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治理

慈溪“时尚”事业越“分”越美

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
垃圾房
厉家村垃圾收运
厉家村垃圾分类体验馆
慈溪开诚有机固废处置有限公司
固废处置车间

    核心提示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2017年底,针对生活垃圾分类这一绿色“时尚”事业,慈溪市遵循“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的总目标,拉开了生活垃圾

    分类工作的帷幕。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慈溪市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有效推动区域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质增效。五年来,慈溪市垃圾分类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源头分类、中间集运与末端处置三大重点环节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阶梯式、跨越性发展。2020年至2022年,慈溪市连续三年获得省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评优胜县(市、区)。去年,慈溪市垃圾分类年度综合考评更是获得了宁波农村第一、城镇第二的好成绩,相关经验得到省、市主管部门高度肯定并加以推广。

    组稿 杨绪忠 徐晨曦 傅红苗 张应沛

    从源头入手,提升分类准确率

    日前,慈溪市掌起镇厉家村王阿姨在村口超市里通过垃圾分类累积积分,用1000分换了一瓶3公斤装的洗衣液。“垃圾分类是举手之劳,积分累积后还可以换购生活用品,真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王阿姨对此连连点赞。如今,厉家村每户村民都持有一张垃圾分类积分卡,与植入垃圾桶内的芯片配套,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分类积极性,有效破解了垃圾分类工作在农村的推进难题。

    厉家村常住人口9416人,约4706户。几年前,厉家村率先启动生活垃圾智能化收运,初步建立了行政村上门收运+居住小区自主投放模式,通过5年探索总结,群众参与率与源头分类准确率大幅提高,垃圾分类整体成效明显,并于2022年获评浙江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宁波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典范村。

    随着居民们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垃圾乱丢、乱倒的现象明显减少,村庄整体环境面貌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村民们对垃圾分类工作从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到现如今的主动分类、相互监督、积极参与,变化喜人。该村利用智能化管理垃圾分类的突出成效,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

    全市行政村“上门集运”模式持续深化,建成精准化分类投放行政村114个、芯片智能化管理模式村19个,其中智能化覆盖区域村民家庭桶内分类准确率超75%,建成宁波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9个、示范村30个、典范村10个,省级高标准示范村10个。

    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原则,慈溪全域高标准推进“上门集运”“撤桶并点”两项模式建设。各居住小区全面推广“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桶边督导”+“破袋投放”的“3+1”精准化投放模式。目前,全市410个小区共716个垃圾房、投放点完成了改造升级。发挥宁大科院学生的能动性,开展改造提升创意征集活动,全市有120个小区建成景观式垃圾房。垃圾房、投放点全部安装监控,并接入市级平台,在垃圾包等问题高发的点位试点开展百度AI识别的闭环管理模式,全市居住小区分类合格率超80%,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居全宁波前列,建设完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个、示范小区56个,居民自觉投放小区84个。

    优化集运体系,建好垃圾转运站

    完成改造提升垃圾中转站28座,关停2座;实现密闭压缩、臭气处理、信息化提升和渗滤液规范处置并达标排放。这是今年慈溪市“一站一方案”改造提升计划的最新进展。

    “今年,我们计划对现有39座低小散生活垃圾中转站加快站点改造提升,预计年底全部完成。”慈溪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已编制环卫工作专项规划,未来还将谋划建设东中西三座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综合体,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置效率。

    今年以来,慈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生活垃圾收运车辆、中转站为重点,强化工作督导、推动问题整改,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中转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转运工作规范、有序。

    相关部门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做好垃圾转运环节常态化监督管理,杜绝垃圾混装混运。加强运输车辆和中转站日常检查和专项督查,建立问题清单库,督促属地限时整改,形成监督整改全流程闭环,并通过环卫系统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检查102次,发现问题38起,均已完成整改。

    同时,车容车貌管理得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全面排查生活垃圾运输车辆,通过整改维护、淘汰更新等措施,严格做到密闭化运输,防止出现滴漏撒。加快运输车辆视频监控和GPS加装,全部接入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监管。截至目前,已淘汰整改运输车辆20辆,全市266辆生活垃圾收运车辆均已安装GPS和视频监控,并统一接入大数据平台。

