    根据郑亚华的一贯为人,36年的经历,感人的故事应该有“一箩筐”。可能是因为报纸版面有限,就讲了两三个故事,连我都觉得不解渴,希望以后找机会继续讲——现在的医疗界,包括整个社会,太需要对这样“对人好”的人和事给予激励了。

    郑亚华“对病人好”的事迹,首先应该学习的,当然是同行。对照郑亚华,我们做得怎么样?为什么不能做到像她那样?当然,有不少医生护士,对待病人尽心尽力,治愈了他们的疾病,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但是,不能否认,也有一些医务人员,离“对病人好”还有距离,有的甚至差得很远。要想知道差距在哪里,很简单,听听病人及家属的经常性吐糟,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除了医务人员,其他各个行业,也应该把“对服务对象好”,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追求目标。

    比如,商场的服务人员,就要对顾客好。不仅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更重要的是保证提供的商品货真价实,最起码没有假冒伪劣。

    比如,社区的物业公司,就要对业主好。不仅能够保证小区的清洁和安全,还要把业主当作自己的家人,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

    比如,学校的老师,就要对学生好。不仅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而且立德树人,让他们健康成长,至少不能把他们往邪路上带。

    比如,新闻工作者,就要对读者好。不仅能够及时提供丰富真实的信息,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情中认清是非、辨清方向。

    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就要对人民好。不仅要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还能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

    比如,我自己。我是一名退休的新闻工作者,有点评论写作的爱好,也要向郑亚华学习,努力从读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写点有用的东西,特别不要说空话、套话,浪费社会资源和读者的时间。

    ……

    如果各行各业、各种组织机构,都能像郑亚华那样,时时处处“对病人(服务对象)好”,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好了,而且会越来越好。

    我的想法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有理想总比没理想好,万一实现了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