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南第一闸”镇江谏壁船闸。其船舶密集度、货物运输量在我国水运主通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徐渭明 摄 |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
⑥ |
 |
⑦ ①林则徐率众加固洪泽湖大堤群雕。 ②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 ③漕运码头、镇江西津渡古街。 ④淮安首位状元沈坤喜报塑像。 ⑤乾隆老师徐用锡主持建造的宿迁徐氏宗祠。 ⑥淮安漕运总督府。 ⑦《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 王存政 摄 |
在我的心里,中国大运河不仅是波澜起伏的人工之河,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更是饱经沧桑的生命之河。它兼容并蓄,历千难万险而百折不回,有悲喜,有苦乐,有寄托,有魂魄。不久前,我随团沿大运河江苏段行走了六天,从镇江而至扬州、淮安、宿迁,对这条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京津冀鲁苏浙豫皖八个省市,“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大运河,对这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里程最长、辐射面积最广、牵涉人口最多的大运河,有了切近的认知。行程结束以后,想写点什么,却迟迟不能动笔。扪心自问,我确实没有能力、没有魄力抒写大运河,我写不出“楼船夜雪瓜洲渡”的气概,写不出“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欢快,写不出“淮水东边旧时月”的深情,写不出“淮阴春尽水茫茫”的孤寂,写不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感慨……时日挨延,只能够稍稍汇拢这一路上记下的和运河有关的字词,做一些归集整理。在寻章摘句的过程中,我愈益感觉这些字词朴素而又单纯、丰盈而又凝重,里面有文化、有历史、有人物、有风物、有物质、有信仰……当我在键盘上一字一字地输入这些字词的时候,大运河,就流淌在我的眼前——每一道波纹,都云涌不止;每一声喧响,都回音不息。
——题记
邗沟·夫差
关于大运河的第一个词,叫邗沟。下令开凿邗沟的人,叫夫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争斗不休。吴王夫差将欲北上伐齐。为了缩短军需路线,方便运兵运粮,夫差决定在长江北岸蜀冈高地筑邗城,由邗城始,开凿一条水上通道。《左传·哀公九年》中记载了此事:“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鲁)哀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
邗沟,南起自今江苏扬州市东南边古邗城以南的长江,向北绕经武广湖(今武安湖)、陆阳湖(今渌洋湖)、樊良湖(今高邮湖)、博芝湖(今博支湖)、射阳湖,向西北经山阳口(今淮安市)到末口,入淮河。
古人造词十分用心。比如形容当初开凿邗沟的场面,谓“举锸如云”,宏大的场面和气势轰然而至,形神兼备。这条连接众多湖泊、线路曲折迂回、全长400余里的人工渠道,又有邗江、韩江、邗溟沟、中渎水多个名称,后也称邗沟东道、里运河、淮扬运河等。
夫差没有想到,为了进攻,为了争战,“一船矛戈一船兵”,这条滥觞于军用地图、披斩芦苇和蒿草、串连原始湖汊的运河,会成为未来的中国大运河的开端。
艅艎·艨艟·舳舻相衔
开通邗沟之后,吴国紧接着在更北的地方开凿沟通淮水、泗水、沂水、济水,串连鲁国、宋国的黄沟。公元前484年春,吴王夫差率大军北上,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10万齐军。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水军的战船,在诸侯列强中是最有名的,“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夫差北上所乘坐的指挥船称作艅艎。艅艎体形高大,船头通常以鹢首(一种似鹭的水鸟)做装饰,可谓重器典范。它设有两层甲板,主甲板和上层甲板都可作战,其上另建有阁楼用于瞭望和指挥。
