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老人手牵手在医院脑病科的走廊散步。(戚锡铅 摄) |
通讯员 吴佳礼 记者 陈敏 每到傍晚时分,在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的走廊上,就会上演这样一幕:一位老爷爷牵着一位左手摆动不协调的老奶奶,在走廊里慢悠悠地来回散步…… 这是王奶奶和她的老伴张爷爷。尽管王奶奶已出院几天了,但是病区的医生、护士还是会想起这温馨感人的一幕。 今年75岁的王奶奶,是一名血管性痴呆症患者。对于很多事情,她已记不得了,忘了为什么来医院,忘了今天吃过什么东西,忘了自己的子女已经成家多年,忘了小孙子、小孙女叫什么名字……但她唯独记得自己的老伴,以及两人要一起饭后散步,这是他们坚持了30多年的习惯。 每次上夜班,她的主治医师戚锡铅都会感慨这温馨的一幕,于是偷偷地拍下了他们的牵手照。 一年多前,王奶奶突发脑梗。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她的肢体活动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半年前,王奶奶出现记忆力进行性下降,原本认识的家人渐渐地不认识了,曾经会做的家务不会做了,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有一次外出买菜,她竟忘记了回家的路。 自此以后,张爷爷就变成了她的“贴身保镖”,形影不离。 80岁的张爷爷戴着老花镜,查了很多资料,怀疑老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经熟人介绍,家人把王奶奶送到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寻求帮助。 接诊的戚医生惊讶地发现,80岁的张爷爷已经做了好多功课。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了老伴的发病情况:啥时候不认识儿子了,啥时候认不得女儿了,啥时候孙子、外孙女的名字说不上来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很多特征。 经过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心理评估,戚医生最后诊断王奶奶得了血管性痴呆,而非老爷爷口中的阿尔茨海默病。 戚医生安慰他们说,血管性痴呆是由脑卒中等脑血管事件导致的痴呆,它可防可治,通过早识别、早治疗,患者的预后可显著改善。这让张爷爷他们略松了口气。 住院治疗期间,在王奶奶的病床前,每当查房、送药、打点滴时,医生护士都要重新介绍一下自己。对她来说,每天的他们都是陌生人。 张爷爷则很快和医护人员熟络起来,对于医生交代的王奶奶每天要吃的药、需要做的检查,他会一笔一笔记在小本子里。对于医生查房时会问的“病人一天吃了什么”的问题,他从三餐到点心如数家珍;而王奶奶每天的大小便情况,他更是连形状、颜色都仔细地做了记录,汇报给主管护师。 每到傍晚时分,老两口就要手牵手散步消食。尽管王奶奶忘了很多事情,但这个习惯记得很牢。 看着两位老人手牵手,在走廊里来回散步的背影,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非常感慨:多么温馨的画面。 经过20多天住院治疗,王奶奶记忆力下降和乱发脾气等症状得到了不少改善。6月28日,王奶奶出院了。出院前,戚医生耐心地为张爷爷进行了血管性痴呆患者照护方面的健康宣教,他也认真地记录到小本子里。他说,只要老伴还没忘记这个坚持了30多年的习惯,他就会牵着她的手,陪她走下去。
|