    如今,慈溪各地在建立“户集、村(社区)收、镇(街道)运”的垃圾集运模式基础上,完善“以桶换桶、定时收集、日产日清”生活垃圾分类集运体系。一方面,全市累计配备大型分类集运车辆148辆,车辆全面配置动态监控设备。另一方面,全市39座生活垃圾中转站点按照“密闭收运、负压除臭、信息监管”的要求开展改造提升,其中28座中转站点已完成规范化改造任务,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全部改造任务。

    此外,慈溪市进一步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分拣场所改造,关闭、取缔6座建筑垃圾中转站,1个分拣场所达到“布局科学、防治到位、作业规范”的要求。

    完善末端利用,“分类”劲吹绿色风

    今年4月,位于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内的慈东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其建成投用为慈溪垃圾分类处理增添了一股清新的“绿色风”。

    慈东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占地面积6402平方米,总投资约500万元,建成后以场地租赁方式,由有经营资质且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环深垃圾分类服务有限公司(山鹰国际控股)进行专业化运营。以“点、站、中心”为载体,实现对纸张、金属、塑料、玻璃、织物等8大品类废弃物再次进行分拣,经过二次细分类、压缩、打包后,废弃物将作为原生材料运送至末端,实现“垃圾”到“资源”的转变。

    该分拣中心打通了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未能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堵点,投入使用后将有效解决现阶段区镇各类生活垃圾的存放及处置中的难题,降低焚烧处置量,进一步探索建立龙山生活垃圾分类“前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中端运输,末端处置”的工作体系,逐步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据悉,该项目设计年可回收物处理量2万余吨,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率95%,无害化率100%。现阶段,慈溪市内各小区(村)均设置了回收点,7个镇(街道)建成再生资源中转站,坎墩、慈东(龙山)2处建成大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年处理量可达10万吨。

    据悉,慈溪市是宁波大市内最早配齐四分类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的县(市)。其他垃圾由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采用焚烧发电的模式实现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2250吨/日,尾气排放指标达到欧盟标准。餐厨(厨余)垃圾由慈溪开诚有机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实现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400吨/日,项目在2022年引进除杂分选、热氧破壁等多项国内领跑新技术,废渣产出率减少70%以上,此项技术得到了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肯定和推广。有害垃圾由宁波腾业化工物流有限公司送至北仑环保固废处理。可回收物送至市场化运营的回收站点,由专业服务有限公司兜底处置。此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焚烧发电厂炉排炉三期、东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正加速推进,不断完善我市的资源化利用处置体系,真正实现分类处置不出市、资源利用有效益。

    提质增效,谋划“分类”新蓝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今后五年,慈溪市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区域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着眼行业提质、精细管理、宣教提升、长效建设等四个重点方面,压实主体责任,突出问题导向,深化专项治理,开启新一轮提质增效“垃圾革命”,全力打造全省、全宁波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确保我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飞跃。

    攻坚克难,推动行业场所有效提质。针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医院、商超、宾馆酒店、餐饮服务、农贸市场、银行保险、工业企业等十类场所,由各主管部门推动方案制定、培训开展、检查整改等工作,扎实开展专项提质攻坚行动。同时,积极培育宁波垃圾分类典范场所,规范设施配置、提升投放质量,打造一批具有慈溪特色、行业管理特点的垃圾分类亮点点位。

    因地施策,加强精细常态监管。巩固居住小区(行政村)模式建设成效,在督促各地落实小区“撤桶并点”全覆盖基础上,持续抓牢管理细节,建立垃圾乱丢、二次分拣、锁绿开黑等专项问题库,要求各地因地施策建立问题闭环机制与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继续推动行政村垃圾分类提质,扩大行政村“智能集运”覆盖面,2023年计划提升“智能集运”行政村数量。

    加大保障、落实支持,建设长效机制。落实财政保障,强化考核运用,加大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责任落实力度,加强物业企业垃圾分类履职情况的执法检查与查处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依托社区公约、村规民约等推行居民(村民)生活垃圾处置有偿收费与奖励激励。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