艨艟,是一种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当时,还有名为三翼、桥舡等的船只。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已经开始制作筏和独木舟,所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秦汉时期,位于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出现了专门造船的工场——船宫,船宫里的工人叫木客。及至元明,中国造船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73年,在江苏如皋马港河故道,发现晋代建造的双体舫船,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利用水密隔舱技术的船只。水密隔舱,即在船身内部由如同“防水壁”的舱壁,区隔出多间互不相通的独立舱室。当船舱遭遇意外、少部分破损进水时,水密舱壁使其他尚未受波及的隔舱还能提供船舶浮力,减缓下沉风险。南北朝时期梁国《宋书》中,就有“八艚舰”的记载。水密舱壁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方便船体修复、货物装卸和管理,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和远航性能。
水密舱、平衡舵、可倒桅、使帆技术、铁钉铁锔连接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运河舟楫的类型。在千百年接续扩展、延伸的大运河上,为着满足军事攻战、辎重转输、交通水运的需要,不断改进更新的一代代战船、商船、客船,以吨位大、坚固耐用而乘风破浪,各领风骚,享誉世界:
唐末五代时期,为皇家所用的水殿黄船,水上仪仗、禁卫的安福舻,官吏和商贾乘坐的做工精致的站船、沙飞船,以及差役船、西漳货船、遮洋浅船、防水箬叶篷船、丝网船、钻风船、摆子船等,舳舻相衔,千里不绝。
宋时有一种名叫三吴浪船的木船(同类型最小的叫塘船),穿梭在浙江、江苏两省河湖间,数量以十万计。其舱内坐室在前,卧室在后,配装窗户,从船体两侧船板至船棚都用优质杉木。船小、体轻、性活是浪船的三大特点。旅客一般搭乘这种船往来,代替车马步行。
漕舫是漕粮押运官乘坐的船只,是每一支漕运船队的头船。漕舫上面有总指挥、扈从,还有船夫、庖厨及杂役等一二十人。漕运规矩,“龙去凤回”,即满载粮食往京都开的漕舫上挂“龙旗”,卸载回来时挂“凤旗”。后来,舫成为在园林水面上建造起来的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赏休憩、宴饮娱乐。舫在陆地,或有荡漾于水中之感。
忽然就想到古人的一首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漕运·水闸·堤坝
古代交通,不能与近现代相比,其时,多采用水陆并济的方法,“陆运为转,水运为漕”,合称“转漕”,以“懋迁有无,和籴粮米,通济物资,利济灾患”。自邗沟肇始,经历各个朝代疏浚、修整和拓展,特别是隋炀帝大业年间的三次大规模开发,开凿通济渠、永济渠,以洛阳为中心,连通江南和涿郡;宋建都开封,漕粮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合称“漕运四河”;元世祖忽必烈集十余年之功,开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至公元1293年,大运河实现南北贯通,全线通航,元代欧阳玄著文夸赞:“东至于海,西暨于河,南尽于江,北至大漠。水涓滴以上,皆为我国家用。”明清两代,在淮安专设漕运总督衙门和河道总督衙门,掌管漕运事务,统理河道水务,不断新建、改建、修葺水工设施,终使大运河成为享有“千樯万艘、辐辏云集”“运合万方、河合天下”盛誉的交通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证明了人类的勇气与智慧,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杰作。
大运河遗产构成系统,由水源工程、水道工程、工程管理设施、附属衍生工程等组成。其中水源工程包括引水渠和水柜,所谓水柜,是指坝、闸、堤防构成的蓄供水系统。水道工程包括河道、河道航深控制工程也即拦河布置、河道水量节制工程也即顺河布置。大运河河道,或由人工挖筑而成,或利用天然河流改造而成,如南运河在自然河道基础上增加了人工作弯,起到“以弯代闸”的功效。按照具体功能,又可分为用于通航的主航道、支线运河、城河、越河,用于调控水量的引河、减河。拦河、顺河工程包括闸、坝、堤防、涵洞、码头等;工程管理设施则有浅堡、水志桩、提水机械与机具、过坝绞关等;附属衍生工程就更多了,如桥梁、纤道、漕仓、驿站、浅铺、船与船厂、衙署,等等。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工程规划,出现在不同的水资源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区段,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难题。例如淮安市境内的清口枢纽,历史上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历代能工巧匠,在复杂的水系格局下兴筑不断,其4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53处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以设计复杂、智慧高超、技术先进、地位独特而闻名于世。
好吧,我们且从某一运口启航——所谓运口,“运船出入之口也”——出越河,入引河,由减河返程。那么,越河、引河、减河,到底又是什么河呢?
