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史弥坚:
遗泽镇江留贤名

祝永良

史弥坚像(资料照片)
江南运河第一闸——京口闸遗址一角。
新建成开放的京口闸遗址广场。
史弥坚主持修筑的京口澳闸示意图
镇江北固山古城墙遗址。
古运河上重建的京口闸。
镇江第一楼街已改造为现代化商业步行街。
镇江大市口留有当年“娄字记”巡铺印记的“娄巷”。

    林荫掩映,往事深沉。繁华的镇江市中华路上,有一处古老的遗址。置身其间,斑驳的石块、沧桑的石板路、古老的龟趺座,一个个细节无言地诉说着历史。这就是江南运河第一闸——京口闸遗址,是近年来大运河沿线考古重要发现之一。

    历史上,镇江有个水利枢纽叫京口澳闸,它有六道闸,京口闸是第一闸。南宋嘉定及元至顺《镇江志》均记载:嘉定十年(1217年),郡守史弥坚修京口澳闸,并于甘露港置上、下二闸。京口闸“视时节次第启闭,以出纳浮江之舟”。

    史弥坚(1166-1232),字固叔,一字开叔,号玉林,别号沧洲,南宋庆元府(今宁波)鄞县人,史氏家族“一门三宰相”中史浩的幼子、史弥远的双胞胎弟弟、史嵩之的叔叔。

    年少便有智谋

    史籍中,对史弥坚事迹的记载少之又少,他的光华似乎被三位当丞相的父兄及侄子遮蔽,但透过一些碎片化的记载,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醉心于地方治理、精明强干、政绩斐然的官员。他曾雄心勃勃,试图“辅中兴,擎天作柱”,但由于胞兄史弥远久居相位,为避嫌,他主动远离朝堂,长期任职地方。从中,也让我们看到史氏家族不搞权力拉扯,不讲裙带关系,公私分明的家风。

    史弥坚年幼时“警敏端正”,史浩以之为奇。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子妃李氏生性悍妒,孝宗想把她废了,便私下与史浩商议。史浩“退朝有忧色。弥坚时侍侧,问其故,忠定(史浩)愀然曰:‘李妃悍恶,上欲废之,念未有以对。’(史弥坚)即应曰:‘嘉王即位,母子位号必改正,今所言议者当执咎。’忠定愕然曰:‘计得矣。’翌日见上,议遂寝。”从这段话可见,史弥坚年少便有智谋,而且思虑深远,如果父亲赞同废黜李氏,那么,她的儿子嘉王,也就是后来的宁宗皇帝即位后,必然会对“今所言议者”也就是史浩进行秋后算账,因此,史浩才有了正确的应对之策。后孝宗将自己的亲侄女、崇宪靖王赵伯圭的三女儿许配给史弥坚。《清容居士集》载:“忠定越王(指史浩),淳熙中召赴德寿庆寿班,孝宗曲宴问曰:‘太傅幼子,今何姻?’忠定谢:‘不敢。’孝宗曰:‘吾为太傅成之。’是时,崇宪靖王伯圭女方笄,即封新安郡主,以嫁忠宣(指史弥坚)。”

    治政必先安民

    史弥坚年少时师从杨简、郑清之。杨简是南宋著名学者,“淳熙四先生”之一。郑清之为南宋后期宰相。史弥坚好学上进,因父亲是帝师、丞相,按宋代的恩荫制度入仕,初为临安军器监。此后,据咸淳《临安志》载:开禧二年(1206年),史弥坚任两浙路转运判官,兼权知临安府,次年,除权兵部侍郎。兄史弥远担任丞相后,为避嫌,他于嘉定元年(1208年)离开临安,出任潭州(今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史弥坚初到潭州,就碰到一件比较棘手的事。原来,这年2月,受天灾影响,湖南郴州一带庄稼歉收,桂东黑风峒的瑶族首领罗孟传揭竿而起,唱出了“蝗灾旱灾苛税重,不如投奔黑风峒;饿死逼死命一条,拿起刀枪反朝廷”的歌谣,当地瑶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史弥坚了解到起义队伍中的多数人是为饥寒所迫,便决定对义军进行招抚。他派人给黑风峒送去一批粮食和食盐,并上奏朝廷,要授予罗孟传官职。罗孟传闻讯后愉快地接受了招安。就这样,史弥坚成功平息罗孟传之乱。罗孟传后来再度作乱,于嘉定四年(1211年)九月,被部下胡有功杀死。

    史弥坚在潭州任职时间不长,嘉定三年(1210年),他受命出知福建建宁府。

    建宁一带多山,百姓所能拥有的耕地很少,他们终年劳作却入不敷出。如逢水旱天灾,贫弱者只好贩鬻妻儿,很多人流离饿死。

    针对这一情形,史弥坚发动当地好义举、有德行的乡绅开设义仓,“差本乡土居或寄居官员、士人有行义者与本县同共出纳”。地方志载,他几次三番地向穷人施以柴米、衣物、药物之类。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办自己的事,一时政绩斐然。

