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能任由贩卖教育焦虑成为一门生意

    苑广阔

    在北京,有人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在广州,一些校外机构组织小升初“秘考”,采取线上报名、酒店考试,一场收费399元……随着中小学招生季临近,一些个人和商家通过煽动焦虑情绪、虚构身份、捏造事实等方式误导、欺骗家长和学生,牟取不法利益(5月23日《武汉晚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强调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规范报名信息采集,健全有序录取机制;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但是很多家长的焦虑情绪并没有得到缓解。

    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机构和自媒体,为了自身利益,通过编造虚假消息,组织所谓的小升初“秘考”,拼命营造和放大家长们的焦虑情绪,让他们觉得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为了进入学校以后不被其他孩子落下,自己还要再加一把劲、再添一把火,然后就或请家教,或到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一对一培训。

    而一些机构或自媒体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充分利用家长们的焦虑情绪,谋取自己的利益。举个例子,很多教育类自媒体,打着解读教育政策、提供教育咨询的名义,天天发布所谓当地“牛校”“渣校”排名,还把孩子分成“普娃”“牛娃”“超牛娃”等档次,并且给出具体的的划分标准,不遗余力地鼓吹“教育成功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吸引关注、增加粉丝,而当粉丝到了一定的数量,就开始“带货”文具、绘本、玩具等,走上变现之路。

    一些不负责任的机构和自媒体,通过胡编乱造的信息,煽动、放大家长和学生焦虑情绪,影响“双减”政策贯彻落实,危害多多。当这些机构和自媒体为了自身利益拼命渲染和贩卖教育焦虑的时候,最终受害的还是家长,以及被家长送进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的孩子。

    对于广大家长来说,一定要多些独立判断的精神,不要被校外机构和自媒体牵着鼻子走,更无须因为不必要的焦虑,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这种不顾孩子真实意愿、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了孩子科学的学习和成长规律,长远来看,有害无益。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用积极、多元的视角评价孩子,避免“功利化、短视化”。

    有关部门应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平台健全账号注册、运营和关闭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制度,加强账号名称信息审核、专业资质认证、信息内容审核等常态化管理,不能像现在这样,无论个人还是一些机构,只要愿意,就可以打着教育咨询、服务的名义开设账号,发布各种信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