越河,一说月河,二级支流之谓。淮安市内有条越河街。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重新疏浚在宋朝时已存在的沙河,更名为清江浦,在清江浦上架设了四座闸,以图控制桀骜不驯的水流。为保漕运,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在里运河北侧挖掘越河一道,长444米,在越河上架设越闸,冀以分流。
引河,用以导引河水而开挖的河川支流。早在《史记·河渠书》中即有载:“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减河,为分泄河流洪水而开挖的河道。其目的在于刹减水势,防止洪水漫溢或决口。减河可以直接入湖、入海或在下游重新汇入干流。
水闸,调节水流之用。又分为板闸、砖闸,以及用作临时挡水或检修闸门之用的叠梁闸,等等。
船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船闸和建造多级船闸的国家。船闸的雏形是斗门,斗门出现之前靠堰埭助运。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扬州附近运河建造了两座斗门,是大运河工程上最早的闸门。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修建的真州闸,是世界上最早的复式船闸,比西方最早建造的荷兰船闸要早约400年。再后来,为了解决船队翻山问题,从元代开始建造世界上最早的梯级船闸,到明代,大运河上梯级船闸已达38座。依靠这些梯级船闸,有序提升水位又渐次降低水位,浩荡的运输船队得以平稳地翻山越岭。
水无常势,须得修建具有导流、壅水、溢洪、排沙功用的堤坝。堤坝是防水﹑拦水建筑物的总称,但堤、坝和堰三者是有区别的。简单表述,堤是沿着河道修筑,如洪泽湖大堤;坝是拦截河道修筑,如淮阴朱龙坝;坝拦截河道而坝顶不过水,堰顶溢流过水,如两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川成都都江堰和浙江宁波它山堰。运河上的堤坝最初是土建的,后来在土泥中掺加草料和树枝,形成草土坝。再后来,人们将石灰、糯米汁、桐油混合搅匀,加灰土而成具有极强黏合度、抗压度的“三合混凝土”。根据材料区分,有土坝、草土坝、土石坝、浆砌石坝、木笼装石坝、木坝、砖坝、竹络坝等;按照用途,除一般所说的大堤、河堤,又有在堤防系统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缕堤、拦阻溢出缕堤的洪水的“二线”遥堤、有如沙方格以固定泥沙的格堤、建于险要处以巩固缕堤的月堤;坝又分为龙门大坝、挑水坝、减水坝、越坝、车船坝,有一种滚水坝,其实是溢流堰。不同地方,还把各个类型的堤坝叫做堤岸、埭、垸、坊、遏、碣,等等。
史载,当年使用了木桩以加固运河夯土大堤,堤外辟有官道,官道旁植以树木。例如从隋唐大堤顶面即发现分布有密集的木桩遗迹,尽管木桩已朽,但年轮依然可辨。事实上,明代,即在洪泽湖大堤先后建造“仁、义、礼、智、信”五座减水坝,赋予堤防以特殊的寓意。
……一代代人事更替,一代代王朝兴亡,运河边的芦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不由人想起镇江金山寺的题壁诗句:“千帆过尽暮天碧,惟见白云时往回。”
仓窖·仓廒·天下粮仓
漕运前后持续近2500年。有转漕就有仓储。运河沿岸,逐渐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官仓(正仓、太仓)、内仓、常平仓、恩丰仓、预备仓、义仓、社仓、盐仓……早期,建造仓储采用的是“穴地为窖”“两席夹糠”模式:从地表向下深挖6米至9米、直径10米左右的仓窖,反复修整、夯打窖壁、窖底,点燃棘草烘烤,直至烤焦成质地坚硬的红烧土;将草木灰摊在窖底,在窖壁上涂抹青膏泥,在窖底、窖壁上铺砌木板;木板之上,铺一层席,席上垫草、谷糠等物后再铺席,用两层席夹一层糠之法,确保隔湿防潮;仓窖存粮至一定高度后,同样用“两席夹糠”之法覆盖,最后以土盖顶密封。
后来,各地兴建砖木结构的仓廒,仓内条石墁地,穿斗式梁架,房屋坡顶设覆斗形天窗以供采光。《徐州广远仓记》碑拓片记载了广远仓始建、修缮、兴盛和凋敝的过程。当时,运河沿线各路州县建有诸多转运仓,例如句容际留仓、镇江大军仓、常州太平仓、无锡亿丰仓、江阴和丰仓、苏州大德仓,以及永丰仓、丰积仓、丰储仓、泰定仓、平定仓、常丰仓、丰衍仓、富义仓……这些转运仓的名称,寄寓了美好的生活愿景。