    筑城修楼修志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史弥坚调任江苏镇江知府。

    当时,宋金已议和多年,但金兵仍不时南下袭扰。南宋立国之初,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巴蜀、荆襄、两淮地区,成为巩固南宋政权的第一道屏障。宋高宗定都临安,长江沿线的城市便成为拱卫京都的第二道屏障。镇江北临长江,有江南运河与临安相连,一旦失守,金兵便可溯河而下,因此,镇江是南宋的一方江防重镇。

    要防御金人入侵,首先需要加固城墙。当时,镇江府仅有一座子城,且守卫松弛。此外,镇江的东边直接大海,易受海盗滋扰。于是,到任的第二年,史弥坚决定重修罗城,对镇江的城防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增开城门7座,把北城墙延伸到北固山的后峰。嘉定《镇江志》记载:“史弥坚乃创修罗城诸门……凡旧城之圮者墙而塞之,因军民之便,视地势之宜新作之门七。”“其时,镇江府城城墙周长十二里许,高两丈六尺。”上世纪90年代,镇江市的考古工作者曾绘制出宋代罗城布局图:北至长江路,经北固山折转,东抵大学山、气象台山一线,向东南方向延伸,西至鱼巷—山巷一线,经登云山路口折转,经阳彭山,南绕天福山,与东城垣抱合。

    同时,为加强镇江城厢市井的安全,史弥坚在城内设置了28处负责巡逻的巡铺所。嘉定《镇江志》卷十载:“初,厢无巡铺,官无军巡。待制史弥坚谓,滨江为郡,军民错处。戢奸弭暴,宜不若是疏。乃于五厢、江口镇创置巡铺二十八所,以二十八宿为记。铺各厢军二名,专充巡徼。东西厢五铺,左北厢五铺,左南厢五铺,右南厢五铺,右北厢五铺,江口镇三铺。”至今,镇江大市口西南角还留有当年“娄字记”巡铺印记的 “娄巷”之名。

    史弥坚还在府治千秋桥南发起修建了镇江喜雨楼。喜雨楼号称宋代京口第一名楼,建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中国古代地理著作《方舆胜览》载:“楼在城内,规模宏壮,占一郡胜处,颇有登览之快。”因为开工之日,久旱的镇江忽然下起了雨,到收工之日,又逢下雨,于是,史弥坚就命名这楼为喜雨楼,并亲自撰写记文。南宋诗人戴复古(号石屏,台州黄岩人)赋诗祝贺,诗中云:“京口画楼三百所,第一新楼名喜雨。”此地遂称镇江第一楼街,此名也一直沿用至今。戴复古诗全文如下:

    《京口喜雨楼落成呈史固叔侍郎》

    京口画楼三百所,第一新楼名喜雨。大鹏展翼到中天,化作檐楹不飞去。一日登临天下奇,华灯照夜万琉璃。上与星辰共罗列,下映十里莲花池。泰山为曲海为酿,手挈五湖为甕盎。银糟香沸碧瑶春,歌舞当垆多丽人。使君歌了人皆饮,更赏谷中花似锦。五兵不用用酒兵,折冲樽俎边尘寝。兹楼屹作东南美,孰识黄堂命名意。特将此酒噀为霖,四海九州同一醉。

    喜雨楼,后来成为宋代文人宴集之所,颇有名气的李友山诗社诸诗人,曾在喜雨楼中以大鹏为赋,留下不朽诗篇。如今,历经800年风雨,喜雨楼已不复存在,留给人们的只有这个楼名了。镇江第一楼街也已改造为现代化商业步行街。与当年的喜雨楼一样,每到晚上,这里的酒吧一条街及夜市排档就成了镇江人聚会的地方,能一直热闹到凌晨,是镇江最有烟火气的步行街。

    在镇江,史弥坚主持修撰了嘉定《镇江志》。这是镇江现存最早的基本完备的地方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从先秦到南宋嘉定时期,镇江的州郡沿革、山川地理、人物风俗、农田水利、城池乡邑、文化教育、官吏驻军、赋税钱粮、楼台寺观、古迹名胜、驿传公厩、异闻杂说等。它是南宋人写的“镇江通史”,是研究宋代镇江地区人文、地理、风俗等的重要史料。

    治水畅通运河

    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大京口曾是江南运河主要入江口,也是漕运交通咽喉。南宋定都临安后,运河镇江段承担了南北通航、军粮转运等任务。而此时,由于宋金多年交战导致管理缺失,京口水道淤塞,原有通接潮汛、调节启闭的几道闸门“积岁不开,木圮石泐”,这样,船只从长江进运河,被迫冒风险涉长江东下,经江阴逆五泄渠南行,再从无锡西北绕入。

    此外,在贯通镇江城内的漕渠北端滨江处,原设有西津斗门以出纳漕船,前人鉴于斗门打开时,渠水有北泻之虞,便开挖了积水、归水二澳,为漕渠的储水库,二澳同时用闸门节制。而当时,这一水利设施也已陷于瘫痪,所剩只有归水澳堤防。

