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岩勇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美”,包括: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美好未来、中华传统美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美乡村、美好世界等,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条分缕析,从中可以学习领悟新时代“美”的四重意蕴。 美在人民生活:以共建共享为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不到位,必须坚持团结统一、艰苦奋斗,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筑牢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以伟大奋斗实践提振伟大奋斗精神,不断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中,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全民参与、共同奋斗依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唯有锚定奋斗目标,坚定信念信心,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才能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才能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更有保障的幸福感、更可持续的安全感,促进人民生活不断向好、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前,让共同富裕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 美在生态环境:以和谐共生为核心,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引领,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出现,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需要稳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美在人格品行:以德性党性为统领,凸现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标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养德、崇德向善、以美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丰富的德性思想,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贯穿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理念和独特的精神追求,并且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以及社会风尚培育相融合。对共产党人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勤政为民、攻坚克难”的焦裕禄,“一稻济世、万家粮足”的袁隆平等,他们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德性和党性融合统一、同向发力,方能有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美在世界大同:以互利共赢为旨归,彰显中国宽广深厚的人类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体现鲜明的文化特色,蕴含丰厚的历史积淀,诸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公”和“大同世界”等。“共同体”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即“社会生活共同体”和“血脉相连命运共同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同体”出现8次,其中5次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3次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时间逻辑可以看出,“共同体”一词逐步由中国层面扩大到世界整体、由意识性倡导转向实践性构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是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世界谋大同,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