有一则历史故事: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运道受阻。唐德宗时,因为漕粮没有按时到达长安(今西安),禁军发生哗变。不久,时任镇海军节度使的韩滉从润州(今镇江)运来漕粮,获快报消息的唐德宗急忙跑到东宫告诉太子:“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由此可见大运河对于唐朝统治安危的重要意义。
南粮北运上千载,大运河舟楫领航,帆樯万斛,财源滚滚。明清时代,大运河是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漕运已发展成维系国家命脉的漕政。漕运总督节制万余漕船、数十万漕军。清朝年财政收入约7000万两白银,通过漕运可实现5000万两;清政府在全国设立49处税关,一年关税收入500万两白银左右,大运河税关占50%至60%的比例;专司税收的淮安榷关,年常关税居全国各榷关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在当年,说“天下财赋半运河”“仰给在此一渠水”,绝非虚言。
河工重地
耳边,仿佛传来雄浑的河工号子声:“搭锚![口+来]嗬!喂嗨!喔喔!”
开河的主体是人,转漕的主体也是人。就说凿渠挖沟的河工,也有细致的分工:堤夫、堡夫、挑夫、溜夫、坝夫、浅夫、闸夫、桥夫、泉夫、河夫、湖夫、塘夫、捞夫、停夫、浚船长夫……
在治水过程中,前人们创造出多样的河工器具,其中著名的工具有木龙、清河龙、驱泥引河龙、混江龙、天平架、浚河车、铁笆、铁篦子、牛犁,还有观风测水的相风鸟、水则(水志)等。且说河工根据不同需要所打的绳结,就有水手结、杠棒结(抬扣)、蝴蝶结(板凳扣)、双环扣……正所谓畚锸如林,修防有法,“不以徙移废其家,不以泛滥息其志”。
而服务于治水与日常生活,又形成手工匠作系列,如石匠、木匠、泥水匠等。再细分石匠加工工序,开凿石料作石板、石砖、石梁、石础、石柱。在运河沿岸古镇,现在还不时会见到不同图案的古石窗画屏,工艺手法有立雕、浮雕、透雕,体裁又分为单幅雕、组雕、连环雕……水蕴匠心,成就天工勋业。
治水名人·林工铁锔
我想要列出一长串治水名人、大家的名单。尽管,这是一份难以完整的名单:
吴王夫差始凿邗沟,魏惠王魏䓨挖掘鸿沟,汉光武帝刘秀通阳渠、建砥柱栈道,魏武帝曹操开睢阳渠奠定永济渠基础,晋武帝司马炎修筑三门峡水道,隋炀帝杨广集十余年之功乃成隋运河,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沟通南北大运河全线……以及陈登、乔维岳、沈括、郭守敬、白英、姚斌、宋礼、陈瑄、刘大夏、金纯、万恭、陈潢、李仪祉……等等勋业功臣。仅明清时期就有名传后世的河道总督潘季驯、
靳辅、张鹏翮、高斌、黎世序、蔡士英等,他们为疏河治水履冰临渊、殚精竭虑。
我想要单独列出一个人的名字,专意记下关于他的一段文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冬季,风暴大起,洪泽湖大堤决口,冲出一个27米深的大塘。洪泽湖水位下降后,黄河水又倒灌进来,泥沙淤塞导致漕运中断,朝野为之震动。时任代理江宁布政使、因服母丧丁忧在家的林则徐被夺情起用,身着素服走上重修大坝的工地。他宵衣旰食,茹苦任事,指挥河工终以6万多块重达千斤的条石,筑成长737米、高9米、顶宽33米的周桥大塘条石挡浪墙。
导游引导着去看个别石墙破损处暴露出来的铁锔。在建造大堤挡浪墙过程中,为了增强条石之间的稳固性,在两块条石齿槽连接处,镶嵌有“工”字形铁锔,浇上由糯米汁与石灰搅拌而成的砂浆,使条石与条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严丝合缝,不留罅隙。铁锔上,铸有标明工程负责人的铭文。如当年是林则徐负责修建的,此处铁锔上铭文为“林工”。铁锔镶嵌于墙体内部,表面看不到,因此,铭文没有表功扬名之用。如若此处工程若干年后损毁倒塌,墙内铁锔呈现世人,该谁担当,一目了然。这是对工程负责、“铁证如山”的最好诠释。
根据指引,我们找到一块局部已剥落的条石,透过缝隙能够看见里面的铁锔。遗址公园管理方特意在一旁立了一块刻有“担当精神”字样的石碑,其上嵌有一块锈迹斑斑的铁锔样品,可以清楚地看见铁锔上“林工”二字。
这道雄伟壮观如“水上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可以“媲美金字塔”的挡浪墙,已经屹立了近二百年,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其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式条石挡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更令人钦敬的是,它早已超越了最初的防洪功能,而展现出为千秋万代负责的担当精神。这一壁嶙峋青石,古朴、端直而又有苍凉的质感、气韵,它一定还将如铁壁铜墙般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如丰碑高耸于人们的心里。
