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颜值”到“气质”

红色小镇“向内而行”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严丽丽 

    “来来来,不要只去山清水秀的‘网红村’采风,也可以来我们这‘城乡接合部’走走看看,这里一样也有‘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七一”前后,我们应邀来到张人亚党章学堂所在地——北仑区霞浦街道,换一个视角重新打量这个盛名在外的“红色小镇”。

    过去,我们或许更关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红色基因;现在,我们则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千万工程”指引下,这些资质平平的村子经历的一场从“颜值”到“气质”的“向内而行”。

    刷新“颜值”,从环境整治入手

    从地图上看,整个霞浦新浦片区以集装箱二通道为界,以南为生活服务区并分散着130余家小微企业,以北为临港大工业生产区,聚集了钢铁、化工两大工业巨头,10家规上企业及一号基地、二号基地30余家配套小微企业。

    “我们经历了城乡融合过程中‘成长的烦恼’。因为产业布局的关系,整个新浦片区下辖8个建制村,户籍人口9000余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倒挂’的流动人口,带给村子的是不小的卫生保洁和治安环境压力。”1989年出生的河东村党支部书记杨林杰说。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这样的俗语,54岁的霞南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并不陌生。曾经的霞南村,不仅村里的羊肠小道有不少卫生死角,就连马路边、村口的显眼处也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堆。“那个时候,村支书‘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换,再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居环境差、矛盾纠纷多,村民们总感觉抬不起头来。”张伟说。

    改变,正是从刷新“颜值”开始的。

    正像之江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子一样,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也在霞浦这些村子中悄然进行。

    60岁的村民、“阿玲服装店”老板张缀玲,就是其中的见证者。

    “一开始,有一些老年人质疑,觉得搞这些建设项目自己生活不方便了。我直接站出来,跟街坊邻居讲道理,毕竟墙面过了几十年也要修的,现在不出钱就能搞得清清爽爽,还有什么怨言?”张缀玲带着其他人一起支持街道的决定。

    那个时候,她的服装店在霞浦中路151号,正对着人亚广场。所以张缀玲见证着这条路上的“蝶变”:道路修建整改,沿街商铺招牌统一,原本的烂水沟不见了,出行更加便利,更美的是打开门就是漂亮的小公园。

    修缮文化礼堂、新建人亚公园、新修停车场、改造垃圾场……这些年,伴随一系列便民设施和民生项目的推进,附近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就连曾经“脏乱差”的霞南村也完成了向“浙江省卫生村”的蜕变。

    现在,最让这位“玲姐”感觉幸福的,是上海客人到访的时候那些挂在嘴边的赞美:“哎哟,这里变化真大,每年都有新变化!”

    提升“气质”,从红色文化抓起

    早上4点多,60岁的霞西村村民张海华醒了。恰逢“七一”,街道里多了不少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所以,做好张人亚党章学堂周边这条街道“门面”的保洁工作,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必答题。

一年前,人亚广场通过考核,成了“席地而坐”的城市地标,这也让老张开心了好一阵子:“除了保洁力量加强了,我认为转变的根子在大家的观念上。看到这里变得这么干净,大伙甚至连烟头都不好意思乱扔。”

    注重内外兼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心灵之美”的内涵——这同样是“千万工程”升级版中加入的新内涵。

    从曾经充满乡土味的“城乡接合部”,到如今吸引上万游客自发前来“打卡”的红色地标,村子整体“气质”提升的背后,恰恰是这里所倡导的红色文化在发挥作用。

    “当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该本《共产党宣言》是由一名共产党员的老父亲放在衣冠冢中方才保存下来时,连称‘很珍贵’,并问道‘那你说的那个人呢’。为了答好‘总书记之问’,我们便为张人亚的初心,安了这个家……”张人亚党章学堂“90后”讲解员童思琪说,“霞浦中路210号”这个地理坐标,因为张人亚而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2017年起,霞浦街道和北仑区级部门联动,同步推进张人亚衣冠冢修缮、历史文物征集、故居修缮设计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等,适时启动了红色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陆续建成了以张人亚党章学堂、故居、衣冠冢、人亚路、东山路等“三点两线”的“人亚故里·红色小镇”的雏形。

    到党章学堂里不定期开展党建联建活动、组织“人亚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周边党组织的新党员定期到这里参观宣誓、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出多样化党课类型菜单、定期开展“人亚先锋集市”方便周边村民群众……

    短短几年,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甚至有不少来自其他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党员个人,特意点选预定相关课程,就为了能够在这个有意义的地方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

    目前,张人亚党章学堂入选第四批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累计接待省内外党员群众参观学习超9000批30万人次。

    “向内而行”,共建共治共享

    70岁出头的张利吉住在霞浦街道八柱桥旁,自建的两幢质朴小楼独门独院。20多米深的庭院里,小小的花骨朵爬上了篱笆墙,在阳光里迎风摇曳,成了河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之前啊,一下子涌进好多人,污水直排入河,宝前河都变脏了。现在好了,河道进行了疏浚治理,村里还组织了‘绿手环’环保志愿者协会,大家一起捡垃圾、清理杂物,种上好看的花装扮河岸,也算是尽一份力。”张利吉说。

    可以说,在这个红色小镇里,共享共治理念正在生根发芽,成为推动村庄治理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曾经的“事情难做、项目难推”到如今的“齐心协力、高效推进”,霞浦正在上演的故事脚本里,是党建引领下干群关系的融洽、加快形成的共识,同样为街道的未来挣得了更好的发展时机。

    沿着霞浦中路一路向东,穿过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村企共建的口袋公园绿树成荫,美丽庭院生机盎然,这里集党建生态、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演绎着敦亲睦邻的友好故事;

    作为附近近3万居民的“菜篮子”,原址改造后的新浦菜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从传统农贸市场样态中“脱胎换骨”,也给周边居民的购物增加了新的体验;

    原本杂乱无序的菜场外停车场经过一番智慧化改造,变得井然有序,停车难、管理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而这样空地利用的停车场,霞浦老镇新建了4个;

    老镇宝前河,新建了生态河埠头,还配了休闲长廊,人们不但可以在这里洗衣,还可以休憩。廊桥与河北侧的村民活动室、宝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游步道,共同构建了一道美丽水乡文明风景线……

    霞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波坦言,“千万工程”带给一个个小小村庄的,不仅仅是“硬件”的变化,更是通过提升老百姓看得见的获得感,让更多人自发加入美好家园的建设,成为“向内而行”的一分子。

    花甲之年的陈燕珍是“人亚先锋”党员志愿者之一。捡垃圾、做美食、维持秩序、为困难户买菜送餐、为周边居民免费缝补……就跟滚雪球一般,事情越做越多。

    陈燕珍说,穿上红马甲,佩戴上党员徽章,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人亚同志的老乡,就有责任为这里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