    为改善这一状况,史弥坚与转运副使吴铠、钱粮总领钱仲彪一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改造了自大京口至南水门的漕渠,重建了京口通航枢纽。二澳经疏浚后合为一澳,将积土筑为堤垣,并修缮归水澳旧闸,使之接通漕渠。改建后的新水利枢纽归水澳,水面达到原有的3倍。

    归水澳附近有个转般仓,为南宋国家粮食专用仓库。重修工程扩大了仓库的规模。史弥坚用浚澳之土扩大仓储范围,增高地基,在新仓周围深挖壕堑,修渠与船闸相通,使运河中的船只通过闸室可直接驶入仓库装卸作业。

    水澳与长江联通后,有人担心泥沙淤积。嘉定《镇江志》记载:“归水初意只以灌渠,今达之于江,闸启则浅,无乃失其为辅者乎。”为解决这个问题,史弥坚在渠上增建了上、下两个闸,这样引潮入渠而不直接入澳。又在城东北的北固山下修甘露港,使归水澳和甘露港相接。

    甘露港北通长江,南有一条关河穿过府城进入运河,史弥坚在甘露港也修了上、下两座船闸,这样,当京口闸船只拥挤时,可分流一部分到甘露港过闸,经关河入运河,有效减轻了京口闸的压力。

    北固山下多沼泽,史弥坚发动民众,开挖出一个新的积水澳,取名秋月潭,潭中能容纳相当数量的船只停泊避风、等候过闸。

    经过这一系列大手笔改造,最终形成了由京口闸、上闸、中闸、下闸及甘露港上闸、甘露港下闸等6座水闸组成的澳闸系统,与归水澳、甘露港配合,集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码头作业与仓储等于一体。“自是巨防屹立,海潮登应,则次第启闭,出纳浮江之舟。拍岸洪流,畅无流碍,杨枻维揖,舟人欢呼。”(宋无名氏《京口河渠考》)。

    这项工程惠泽镇江700多年,自宋以后,它都是沟通南北的水上高速枢纽,带动着沿岸各地的经济发展。直到清末,由于南北海运兴起,津浦和沪宁铁路通车,江南运河作用式微,漕运停办,京口闸才正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江口及河道逐渐淤塞,1933年被填筑为中华路。1958年,政府在古运河小京口段重建京口闸。2013年以来,镇江市考古人员陆续发掘了中华路京口闸遗址。2022年,作为省级文保单位,遗址展示工程正式向游人开放。

    辞官赋闲东吴

    南宋词人刘子寰曾作《齐天乐(寿史沧洲)》词,记述史弥坚在镇江的政绩,以“辅中兴,擎天作柱”颂之。词曰:

    雅歌堂下新堤路。柳外行人相语。碧藕开花,金桃结子,三见使君初度。楼台北渚。似画出西湖,水云深处。彩鹢双飞,水亭开宴近重午。

    溪蒲堪荐绿醑,幔亭何惜,为曾孙留住。碧水吟哦,沧洲梦想,未放舟横野渡。维申及甫。正夹辅中兴,擎天作柱。愿祝嵩高,岁添长命缕。

    本来,史弥坚也准备雄心勃勃干一番“辅中兴,擎天作柱”事业的,但看到胞兄史弥远久居相位,大权独揽,出于对史氏一门前途命运的担忧,便多次写信劝谏兄长,希望他急流勇退。史弥远当然不会理他。朝野上下对史氏一门长期掌控朝政的不满舆情,让史弥坚倍感压力,既然兄长不愿辞相,史弥坚就决定自己辞官。

    史弥坚辞官后,只保留了一个从四品的待制头衔。他将家从城区月湖搬到太白山下的东吴南村,建了座普通的宅院。宋宁宗闻讯后,御书“沧州”二字赐他,史弥坚把自己的宅第命名为“沧州堂”。一代能臣,就此赋闲16年。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66岁的史弥坚去世,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大学士,谥“忠宣”。

    南宋官员吴泳在《史弥坚赐谥忠宣制》一文中评价史弥坚:“在熙宁则不党于熙宁,如安国之于安石;在元祐则不趋于元祐,如大临之于大防。”王安石、吕大防在宋代都曾官居宰辅,但他们的兄弟王安国和吕大临,不但不依附位高权重的兄长,还常常对兄长的作为提出批评。史弥坚也同样,他不因哥哥地位显赫而去攀附,而是主动远离朝堂,以勤勉赢得政声,凭清正取信于民。他对镇江的治理,如王安石之于鄞县般遗泽深远,因而曾有网民提议,镇江应该修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史弥坚的功绩。

    史弥坚对家族未来的担心,在后人看来是多余的,在当时却有其深刻原因。南宋是一个权臣辈出的时代,在史弥远之前有秦桧和韩侘胄,之后有贾似道,他们尽管掌权长久,但都结局不好。秦桧死后,他的势力被迅速铲除;韩侘胄和贾似道最后都不得善终。史弥远是他们当中唯一死后没有被朝廷清算的权臣,这得益于史弥远所用之人都具备相当的才干,在他去世后,这些人仍能长期执政,由此也决定了史氏一门在南宋后期仍能得到朝廷呵护。

    本版图片由祝永良拍摄、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