我还特别想要向千百年来千百万河工纤夫这个群体表达由衷的敬意——赤日炎炎的夏季,他们的脊背被暴晒炙烤脱了皮;寒风凛冽的冬天,他们挖土清淤在滩涂冰泥里。每逢节庆大事,他们都要虔敬地尊奉习俗,敬香、敬牲、献谷、献酒、祭诵、祭橹,他们真心敬信,舍得出力,付出汗水、泪水、血水,但是,他们没有留下名字。
帆影遥遥,运河汤汤,天地无言,逝水苍茫。
《清明上河图》·《马可·波罗游记》·进士之乡
李白、刘禹锡、骆宾王、温庭筠、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米芾、范仲淹、杨万里、梅尧臣……数不清的名士大家往返运河,水韵激荡,纵笔诗画,豪放婉约,化成人文。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作有一幅国宝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运河城市汴京(今开封)恢宏而生动的生活场面,明朝大画家仇英也绘有一幅同名的重彩画作,刻画了明朝中期运河水乡苏州的繁荣景象。两幅长卷巨作,一样的车水马龙,亭、台、楼、阁、轩、榭、枋、廊、庐、庑、馆、堂林立,市井烟火气息浓郁。有方家指出,创作时间相隔400年的两幅《清明上河图》,代表了风俗类题材画作的最高水平。
人们称大运河为“古代文化长廊”“民俗陈列室”,确实其来有自。一脉清波,融汇古今,催生了富有特色的流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里。仅苏北地方的传统音乐戏剧舞蹈技艺,就有洪泽湖渔鼓、泗州戏、苏北大鼓、柳琴戏、淮海戏、童子戏、淮红戏、工锣鼓、天岗锣鼓、霸王锣鼓、洪武花棍舞、潼河龙舞、苏北琴书、大兴旱船等,入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浮槎泛泛,使节煌煌。不少外国使臣、传教士舟行南北,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朝鲜使臣朴趾源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沿运河到访过诸多城镇。他记述在中国旅行经历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第一个行经京杭大运河全程的朝鲜官员崔溥,回国后以日记体写下《漂海录》,书中有许多关于大运河的记述。还有一位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在赴北京行途中病逝,落葬于淮阴清口彤华宫(火神庙)边。
扯得再远些。在中国,有两处地方安葬着古代外国国王的墓地。
第一处在江苏南京铁心桥镇。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浡泥国(今文莱)苏丹(国王)麻那惹加那携王室、陪臣150多人前来友好访问,同年10月病故于南京。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以王侯之仪礼葬。
第二处在山东德州。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共执朝纲的东王、西王和峒王三王,率眷属及侍从340人访问中国,在回程途经大运河重要港埠德州时,三王中权势最大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礼安葬东王,亲撰碑文,并赐谥“恭定”。后来,东王长子回国继任王位,王妃和另外两个儿子留在德州守墓并定居,其后裔在清朝获得中国国籍,取姓安、温。
桨声帆影,汇通南北;河长水远,润泽千秋。因运河而兴的城镇数不胜数,明清两朝,仅淮安地方,从清口到末口,夹岸五十余里,即有淮城、河下、板闸、清江浦、王家营、西坝、杨庄、马头等多个城镇,商铺林立,行人络绎,“送往迎来,岁无虚日”。杰出者如周恩来故里淮安河下古镇,历代皆有名人:秦汉时期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诗人赵嘏,宋代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女作家邱心如、围棋国手梁魏今,以及被尊称为皇帝御先生的礼部尚书汪廷珍、李宗昉等。仅明清两代,河下就出过67名进士,其中有状元1名、榜眼2名、探花1名、举人123名、博学鸿儒词科5名,素有“三鼎甲齐全”“进士之乡”美誉。
