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奉化区西坞街道万亩方小麦丰收。(李芮 王振虎 摄) |
 |
奉化区西坞街道万亩方无人机施肥。 |
记 者 李 芮 通讯员 王振虎 朱宁溪 初夏的田野,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在奉化西坞街道,万亩方连片大田,几辆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田中忙碌穿梭。 这是宁波2022年度“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后,种植小麦迎来的首次丰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宁波自2021年起,启动实施“百千万”整治工作,不断探索整治管理新模式。“耕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满天星”聚成“百千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 在第3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宁波交出的这份“百千万”整治成绩单,确实亮眼。 全市已实施整治项目44个,其中万亩方项目6个、千亩方项目36个、百亩方项目2个。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整治耕地连片面积近15万亩。今年,我市还将开展整治项目43个以上,预计到年底可累计形成集中连片耕地面积超21.3万亩。 可以说,每一捧沉甸甸的麦穗背后,都是宁波为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而做出的努力。 优化耕地布局,“造”出一块好地 无论是千亩方,还是万亩方,都是为了“造一块好地”——这是宁波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百千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定下的目标。 “去年晓塘乡千亩方开始整治,效果立竿见影。田间道路好起来了,水渠也修起来了。农田整合到一起,集中连片了,飞机打药、拖拉机耕地还有收割都很方便。” 苏荣标是象山荣标家庭农场的法人代表,在象山承包农田已是第4年。去年7月,象山县晓塘乡西边塘村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正式开工,在晓塘乡承包了800亩耕地的苏荣标最先体会到整治后的变化。 园地和设施农用地恢复为耕地,果树得到清理,果棚和鹅棚进行了拆除,土地平整、渠道清淤、河道护岸修复及田间道修复等都一一落实。去年12月,晓塘乡整治完工,耕地功能实际恢复187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83亩,形成连片耕地面积1302亩。 从“低小散”蜕变成“高大上”,“百千万”整治不仅有效解决了我市耕地碎片化问题,还带领不少村民一起致富。 在宁海县力洋镇,一个名为“稻虾轮作”的千亩方项目启动建设。这种“种一季稻、养一季虾”的模式,推动了力洋镇稻虾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田两用,一田双收”的种养让力洋镇千亩方实现全年土地“零荒废”。目前,这片千亩方的龙虾亩均产量在350-450斤,亩均收益能达到7000-9000元,真正实现了“一亩田万元钱”,相比传统种植模式,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农民收益都翻了番。 经过两年多的整治,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美丽良好、适宜规模种植的大田焕然新生,助力我市进一步夯实农田“底盘”,撬动镇域共同富裕。 加快土地流转,“转”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农田整治的同时,也带动了土地流转。 为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的最大化,我市加大力度有效盘活闲置土地,唤醒“沉睡资产”,力争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破解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 奉化区西坞街道万亩方土地采取整村统一流转的模式,将原有分散的土地串联起来,进行规模化连片种植,有效释放土地发展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造一块好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除此之外,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的管护难题,也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有效破解。 去年,奉化区农商集团完成了土地流转面积10265亩,涉及西坞街道9个建制村,完成流转后再由种植大户进行承包种植。 苏荣标所在的象山晓塘乡,也联合乡村旅游运营平台,开展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引进有实力的农业公司进行统一运营,打造集水稻种植、机械服务、稻米加工于一体的多元化水稻产业园和具有宁波特色的优质高效粮食基地。 坐看一川翻翠浪,预知千亩割黄云。土地流转“金钥匙”打开了乡村的“致富门”,助力新时代现代化美丽生态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更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市资规局有关负责人坦言,要想“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就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同时,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实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提高。 为达到这一目标,今年,宁波将继续加大力度,坚决打好永久基本农田提质战。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市将建成千亩方、万亩方110片,整治耕地规模31万亩以上,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美丽共富夯实“耕”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