河下古镇有一家历经二百多年、只做经典淮扬菜的老店文楼。它的特色菜品文楼汤包、文楼涨蛋、开洋蒲菜、软兜长鱼等,脍炙人口,闻名遐迩。食客可以叫一桌鲜得刚刚出水的“水八仙”素菜:水芹、茭白、芦根、雪藕、茨菰、荸荠、莲子、芡实;也可以饱享鱼、虾、蚌、蚬、蟹、螺、蛙、蛇“荤八仙”,盘碗之中,河鲜湖鲜皆神仙。相传,清高宗乾隆南巡途经河下,便装暗访,进得此楼。恰见当地宾客以赌对为乐。乾隆自认文韬武略,更有大学士纪昀在侧,胜筹在握,便跻身其中。只听一垂髾女子出一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君臣苦思良久,竟然哑言无对,遂于之后赐此楼曰“文楼”。数百年间,无数人冥思苦想,也续得无数下联,但是,至今尚无工整有致、得真味者。
在宿迁,另有一则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1657年出生于宿迁的徐用锡,先后中科举人、名登进士。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徐用锡任翰林院侍读,教授皇家弟子,曾经做过皇子爱新觉罗·弘历的老师,后因事免官归里。弘历登基,年号乾隆。乾隆一次下江南时驻跸宿迁,传报徐宅将要登门探望。徐用锡闻之,想起在翰林院时,由于治学谨严,对年幼贪玩的小弘历曾予严厉体罚。一次,徐用锡正拿着戒尺追罚,恰被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撞见,钮氏十分生气,道:“读书是君,不读书也是君。”徐用锡答:“读书尧舜之君,不读书桀纣之君。”钮氏听言,觉得甚有道理,于是向徐用锡致歉——难不成皇帝要来“翻旧账”?徐用锡吓出一身冷汗,急令家人高搭灵棚,披麻戴孝,谎称自己暴病身亡。乾隆驾临徐府,见老师突然过世,心中悲痛,即要上前祭拜。因为是装死并未入殓,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得真切,心想,如果乾隆真的拜了自己,事情就闹大了。他急忙折身爬起,扑跪在乾隆面前请罪,说明装死原委,请求治罪。乾隆听了,哈哈一笑,不仅没有责怪徐用锡,反而赞赏他当年严教有格、训导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早先谆谆教诲,朕哪会有至今日之长进呢?言罢,君臣、师徒重新使礼,共叙往日情谊。
其后,乾隆诏令徐用锡进京,授翰林院侍读。为求裨益后世,徐用锡以耄耋之年参与纂修史册。后终因年事太高,致仕还乡。乾隆四年(1739年)徐用锡去世,葬于新沂马陵山西麓,碑镌“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
永保安澜·永镇此邦
行行止止于近70公里长的洪泽湖大堤,道路两边,柳树、榆树、梅树、桂树、楝树、榉树、槐树、杨树、桐树、椿树……嘉木连绵,“怀杨”“同春”,浓荫如盖,一派繁茂。
在运河沿岸、堤防遗址,看到多处古代石碑石刻,包括工程记录碑、御题谕旨碑,篆有“绩奏安澜”“永保安澜”“普颂安澜”“金堤永固”“底绩宣勤”字样的吉祥祈愿碑,以及刻着赤日祥云、风恬浪静画面的吉祥图案碑。这些石碑石刻,历经风侵雨蚀,虽已字迹斑驳,却铭记下世代百姓祈盼风调雨顺的心声,蕴含着历久弥坚的治水文化精神。
为了维护政权稳定,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分别六下江南,指授治河方略,督察治水工程,探访地理民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还以生铁铸成九牛二虎一只鸡,用以镇水除害。如今,虎、鸡已无踪影,仅存五头个个重约2.25吨的铁牛。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楷书,谓“维金克木,蛟龙远藏,土能制水,永镇此邦”。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他一生写了四万两千多首诗,几与《全唐诗》相埒。如果从1711年9月25日出生开始计算,到1799年2月7日离世,他平均每天都要写一首诗还多。在位于洪泽县蒋坝镇南端的江苏省三河闸管理处,有一处洪泽湖治理碑廊,六角碑亭间,立着一块乾隆三面题诗碑,雕刻着乾隆三次经由淮安考察高家堰时所写的三首诗,“济运南输北,安流清汇黄”“藏功即在回巡后,防患要于未事前”“亦云救弊补偏耳,恒念有孚勿问焉”。有学者认为,乾隆最好的一首诗也是写大运河的:“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是的,再次写到邗沟。已经延续2500多年的大运河就是从邗沟引水成章的。中国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系由长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239公里的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的主河道构成。再说得细一点,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元朝定都北京,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截掉洛阳段,直接取直线连接北京与杭州,遂称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市西兴街道,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浙东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西晋时,开挖西兴运河,之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连接,形成西起钱塘江、东至东海的完整运河。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着铁路运输、近现代商业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漕运已非必须。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颁令停止漕运。但是,漕运废止并不意味着运河生命的完结。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多次改道“夺淮”,涌入苏北淮河水道,怒湍迅悍,冲堤垮桥,毁田淹地,生灵涂炭。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力行“治水安邦、兴水利民”。1949年秋冬季节,苏北行政公署组织开展“导沂整沭”,打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治水的第一仗,到1952年洪泽湖大型控制工程三河闸等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从根本上扭转了其衰败的态势。如今,淮河流域已经形成“蓄泄兼筹”防洪体系和一河入江、四河入海的排洪工程体系。“国家森林村”、宿迁市蔡集镇牛角淹村是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重要节点村居,在这个村广场的宣传栏上,有一篇《牛角淹赋》,详细陈述了水患之悲、水利之欣,“一迁再迁,家园屡毁而屡建;鼓勇弥勇,气力愈消而愈遒”。现在,大运河不同的区段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特别是自山东济宁以南至浙江杭州的航道,被称为“黄金水道”,每年的航运量在3亿吨以上,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的运量。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00多年间,世界各国先后开凿了500多条运河。运河,就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大运河在内的6条运河,因为承载着“见证人类文明历史的价值”,而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其他5条运河分别是:法国米迪运河(1996年列入),比利时中央运河(1998年列入),加拿大里多运河(2007年列入),英国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2009年列入),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2010年列入)。
2019年2月,我国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2022年4月,断流百余年的京杭大运河重新恢复了全程通水,一时间激起多少人泛舟大运河、拨蒿开航泊船归岸的热切向往。
……
水边蒹葭摇翠,河畔杨柳葳蕤,稻麦拔节,鸥鹭翔集……行走在大运河畔,望着一河碧水静静地流淌,心旷神怡,心生安详,仿佛这条大河并非人工所为,而是天生就在那里,就该在那里,和它周围的一切,原本就是彼此的一部分,就是有生命的、还在不断生长的历史文化的生态长廊。
“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涓滴皆从心头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